印度古代文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反映社会现象

在吠陀时代,战争是不断发生的。开始是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土著居民,后来是雅利安人部落互相兼并。适应这种社会需要,产生一些尚武精神的诗歌:

战士身披铠甲冲锋,

犹如乌云发出雷鸣,

但愿你安然无恙,

但愿你胜利回营!

让我们用箭战胜敌人,

让我们用箭赢得牛群,

让我们用箭征服敌国,

带给敌人忧伤和悔恨!(6.75.1—2)

雅利安人在印度河流域定居下来后,不仅从事畜牧业,也开始从事农业:

系紧犁头架上轭,

播撒种子在犁沟,

倘若颂歌获应验,

挥动镰刀望丰收。(10.101.3)

雅利安部落社会实行军事民主制,设有“议事会”和“人民大会。”有一首颂诗(即《梨俱吠陀》的最后一首)唱道:

集合起来讨论吧,

愿你们统一思想,

犹如古老的诸神,

有祭品共同分享。(10.192.2)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日益细致明确。有一首苏摩酒颂诗中,诗人以诙谐的语气描绘社会分工现象和由此形成的职业心理:

世上职业各式各样,众人愿望互不相同,

祭司盼祭主,医生盼伤残,木匠盼损坏,

苏摩酒啊,请为因陀罗流出来!

干芦苇,鸟羽毛,熊熊炉火和石砧,

金匠盼望顾主带着成堆金子上门来,

苏摩酒啊,请为因陀罗流出来!

我是诗人,爸爸是医生,妈妈磨面粉,

大家分工不同,像牛一样勤劳盼发财,

苏摩酒啊,请为因陀罗流出来!

马匹喜欢驾驶轻车,人群喜欢说说笑笑,

男人盼望亲近女人,青蛙盼望接近河水,

苏摩酒啊,请为因陀罗流出来!(9.112.1—4)

在《梨俱吠陀》中,除了一首晚出的“原人颂”外,没有提到种姓制。但从以上所引这首诗可以看出,专业性的祭司是存在的。在《梨俱吠陀》中,“婆罗门”一词有时表示祭司,有时表示任何具有才能或品德的人。这些婆罗门祭司和部落酋长共同侵占社会财富。《梨俱吠陀》中大约有四十首“布施颂”,赞颂酋长和贵族慷慨布施。例如:

金币百枚马百匹,

公牛也是这个数,

大王每天布施我,

不朽名声达天国。

大王馈赠栗毛马,

女子载满十辆车,

车后跟随六万牛,

离别之日我带走。(1.126.2—3)

《梨俱吠陀》中反映的恋爱婚姻比较自由,但禁止兄妹或父女结婚。一夫一妻是主要形式,也允许一夫多妻。吠陀时代的结婚仪式大致是这样的:新郎和客人同去新娘家;新郎握住新娘的手,围绕祭火行走;然后,在迎亲队伍陪伴下,新郎用车接新娘回家。《梨俱吠陀》第十卷第八十五首是一首长诗,描写月亮与太阳的女儿结婚,实际上反映的是人间婚礼。其中有些著名的结婚祷词,如:

(新娘对新郎说道:)

我握你手交好运,

你能与我共白头;

天神将你赐予我,

我能成为一家主。(10.85.56)

(祭司对新婚夫妇说道:)

但愿你俩住这里,

白头偕老不分离,

子孙满堂绕双膝,

游戏玩耍乐无边。(10.85.42)

在吠陀时代,妇女的地位并不低下,能与丈夫一起参与社会活动。《梨俱吠陀》中有一部分诗歌的作者是女性,也说明这一点。当时也不提倡寡妇殉葬,而允许寡妇再嫁。在一首葬礼诗中,诗人对死者的妻子唱道:

女人啊起来,你要活下去,

丈夫已死去,莫躺他身边,

如今这男子,成为你丈夫,

握住你的手,与你结姻缘。(10.18.8)

吠陀时代的雅利安人对生活采取积极的、乐观的肯定态度。当然,他们的生活也不是田园牧歌式的。且不说残酷的征战杀戮和艰苦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欺骗、偷盗、赌博等等不良现象。《梨俱吠陀》中有一首著名的“赌徒歌”(全诗十节),通过一个赌徒的自白,生动地描述了赌博的危害。这个赌徒迷上掷骰子,岳母、妻子和父母兄弟都跟他断绝了关系。他一度想改邪归正,但经不住掷骰子呼声的诱惑,又跨进了赌场:

赌徒到赌场,全身发抖,

自己问自己,会不会赌赢?

骰子违反了他的愿望,

让他的对手交了好运。

骰子真是带钩又带刺,

骗人,烧人,使人如火焚,

像孩子给东西,让人到手又夺回,

骰子像拌上了蜜糖,迷惑嗜赌人。(10.34.6—7)[3]

这个赌徒欠了一身债,成了流浪汉。最后,他听从太阳神的劝告,幡然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