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神话传说
《梨俱吠陀》中的诸神是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人格化。但与后来的史诗和往世书神话相比,诸神的拟人化比较抽象模糊,有关的神话传说也支离破碎,缺乏完整的故事情节。这说明梨俱吠陀神话还处在比较原始的阶段。《梨俱吠陀》中的神很多,按照印度传统可以分成三类:天上诸神、空中诸神和地上诸神。当然,这种分类也不是绝对的,其中难免有划分不清或互相重叠的部分,如普利提维和陀湿多可以同属三类。
一 天上诸神
提奥(Dyaus)是天空神,通常与大地女神普利提维并称为天地神。他俩是诸神的父母,创造和保护一切生物。
苏尔耶(Sūrya)是太阳神。提奥是他的父亲。阿底提(Aditi)女神是他的母亲,因此他又名阿底提耶(Āditya)。最初,他藏在海中,众神将他抬到天上。乌霞是黎明女神,有时是他的母亲,有时是他的妻子。苏尔耶与波斯古经《阿维斯陀》中的太阳(Hvare)一词同源。《梨俱吠陀》中的另外两个太阳神名娑维特利
和维婆斯婆特(Vivasvat)。按词义可能原先分别是太阳的称号“推动者”和形容词“光辉的”,后来演变成独立的太阳神。
普善是道路神。他乘坐羊车,携带金矛、锥子和刺棒。他既担任太阳的使者,也担任死者的向导。他守卫道路,庇护旅人,并找回迷途的牲畜。他的唯一称号是“光辉者”,因而原先也可能是一位太阳神。
伐楼那在吠陀神中的地位极高,仅次于因陀罗。他显然是神化的人间统治者。他经常被称为“大王”,居住在天国中有千柱千门的金殿里。他有许多侦探,因此也被说成有一千只眼。他让天地分开、日月运行、江河流动。他不仅支配自然规律,也维护道德秩序。他有捆绑罪犯的套索。因而,在有关伐楼那的颂诗中,每首都有祈求他宽恕罪过的内容。例如,第五卷第八十五首在颂扬了伐楼那的一系列神迹后,最后祈求道:
倘若我们像赌徒,
有意无意犯错误,
但求赦免松套索,
我们与你亲如故。(5.85.8)
与伐楼那紧密相连的神是密多罗(Mitra)。他俩形成对偶神,共同统治世界,惩戒罪恶。伐楼那与《阿维斯陀》中的玛兹达神名不同,但神性相近。密多罗与《阿维斯陀》中的密特拉(Mithra)神名同源,但神性有所不同,后者是太阳神。
毗湿奴后来成为印度教三大神之一,但在吠陀神中的地位并不高。他的称号是“大步”,因为他从地上到天上,跨出的头两步尚能看见,第三步就高不可见了。这个细节后来变成往世书神话中毗湿奴下凡故事之一。
阿底提(Aditi)是无限女神。她赐福于儿童和牛,能解脱人的束缚。她有六个或八个儿子,叫做阿底提耶(Āditya),其中包括伐楼那、密多罗和太阳神阿底提耶。
双马童是一对孪生兄弟神。他俩年轻漂亮,乘坐三轮金车,由飞鸟、飞马、水牛或驴驾车,车速比思想还快。他俩嗜好饮蜜,车上也装着蜜,分给蜜蜂和凡人。他俩是救死扶伤的神医,能使病人痊愈、盲人复明,还能使人返老还童。他俩还救助其他各种落难之人。有关他俩的颂诗有五十多首,在梨俱吠陀诸神颂诗中占据第四位。
三个利普是一组工艺神。他们依靠自己的工艺技巧上升为神,居住在太阳领域。他们为因陀罗造了马,为双马童造了车,还让自己的年迈双亲恢复青春。
陀湿多是另一位工艺神。他善于制造各种器械,因陀罗的金刚杵就是他锻造的。他是一切形象的制造者,赋予人和动物外形,因而也是一位赐予后嗣的神。
此外还有黎明女神乌霞、黑夜女神罗特利(Ratrī)等。
二 空中诸神
因陀罗(Indra)在吠陀神中居于最高地位。赞扬他的颂诗近两百五十首,约占梨俱吠陀颂诗总数的四分之一。他长有棕色(或金色)的皮肤和须发,力大无比。他手持金刚杵,有时也携带弓箭或钩子,乘坐工艺神利普制造的车马。他既是战神,又是雷神。他嗜饮苏摩酒,并借以增强战斗力。他的主要功绩一是杀死困住河水的巨龙,二是征服达娑人。显然,他是印度雅利安部落社会的英雄神:
固定摇晃的大地,
稳住颠簸的群山,
拓宽天空,撑住天国,
人们啊,他是因陀罗。
杀死巨龙,释放七河,
打开洞穴,赶出牛群,
从两石之间产生火,
人们啊,他是因陀罗。
促使宇宙变化不停,
征服和驱逐达娑人,
像赌徒赢得敌人财富,
人们啊,他是因陀罗。(2.12.2—4)
摩录多(Marut)是一群暴风雨神。他们是同年龄的兄弟,通体发光,以闪电为长矛,主要职能是下雨。他们发出的雷鸣和狂风震撼大地山岳,由此也被称为天国歌手。他们是协同因陀罗作战的主要盟友。
楼陀罗(Rudra)是摩录多的父亲,手持雷杵,以闪电为箭。他凶猛异常,被称作天国的野猪。他既是统治世界的暴君,也是治疗百病的神医。他在吠陀神中的地位并不重要,但后来演变成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湿婆。
伐由(Vāyu)和伐多(Vāta)都是风神。伐由经常与因陀罗同乘一车,由成百成千匹马拉着。伐多与暴风雨神关系密切。他家里有甘露,因而也能治疗疾病,使人延年益寿。有首颂诗描写伐多的威力:
伐多的车辆威力无比,
摧枯折腐,咆哮号呼,
向上搅红天国苍穹,
向下席卷大地尘土。
他沿着空中道路前进,
不曾有过一天停车休息,
请问出生最早的圣水朋友,
他从哪儿产生?从哪儿升起?
众神的呼吸,万物的起因,
他依照自己的心愿漫游四方,
声音能听到,模样见不着,
让我们拿祭品向伐多献上。(10.168.1、3—4)
此外,还有雨云神波阇尼耶(Parjanya)、水神阿波那(Āpamnapāt)、水女神阿波(Āpas)和从天上取来火的摩多利首(Mātarisvan)等。
三 地上诸神
阿耆尼(Agni)是火神,赞扬他的颂诗有两百余首,数量之多仅次于因陀罗。在《梨俱吠陀》中,他主要是祭火的人格化。他有红须发、尖下巴和金牙齿。众神通过他的火舌享用祭品。关于火的来源有种种传说:从两块木片(或两根木棍)中产生,从水中产生,或由摩多利首从天国取来。如果说战神因陀罗保护部落和民族利益,火神阿耆尼则保护家庭和家族利益,在颂诗中常常被直接称作“家主”或“家庭祭司”。《梨俱吠陀》十卷中,常常将火神颂诗排在卷首。下面是第一卷第一首:
我赞美阿耆尼祭司,
神圣的祭祀执行者,
劝请者,财富赐予者。
他受到古代仙人赞美,
他受到今日仙人赞美,
但愿他把诸神带来!
但愿仰仗他获得财富,
兴旺发达,蒸蒸日上,
英雄辈出,名声远扬。
阿耆尼啊,有你在场,
祭祀得以顺利进行,
诸神得以来到这里。
劝请者阿耆尼赐予智慧,
真实不虚,享有至高声誉,
但愿他与诸神一起来到。
阿耆尼啊,确实唯有你,
为祭祀敬拜者创造福利,
安吉罗啊,你真实不虚。
我们天天接近你,
怀着清净的思想,
我们向你行礼致敬。
你是祭祀的主宰者,
你是规则的保护者,
在自己的住处增长。
阿耆尼啊,你和蔼可亲,
如同父亲对待自己儿子,
但愿你赐予我们福利。(1.1.1—9)
毗诃波提既是武士神,又是祭司神。作为武士,他手持弓箭和金斧,协助因陀罗作战。作为祭司神,他创制祷词,保证祭祀顺利进行。
苏摩(Soma)是酒神,赞扬他的颂诗有一百二十多首(绝大部分集中在第九卷),在梨俱吠陀诸神颂诗中占据第三位。苏摩是一种植物。苏摩酒则是从这种植物中榨取的液汁,呈棕红色,具有兴奋作用。但这种植物究竟是什么,学者们说法不一。有的说是蛤蟆菌,有的说是野芸香。《阿维斯陀》中也有这种用来榨取液汁的植物——豪摩(Haoma),并同样受到崇拜。这说明这种植物是“印度-伊朗”游牧民族共同嗜好的饮料。在《梨俱吠陀》中,所有的天神都饮苏摩酒。对凡人来说,苏摩酒是延年益寿的甘露,医治百病的仙药:
但愿我聪明又健康,
充分享受甜美的蜜汁,
所有的天神和凡人,
称其为蜜汁,求取它。
你进入体内,畅通无阻,
平息天神心中的愤怒,
但愿你与因陀罗交朋友,
像马匹为我们运来财富。
我们饮下苏摩,获得永生,
我们走向光明,找到天神,
现在,谁还敢敌视我们?
甘露啊,谁还敢欺负我们?
苏摩啊,像朋友对待朋友,
苏摩啊,像父亲对待儿子,
让我们的心中感到快慰,
苏摩啊,推迟我们的死期!
晶莹的酒滴强身健骨,
犹如皮带将牛车捆紧,
但愿这些酒滴保护我,
让我不瘸腿,不生病。
你像摩擦起火,点燃我,
让我眼睛明亮,更加富裕,
我在迷醉中,心满意足,
请进入我,滋养我身体。
满怀愿望,榨出苏摩汁,
我享有它,如同父亲家产,
请苏摩王延长我的寿命,
犹如太阳神照亮每一天。
请苏摩王赐予我们吉祥,
你要知道我们崇拜你,
敌人强壮而又凶暴,
不要让他们如愿得逞!(8.48.1—8)
由于苏摩酒具有增强战斗力的兴奋作用,这位酒神也被赋予武士的特点——手持弓箭,攻无不克,为崇拜者带来财富。后来,苏摩一词与月亮同义,这在《梨俱吠陀》中已经出现。
吠陀诗人也崇拜语言女神:
我与众位楼陀罗、婆薮、
阿底提耶以及毗奢同行,
我支持密多罗、伐楼那、
火神、因陀罗和双马童。
支持消灭敌人的苏摩、
陀湿多、普善和薄伽;
举行祭祀,供奉祭品,
我赐予这样的人财富。
我是王后,财富积聚者,
思索者,最值得崇拜者;
众天神将我安置在各处,
居住在各处,进入各处。
依靠我,获得各种食物,
观看,呼吸,聆听说话;
若是不知道我,则衰亡,
听我告诉你值得信仰者。
确实,我亲口说出的言辞,
天神和凡人都会表示欢迎,
我使我钟爱的人强大有力,
成为婆罗门仙人或圣人。
我挽开楼陀罗的弓,
杀死婆罗门的敌人,
我为人们从事战斗,
我遍及天国和大地。
我的呼吸如同风,
维持一切创造物,
我超越天国和大地,
我就是这样伟大。(10.125.1—6、8)
在另一首诗中,这样赞颂语言女神:
有的人看语言,却看不到她,
有的人听语言,却听不到她,
而她对有的人呈现自己的形体,
如同衣着漂亮的妻子走近丈夫。(10.71.4)
除了天神,《梨俱吠陀》中还有妖魔。与天神为敌的妖魔主要是达娑(Dāsa)或达休(Dāsyu),即魔化的印度土著居民。还有一类妖魔叫做罗刹(或
)。阿修罗(Asura)在《梨俱吠陀》中具有天神的含义,与《阿维斯陀》中的阿胡拉(Ahura)一致。但在有些颂诗中已经开始含有妖魔的意思。而在后期吠陀文献中,阿修罗则完全成了妖魔。
《梨俱吠陀》中还有一位死神,名叫阎摩(Yama)。他是第一个死去的人,居住在天国。《梨俱吠陀》诗歌中很少表露对死亡的恐惧,原因之一就是人死后都将与阎摩一同居住在天国。例如,这首送葬诗:
阎摩首先发现这个去处,
这片牧场绝不会被取走,
我们的祖先都去了那里,
后人也沿着自己的路前往。
去吧,去吧!沿着古老的路,
到我们祖先居住的地方去,
你将在那里看见阎摩王和
伐楼那王愉快地享受祭品。(10.14.2、7)
另一首送葬诗:
祭火啊,你不要烧痛他,
不要烧碎他的身体和皮肤,
祭火啊,你烧熟他之后,
就将他送到祖先们那里。
祭火啊,你烧熟他之后,
就将他送到祖先们那里,
一旦他前往精灵世界,
他从此就属于众天神。(10.16.1—2)
除了送葬诗,还有一种招魂诗。例如:
你的意识已经离去,
前往遥远的阎摩那里,
我们带回你的意识,
住在这里,长久生活。
你的意识已经离去,
前往遥远的天和地,
我们带回你的意识,
住在这里,长久生活。(10.58.1—2)
这首诗共有十二节,下面几节采取复沓方式,只是将第二行中的地点改换成“大地四边”、“空间四方”、“大海”、“光芒”、“植物”、“太阳”、“朝霞”和“山岳”。诗中的“意识”(manas)这个用词表明吠陀诗人认为人死后,精神脱离躯体,前往天国。这可以说是后来奥义书中出现的“自我”(ātman,“灵魂”)轮回转生观念的先兆。
此外,阎摩与《阿维斯陀》中的人类祖先伊摩(Yima)同源。阎摩在后来的佛教神话中,变成管辖地狱的魔王,而在《梨俱吠陀》中尚未形成明确的地狱观念。
四 创世神话
印度上古初民面对浩瀚的宇宙和纷繁的世界怀有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因而在《梨俱吠陀》也有探索宇宙的起源和世界的创造的诗歌。例如,这首诗歌思索创世的“唯一者”:
有谁看见原初者出生,
他使无生变成有生,
有呼吸、血液和灵魂?
谁能向智者询问这问题?(1.164.4)
有的诗人认为宇宙最早产生自“金胎”:
太初,出现金胎,
唯一的万物造主,
他支撑大地和天空,
我们应该祭祀哪位神?
他赐予灵魂和力量,
所有天神都服从他,
他的影子是永生和死亡,
我们应该祭祀哪位神?
由于伟大,他成为唯一的
呼吸和眨眼生物世界之主,
两足和四足生物的主宰,
我们应该祭祀哪位神?
由于伟大,他有这些
雪山、大海和河流,
这些方位和他的手臂,
我们应该祭祀哪位神?(10.121.1—4)
“金胎”说后来启发史诗和往世书中世界产生于“金卵”的神话。另一首著名的诗,通常称作“存在不存在颂”,也是探索宇宙的起源:
那时既非不存在,也非存在,
既无尘土,也无遥远的天空,
哪里有覆盖物?哪里有保护者?
怎么会存在深沉和浩渺的大水?
那时既无死亡,也无永生,
黑夜和白昼两者均无标志,
那个唯一者无风自己呼吸,
除它之外,没有任何他者。
最初黑暗隐藏在黑暗中,
一切都是水,无法分辨,
然后依靠苦行炽热威力,
唯一者出现,虚空覆盖。
现在开始出现欲望,
它成为思想的精子,
智者们凭心中智慧,
探寻有和无的联系。
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隐秘的,
或者在上方,或者在下方,
有些有精力,有些有威力,
能力在下方,动力在上方。
谁真正知道?谁能够宣说?
从哪里产生?从哪里创造?
众天神出现在创造之后,
从哪里产生,谁能知道?
这样的创造究竟从哪里产生?
创造的见证者在至高的天上,
无论是他,或者不是他创造,
唯有他知道,或许他也不知道。(10.129.1—7)
这首诗对宇宙起源的探索也带有哲理色彩,其中对“唯一者”的思辨成为后来印度哲学对世界的终极本原或绝对本体的追寻;“存在和不存在”或“有和无”也成为对立统一思辨的重要命题。此外,其中对大水的描述,也是后来史诗往世书神话对世界创造之前的宇宙景象的设想。另一首著名的“原人颂”,一般认为是晚出的,设想原人分身创造世界:
原人有一千个头,
一千眼和一千脚,
他覆盖整个大地,
还超出大地十指。
原人是所有一切,
过去的,未来的,
他是永恒的主宰,
超越吃食物成长者。
他是如此的伟大,
他比伟大更伟大,
四分之一是一切众生,
四分之三是不朽天国。
然后,众天神用原人举行祭祀:
众天神举行祭祀,
用原人作为祭品,
春季成为他的酥油,
夏季燃料,秋季供品。
在铺设的圣草上,
天神们,沙底耶们,
仙人们举行祭祀,
向出生的原人洒水。
在供品齐全的祭祀中,
汇集许多酥油和凝乳,
由此造出许多动物,
空中、森林和村庄的。
在供品齐全的祭祀中,
产生梨俱和娑摩诗节,
从这祭祀中产生诗律,
从中也产生夜柔诗节。
从这祭祀中产生马匹,
产生有两排牙齿的动物,
嗨,从这祭祀中产生牛,
也从中产生绵羊和山羊。
在分割这位原人时,
总共分成几个部分?
嘴和双臂称为什么?
双腿和双脚称为什么?
他的嘴成为婆罗门,
双臂成为刹帝利,
他的双腿成为吠舍,
双脚成为首陀罗。
从他的心中产生月亮,
从他的双眼中产生太阳,
从嘴中产生因陀罗和火,
从他的呼吸中产生风。
从他的肚脐中产生空间,
从他的头顶中产生天国,
从他的双脚中产生大地,
耳中产生方位,构成世界。(10.90.1—3、6—14)
这首诗中的原人分身创造世界与中国古代盘古化身创造世界有相似之处,但印度原人创世说与祭祀观念密切相连,也可以说是祭祀创世说。显然,婆罗门诗人在这里是突出祭祀的伟大力量。在后来的奥义书中,也将“原人”等同于“梵”(brahman)或“自我”(ātman),即世界的本原或本体。此外,以原人作为祭品,也隐含在原始时代存在人祭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