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 世界竹产业的提升路径研究
4.4.1 挖掘竹子品牌价值,提升产品竞争力
“穷人的木头,富人的装饰品,艺术家的盟友,大自然的礼物。”这是对竹子所具有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生动描写,合理的开发利用,不断创造和提升竹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的市场认可,是提升世界竹产业发展的首要路径。对于竹产品而言,其核心品牌价值的归属应当侧重竹文化符号与环境友好特性。竹产品的“品牌的核心价值”如同生物体内的遗传基因一般,是一个世代延承、生生不息的、不变的中心要素,是区别竹产品与其他产品的根本因素。世界各地竹产业应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交换竹子品牌,通过高科技含量高质量的产品传递资源语言——竹文化语言。在全球化语境下,一方面,新科技的普及和应用为国际贸易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提供了条件,商品的世界流动成为现实;另一方面,伴随着商品的全球流动。商品所附带社会文化意义也传播到全球,在大众媒介的推波助澜之下,就形成基于全球商品的大众文化。全球市场的形成和大众文化的流行给竹子品牌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基本语境。竹文化和天然的环境友好特性以其独特的差异性成为商业世界售卖的新热点。随着科技进步与产品多元化的影响,商品讲求更多的精美和多功能,而传统的竹产品所讲求的朴实、耐用的特点已不再是商品价值的重点,而工艺的价值,随着人们对生态保护诉求的提升,竹产品由生活工艺转变为具有美学价值、人文价值和环保价值的产品,这种隐含的价值往往要大于其原材料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可以通过优秀的设计和精细的加工技术,生产出极具价值,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的高档竹产品。借此,竹产业提升其产品竞争力,竹产业水平也整体提高。
4.4.2 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中国、印度、泰国的竹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率低,而且易造成污染,影响产品质量,突出资源与环境问题,容易受到“技术壁垒”影响。竹加工出口企业应注重科技投入。改进工艺和技术水平,有效规避技术壁垒。同时科技的驱动和创新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创新”是一个“内在的因素”,“经济发展”也是“来自内部自身创造性的关于经济生活的一种变动”。全球竹产业发展存在不平衡性,中国竹业经济走在世界前列。政府的支持,中国企业家的创新动力和产品快速更新换代,是中国竹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4.4.3 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共享与传播产业价值
全球竹产业发展存在不平衡性。欧美等发达国家缺乏竹类资源,但他们有巨大的市场需求,而中国、印度、东南亚则有得天独厚的竹类资源优势,多数产竹国家仍处于以传统利用为主的阶段,极具发展空间和潜力。发达地区可以带动其他地区,为国际合作增加内在动力。竹产区国家应加强双边与多边合作,建立示范基地,共享与传播竹产业价值。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企业可以借助全球营销网络实现产品销售,这样可以降低运行费用和交易费用。全球竹产品市场营销网络的构建应关注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竹产区利用地理优势,如有充足的原料供应,劳动力供给,方便的交通,以及良好的气候条件建立成熟的产品基地。这样的基地能为将来消化自己的产品提供广阔的市场。
4.4.4 参与国际碳汇,扩大融资渠道,增强竹产业国际影响
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十大生态问题之首,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形成的温室效应是气候变暖的根源。森林的固碳作用在制氧、减缓温室效应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京都议定书》规定将绿色植被固持CO2纳入其中,森林碳汇可以抵冲企业等排放的CO2量,成为当今与工业减排并行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森林碳汇功能具有比其他减排方式更经济和高效的优点。在市场上,森林碳汇被当作商品,通过碳信用自由转换成温室气体排放权,帮助国家完成温室气体减限排义务,形成了森林碳汇服务市场。竹林被誉为“第二森林”,生态效益优势明显。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大,造林成本低,天然具有优势。研究表明,竹林的固碳能力十分巨大,1公顷毛竹的年固碳量为5.09吨,是杉木林的1.46倍。世界各地竹产业可以通过碳汇交易获得设备、技术、资金,借此增强竹产业的国际影响和提升产业水平。2008年4月,中国绿色碳基金在浙江临安启动了毛竹林碳汇项目,成为全球首个竹林碳汇项目,为竹林资源利用与产业化提升开辟新的路径,也是当下学术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