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 世界各地竹产业发展状况的比较分析
4.3.1 世界各地发展不平衡
世界竹子资源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依据资源优势与发展历史看,亚洲竹产业最为发达,其中中国最为发达,2007年竹产业产值达800亿元,每年以20%增长速度发展,为世界做出了一个优秀的产业榜样。日本竹子资源不断下降,但是林地集约经营程度高,大部分移作水土保持和园林绿化等用。日本竹产品加工利用的新技术开发研究很活跃。竹材加工企业重视竹制产品的精加工深度,一般不生产粗加工产品,以充分有效地利用竹类资源。日本近年开发了竹纤维,竹叶黄酮系列保健品和竹炭系列等高科技产品。日本竹制品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来源于其产品的精加工上,不是指传统的、花费更多劳动力的手工艺品式的生产模式,而是以现代设计理念为基础,对产品从市场开发分析到生产管理技术等一系列的科学、高效的生产手段。印度竹林资源丰富,但是真正集约经营的竹林很少。竹林生长很差,产量极低。竹林在印度最大的用途是造纸,造纸废水利用处理后用于灌溉。竹子亦被用于箩筐等容器编制,较为现代化的竹材利用是竹胶合板制造,主要集中在北方邦、中央邦的一些较大城市附近。但是印度竹产业刚刚起步,并得到政府的财政、科技支持,赶上世界科技、金融和信息产业发展的浪潮,未来将展现如同班加罗尔一样的国际影响。欧美竹子资源并不丰富,竹产业刚刚起步,规模小,但是影响较大,对竹产业的发展投入很多热情与兴趣,资源利用水平较高。非洲竹产业相对落后于其他产竹区。
4.3.2 东西方产业方向
(1)东方关注传统产业
亚洲集中了世界45%的世界竹类资源,虽然资源丰富,但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带来了与西方国家不同的产业道路。中国竹产业依然是以传统产业为主。竹子在建筑、造纸、轻工、食品、家具、包装、运输等行业中广泛应用,部分生产出来的产品用于出口。印度、泰国等竹产区国家的竹产业处在起步阶段,加上这些亚洲国家本身经济增长方式还处于传统模式,对于竹子资源的利用开发无法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在亚洲国家的竹产业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不断加强在竹子资源利用方面的攻关。日本高科技竹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2)西方关注新兴产业
欧盟已经连续资助德国、比利时、荷兰、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进行“竹子可持续经营和竹材质量改进”及“欧洲竹子行动计划”等重大项目。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化程度较高,服务业比重较高,自然把竹子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用于服务业等新兴领域,关注竹子在新兴领域方面的利用,着重在竹子生物性能开发、竹产品深加工在新领域的应用、园林绿化、竹子生态服务和把竹子用于设计等。
4.3.3 东西方关注元素不同
(1)东方关注人文元素
出于历史文化等原因,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的竹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更为关注竹子的人文元素,而欧美西方国家更关注竹子的环保元素与设计。中国悠久的文化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揭示了中华文明史中一个特殊的现象:竹作为一种特殊的载体,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可见竹子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其秆挺拔秀丽、叶潇洒多姿、形千奇百态;它四季常青,姿态优美,独具韵味,情趣盎然。公园里,村寨旁,一丛丛一片片的翠竹既美化了人的生活,又能陶冶和升华人的高尚情操。
竹子无牡丹之富丽,无松柏之伟岸,无桃李之娇艳,但它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它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苛求环境,不炫耀自己,默默无闻地把绿荫奉献给大地,把财富奉献给人民。
在精神文化方面,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和独特,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和审美意识以及伦理道德,对中国文学、绘画艺术、工艺美术、园林艺术、音乐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竹是中国文学的重要题材,从《诗经》时代开始,历代皆有咏竹赋竹的诗文佳作,创作了难以计数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竹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独树一帜,异彩纷呈。工艺美术是美学和生活的结合,是科学和艺术的产品,竹是工艺美术品的重要材料,数千年来,中国先人们用竹子编织和雕刻各种赏心悦目的工艺美术作品,丰富了竹文化的内涵。考古资料证实,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开始用竹编织器物,春秋战国时期竹编艺术已达到了很高的境地,尤以楚国最为发达,品种极为丰富,以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著称于世。商周时期就已形成了雕刻工艺,汉代有竹雕刻艺术品存世,六朝时期文献中有竹雕刻艺术品的记载。唐代以后,竹刻名家辈出。宋代出现了詹成,明代出现了以嘉定朱松邻祖孙三代为代表的嘉定竹刻派,金陵(今南京)则出现李文甫等竹刻家。清代中期形成了湖南邵阳、四川江安和浙江黄岩等地的翻簧竹雕,并成为竹雕刻艺术的主流,民国初期出现北京张志渔开创的北派竹刻。竹还是工艺美术中的表现题材,寄寓着福、禄、寿、喜、财、发顺、吉等吉祥内容的图案,数千年来一直在民间装饰美术中流行,被广泛应用于雕刻、织绣、印染、陶瓷、编织、剪纸等各种工艺品的创作中。
竹与中国的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联系,竹是制作乐器的重要材料,中国传统的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基本上是用竹制造的。竹子,对中国音律的起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证实,自周朝以后,历代使用竹定音律,故此,晋代就有以“丝竹”为音乐的名称,有“丝不如竹”之说,唐代把演奏乐器的艺人称为“竹人”。可见竹是中国音乐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物质载体。
竹对中国的宗教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古代的先民奉竹图腾,视其为图腾崇拜物,把竹作为祭祀的工具和祭品。道教和佛教出于教义崇奉竹子,追求竹子所构筑的环境。竹子在民俗文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竹文化联系着口承文艺和游乐活动以及信仰习俗;进入了人类的礼仪制度之中,在祭祀、婚丧、交际、节日、朝规等社群文化中构成了民间竹文化的重要元素。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对梅花不知倾注了多少情。南宋诗人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佳句,把梅花推到了群芳之首。然而,梅毕竟有“花”。而竹呢?它既具有梅花笑迎风霜雪雨的坚强品格,更以文静、高雅、虚心进取、高风亮节、乐于奉献的美德而给人留下完美的形象。我爱竹、欣赏竹、崇拜竹、赞美竹,不仅是因为竹的万般风情给人以艺术的美感,更是因为竹的自然天性和独特品格给了我哲理的启迪和人格的力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可说把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写得淋漓尽致。竹在荒山野岭中默默生长,无论是峰峰岭岭,还是沟沟壑壑,它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尽管长年累月守着无边的寂寞与凄凉,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雨的抽打与折磨,但它始终“咬定青山”、专心致志、无怨无悔。千百年来,竹子清峻不阿、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为人师表、令人崇拜。
竹子刚劲、清新,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新笋就悄悄在地上萌发了,一场春雨过后,竹笋破土而出,直指云天,所谓“清明一尺,谷雨一丈”,便是对它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的写照。当春风拂去层层笋衣,它便像个活泼的小姑娘,亭亭玉立在明媚的春光里。到了盛夏,它舒展长臂,抖起一片浓郁的青纱,临风起舞,婀娜多姿。暑尽寒来,它仍绿荫葱葱,笑迎风霜雪雨。难怪白居易在《题窗竹》中留下这样的佳句:“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竹,拥有永不消失的春天。
松树,使人想起了志士;芭蕉,使人想起了美人;高大的槐树,使人想起了将军;而修竹呢?它使人想起了隐者。竹轻盈细巧、四季常青,尽管有百般柔情,但从不哗众取宠,更不盛气凌人,虚心劲节,朴实无华才是它的品格。竹不开花,清淡高雅,一尘不染,它不图华丽,不求虚名的自然天性为世人所倾倒。清代诗人郑燮这样赞美道:“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竹子心无杂念,甘于孤寂,它不求闻达于莽林,不慕热闹于山岭,千百年过去了,却终成这瀚海般的大气候。置身万倾碧波的竹海,只见苍翠挺拔的老竹,如同甲胄裹身的武士,而弯弯新竹,却又像柔情似水的少女;举目望去,那成方成阵的竹林,就像一队队、一排排跨马飞戈的兵团,而当漫步两旁茂竹夹道,竹叶轻轻拂面,又显得万般温柔,宁静和幽雅。刚柔相济能屈能伸,这又是竹的另一品性。“莫嫌雪压低头,红日归时,即冲霄汉;莫道土埋节短,青尖露后,立刺苍穹。”这副对联,道出了竹子的博大胸怀与豁达开朗的性格。
哪怕是在条件艰苦的破岩中,竹子也能顽强生存;它不求索取,只有奉献。竹子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竹笋做的佳肴,为人类所食用;用笋衣缝的布鞋,忍辱负重,默默承受着煎熬。用竹子制作的竹凉席、竹家具、竹胶板、竹筷、竹厅、竹工艺等应有尽有。在成宁竹乡,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一说,道出了竹乡人与竹密不可分的关系。竹乡人打的是竹伞、戴的是竹笠、住的是竹楼、坐的是竹椅、睡的是竹床、吃的是竹笋……竹子还以它残留的校丫扎成扫帚,为人类清除污垢,就是竹沫、竹头等,也在灶底燃烧,发挥光和热。有副对联这样写道:“竹头虽微餐餐灶底炊肴馔,器皿虽小户户厨中要斗筲。”竹与人类结下不解之缘,竹为人类奉献了自己的全部。这真是“出世予人惠,捐躯亦自豪”。修竹千竿,情牵历代诗人,丹管一枝,写尽人间春色。竹是一首无字的诗,竹是一曲奇妙的歌。竹子精神在华夏文明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在日本,竹子自古以来被视若清洁而神圣之物。广泛使用于生活之中,不仅体现在衣食住行上,还体现在文学、教育以及民族心理构造等各个方面。竹文化成为日本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东方创造了独特的富有人文色彩的竹文化。竹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向西方不断传播东方竹文化,西方人也表现出对竹子的极大兴趣。
(2)西方关注环保元素与设计
在西方人眼中,竹子是具有中国韵味的产物,这是西方人们对竹子产生兴趣的根源,而竹子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生态性,又恰好与西方人健康、自然、环保的理念不谋而合,经过优秀设计和精细加工制作的竹产品在国外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在绿色环保的建筑理念大行其道的背景下,被西方建筑界誉为“植物钢筋”的竹子,受到越来越多的建筑大师的青睐,并付诸设计实践。2003年,世界著名设计师罗杰斯(Richard Rodgers)设计的马德里国际机场采用中国竹制防火天花板,引起世界瞩目,开始有更多的人尝试研究在新的领域内应用竹材,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接受这种全新的天然材料。随后美国克林顿图书馆、欧洲耐克球场、日本东京东武百货、德国宝马展厅、欧洲IBM总部都使用了中国制造的竹地板。2005年宝马汽车开始用中国进口的竹板用于汽车内饰贴面。2006年大庄公司与英国剑桥大学合作研发了风车轮的竹板页面,竹子开发进入能源领域。竹地板用于建筑、家庭、公共场所,得到好的环保评价。美国一个公共场给使用竹子材料的环保评价加10分。西方的设计师们,更多地在文化层面开始尝试以现代的设计语言来赋予竹子新的活力。2007年由世界著名“走在设计前端建筑事务所”(Foreign Office Architects)设计的坐落于马德里南郊的名为“The Carabanchel”的公共住宅筑出庐,引起世界建筑界的震撼。该建筑的外墙采用竹子为主要材料,不仅绿色环保,更具有概念性的探索意义,堪称一幢既前卫又实用的现代竹楼。
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东方色彩浓郁的设计作品,诸多西方设计师正是利用其敏锐的设计嗅觉发掘了东方古老而浓重的历史文化基奠,造就了今天西方设计界一度引领时尚风潮的辉煌局面,其中具有浓郁东方色彩和环保色彩的竹子充当了重要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