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世佛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十二因缘

通过修习不净观,粗心住的境界得以圆满,自动进入细心住的境界。

小乘佛法的第一个境界是粗心住,第二个境界就是细心住。

细心住的心念是非常细微的,身体也不必用心调正,自动保持了平衡。习惯了这样一种身体的状态,坐久了也不会疲倦,这就是所谓的持身法,佛经里经常讲到的。

有一个三昧,叫持身三昧,就是一旦坐下来,身体就停止在某一个状态里,不用力气也不会倒下。

师傅说,有一些修密宗的人结手印,手印举起来要费力气的,结果入定后,想放下也放不下,有一股气像冰冻一样把你整个冻住,但又没有僵硬的感觉,非常自然,非常舒服,很自然地就与定相应。

心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如果感觉愉快、心甘情愿,一切疲劳都会消解。

如果感受不到那种愉快,打坐半小时以后就会觉得很疲倦,好像在完成作业,那就是还没进入粗心住。

从粗心住进入细心住的时候,身体就会自动调整,而且久坐不累。

粗心住和细心住,是从散乱心进入到禅定之间的一个心的调试过程,这个过程是让我们的心变得调和、听话、没有菱角。然后慢慢习惯于这种身心的宁静。可是我们的心却有一个怪现象:一方面希望自己宁静、智慧、明亮,对事物了如指掌,能静静的感受生命的存在,而事实上浮躁的心又不习惯于这种宁静。所以就需要粗心和细心这两种方法、两个阶段慢慢调整自己,去习惯这种宁静安住的生命状态。

粗心住和细心住有三个最根本的区别:第一粗心住是用意识刻意让身心停留在某一个状态,细心住不用刻意就能把身体自然坐得端正,这是身体上的一个标准。第二在用心方面,粗心住一定要依靠一个方法,并用心专注于这个方法,比如数息、念佛,一定要抓住一个方法,让自己的心定下来。而细心住不刻意于方法,自然而然念佛、坐禅、呼吸,没有太大的分别心,心念细下来之后,任何一个方法都能安住,因为心已经变得听话了。第三,粗心住的感觉是住在这里,但快乐的感觉不明显,只是让心“终于定了一下”,而细心住能够感觉到住的欢喜,微细的、隐约的感觉到生命有一种快乐和法喜生起来了,这三点是粗心和细心的区别。

自从修习不净观获得天眼通后,恒缘在师傅的指导下开始修炼佛门金钟罩。

天眼通可以帮助更好地认识人体的穴位窍门,修炼金钟罩事半功倍。

而细心住的小乘佛法境界,又可以完全稳住自己的内心,在修炼内力时不会走火入魔。

于是,恒缘修炼起金钟罩速度飞快。

这一年,恒缘九岁。

某一天,在河边修炼金钟罩时,突然全身一怔,沉积许久的求佛系统提示信息出现:

修炼金钟罩成功,奖励佛缘100点......

修炼金钟罩入门,进入第一层金钟罩境界,主线任务二完成,奖励金钟罩连升三级......

【求佛系统】

宿主:恒缘

境界:小乘佛法(细心住)

佛法:清心咒(圆满)、数息观(大成)、不净观(大成)

功法:金钟罩(第四层)

神通:天眼通

佛缘:700

主线任务一:修炼小乘佛法圆满,奖励功法提升三级。

在这后山小庙宁静的日子里,恒缘每天的功课就是念佛经、入定、修炼金钟罩,以及负责师徒两人的饭食。当有念头不通、问题想不明白时,就询问师傅获得解答。

偶尔运起天眼通,查看周边世界,观察这个世界的本质,印证佛门道理。

自从进入细心住的境界后,恒缘经常生出一种“法喜”,这与平常生活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以前的生活中我们总是追求外在物质的快乐,吃和穿的快乐,游山玩水的快乐,长得漂亮得优越感,购物买到新东西的快乐,这些好像都是一种快乐。但和细心住相比,相差太远了。

细心住的快乐是从外到内、从粗到细,快乐到心里去的。

有了这个鲜明的对比,我们会生气一种真正的善法欲,希望身心能够回归到最根本或者最原始的宁静状态。

欲、念、进、慧、定五法的力量,这时候就会起到一种作用,并希望这种作用能够使禅定更加深入、快乐、微细。

通过这些努力,恒缘进入真正欲界的禅定----欲界定。

佛陀说我们这个世间可分为六道中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有种种欲望,且没有定力。三界中分为九地,欲界叫五趣杂居地,天、人、地狱、饿鬼、畜生等五趣杂居。欲界的众生,这五种心态都有。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具有人、天、地狱、饿鬼、畜生等五趣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杂乱无序的。

所以要想判断一个人是好是坏比较困难。我们连自己是好人、坏人都很难判断,因为五趣是一个杂乱的状态:有时候做好事不但不求回报,甚至连感觉都没有,但是某天报复心生起来,就无法控制自己的恶念和报复行为。所以地狱、天堂都在自己心中随时轮回、流转,并由此造下了无边的轮回之因,这是五趣杂居地。

色界天就不一样了,色界和无色界,要依靠定力才能进入。我们现在做了好事,但不修行,就没有禅定、没有定力,死了以后,善报现前也只能生到欲界天。

欲界只有六层天,只能生到六层天,第七层就是色界的初禅了。色界的初禅天必须要有禅定才能到达那里,修善法,做好事,还要有禅定才能生到色界天去。色界总共有十八层天,分为四禅,无色界还有四层天,三界总共二十八层天。

进入欲界定后,心非常的安详,心念也不必加以控制,妄念也不会随时冒出来,心念自动平稳,不必用力去调整它,此时的心“任运不动”。

而获得“任运不动”的状态,即行走坐卧时时刻刻可以保持禅定状态,而金钟罩的内功修炼也可以时时刻刻保持高效运转,于此一来,恒缘的金钟罩功夫才是真正突飞猛进,经过一年修习,再进一层,达到第五层,形成内劲的反震之力。

突破境界从细心住进入欲界定,佛法感悟提升,奖励佛缘300点......

【求佛系统】

宿主:恒缘

境界:小乘佛法(欲界定)

佛法:清心咒(圆满)、数息观(大成)、不净观(大成)

功法:金钟罩(第五层)

神通:天眼通

佛缘:1000

主线任务一:修炼小乘佛法圆满,奖励功法提升三级。

自从满十岁后,恒缘被准许前往前山的少林寺藏经阁阅读佛经,如此又过了一年。

这一年经常往来少林寺,不但认识了许多少林的长辈,更是结识了一些同辈师兄弟。毕竟恒缘的金钟罩修炼很特殊,需要找人用棍棒刀剑击打自己,以便获得更强大的防御之力。

恒缘成了师兄弟们的人形木偶修炼武术,而师兄弟们的击打又促进了恒缘金钟罩的提升,一举双得。

其中一个师弟,引起了恒缘得注意,一个高大憨勇的小子,俗名魏大勇,天生神力,击打在恒缘身上很痛,却效果非常好。但其目前还是俗家弟子,没有受戒出家。而恒缘在八岁时就被师傅受戒按了香疤。

恒缘是这一代少林小和尚中佛法修为最高的人,也是修炼金钟罩速度最快的人,超越其他师兄弟两个大境界。

这一日与师兄弟们一起修炼完毕后,恒缘独自一人进入藏经阁。

昨天师傅让恒缘来藏经阁寻找《陀罗尼经》,自我修行“十二因缘观”。

因缘观,五停心观之一,也叫十二因缘观,它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其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佛教将世间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即可解释关于社会中同类不相应现象,将一切串联其中以使人产生敬畏之心,达到超自然的,向往解脱生死心灵寄托。

在《陀罗尼经》中,普光正见如来对颠倒女人宣说了十二因缘:“

(1)无明:就是不明,乃一切烦恼的总称。于缘起性空无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执著,此谓“无明”;

(2)行:造作义,指一切行为,即依无明所造的善恶业;

(3)识:业识,此识随业受报,为过去业力所驱,挟持所造善恶种子而来投胎;

(4)名色:名指心识,色指形体。由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成胎后为色。所谓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

(5)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个月的中间,由名色渐渐成长到六根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6)触:即接触。根、尘和合而成触。指出胎后六根与一切外境之接触;

(7)受:即领受。根境相对于违顺二种境界上,生起苦乐二种感觉谓之“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情绪;

(8)爱:即贪爱。对于五尘欲境,心生贪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9)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欢之乐境则念念贪求,必尽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后已,遇所憎之苦境则念念厌离,必千方百计以图舍之而后已,此即为爱染欲境的一种趋求。

(10)有:即业。即有因有果,由前际因(爱取),生后际果(生老死),业力牵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轮回的事实来。此为所作业力感报的一种规定;

(11)生:即受生。以现在所作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受生,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活动;

(12)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诸根衰败叫做老,身坏命终谓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躯自然从少到老,无常转变必至于死,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