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全国高职高专财经管理类规划教材管理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2.1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管理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并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一方面和现代生产力相联系的社会化大生产分不开;另一方面,20世纪初期,社会心理学及管理科学均有了长足的发展,为管理心理学奠定了比较充分的理论基础,从而使管理心理学的产生成为可能。

1.管理心理学的萌芽

“管理心理学”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然而,关于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在20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了。管理心理学产生的前提和条件是心理科学的发展和管理实践的需要。管理心理学的理论起源,除了和当时新兴的、进步的管理理论相关外,同工业心理学的兴起是分不开的。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科学的诞生。随着心理学科的深入研究和发展,许多实践领域也要求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去探讨与解决各自的具体问题。因此,就出现了不少应用心理学。其中,工业心理学就是这样的学科,它将心理学的知识直接应用到工业生产领域,也就是早期的“管理心理学”,其创始人是冯特的学生芒斯特伯格,他不满意关起门来研究人的心理问题,于是就把眼光放在工业生产领域,并于1912年发表了《心理学与工业生产效率》。人们把这本书当作心理学与工业管理相结合的第一本书,并尊称芒斯特伯格为“工业心理学之父”,为管理心理学的诞生开辟了道路。

2.管理心理学的形成

工业心理学虽然把心理学引进了工业生产,对促进管理心理学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但对这项研究活动只局限在个人心理领域,而没有注意到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内容。一直到霍桑试验,才进一步把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结合起来,真正开创了管理心理学的道路,使霍桑试验提出的“人际关系学”和勒温的群体动力学、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等,共同构成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1)梅奥的“霍桑试验”及人际关系学说

著名的“霍桑试验”,是于1924年至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在当时,这个工厂有比较好的福利待遇,如比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制度等。但是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效率不高。为了探究原因,1924年11月,美国国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管理学等多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厂开展试验研究。开始研究的中心课题是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间的关系,先后进行了照明试验、福利试验、访谈试验、群体试验等。通过试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生产条件的变化固然影响劳动者的生产热情,但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也并非是增加生产的第一要素;而改善劳动者的士气(态度)及人与人的关系,使人们心情愉快地工作,并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足,才是增加生产、提高工效的决定性因素。1933年,霍桑试验的主要负责人梅奥出版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全面地总结了霍桑试验的结果,系统地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在企业管理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它第一次正式地把社会学、心理学引入到企业管理领域中来,因而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管理理论,使管理者认识到他们的下属都是一些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组织就是由这些具有不同心理特征的人组成的群体。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不仅必须具有组织、控制整个企业经营的能力,还必须具备满足职工社会与心理需求,以激发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能力,以及控制和驾驭整个组织的能力。这个学说为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

德国的心理学家勒温创立了群体动力理论。他认为,人的心理决定于人的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当人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会产生内部力场的张力,而客观环境中的一些刺激起着导火索的作用。他把人的内在需求看成是内在的心理力场,把外界环境因素看成是外在的心理力场。人的心理活动是现实生活空间内在的心理力场和外在的心理力场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因此,要测定人的心理和行为就必须了解完成这一行为的内在的心理力场和外在的心理力场的情境因素,据此提出了心理力场的理论公式为

B=f(PE)

其中:B是个体行为,P是个性特征,E是环境,f是函数。

这个公式表明,人的行为是个性特征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关系或结果。勒温最初用“场”的理论研究个体行为。后来又把“场”的理论扩大到群体行为的研究,提出“群体动力”的概念。所谓“群体动力”就是指群体活动的方向和对其构成诸因素相互作用的合力。因为群体活动的方向同样取决于内在的心理力场与外在的心理力场的相互作用。一旦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就产生一种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就确定了他们的行为。这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和他们对群体的影响,就构成了群体的动力。如果一个组织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力资源和满足人们的最高水平的需要,就必须注意使组织群体中的个人关系相处得很好,这对领导者极其重要。“群体动力”理论对于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的需要从低级向高级依次发展,成阶梯形。要激发人的心理的内在诱因去努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就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去满足职工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于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当前在西方各国的管理心理学中几乎都把这一理论作为重要的基础理论。

小思考1-3

问:“脚不能到达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不能到达的地方,心灵能到达——一位企业家崇尚的境界。”这句话说明什么道理?

答:心理世界是广阔而深邃的。

3.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后,管理心理学得到了长足发展,而且管理心理学的发展与管理科学学派逐步结合,研究也越加深入。在理论研究上硕果累累,在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管理心理学日益走向成熟。

(1)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西方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开始都按三个层次编排,即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和组织心理。所研究和讨论的问题包括人性、激励、需要、挫折、知觉、学习、态度、价值观、情绪、群体动力、群体决策、人际关系、信息沟通、组织结构、组织发展与变革等方面的内容。后来,又把领导心理作为一部分独立出来,于是构成了管理心理学的四大范畴: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心理与领导心理。

(2)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不断丰富

20世纪60年代以后,新的管理心理学理论,亦即行为科学理论不断产生。主要有X理论、Y理论、激励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挫折理论、人性理论、权变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效率理论、超Y理论、Z理论等。管理心理学的领域不断扩大,所涉及的问题和学科也不断扩展。对管理心理学已经不能再单纯地理解为应用于管理的心理学,而是一个更广泛的范畴,是一个没有固定界限的领域。所以,它同许多学科交叉渗透,许多学科的基本理论均被引入管理心理学,使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

(3)人员激励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管理心理学并没有停留在理论研究上,并不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充分体现了他的应用性。人才的重要性已成为人们的切身体会。组织事业的发展和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工作价值观和工作方式的变化导致劳动力的复杂化和多元化;员工们不像过去那么依赖组织和对组织表示忠诚,员工和员工群体经常处于变迁状态。对管理者而言,就必须学会在充满灵活性、不可预测性的环境中工作,了解员工们的态度、价值观,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只有吸引优秀人才并鼓励他们不断创新,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许多优秀的企业家已意识到,吸引优秀的人才,单凭奖金和工资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他们参与到企业剩余的分配中将智力资本化、股份化,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全部热情。利用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指导人才管理工作,使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

(4)组织变革和发展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首要问题

20世纪80年代之前,管理心理学研究比较集中在个体理论的探讨,在激励理论、群体行为和领导行为理论的研究上也产生了大量理论。进入80年代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和经济结构调整,对企业重组、战略管理、跨国公司或国际合资企业管理的研究已呈现强劲势头,文化因素成为这类研究的关注热点。宏观的经济行为研究更加受到重视,把经济信心和经济预期作为对国家经济景气的良好预测源。目前,由于管理环境研究的复杂程度增加,促使研究的注意力全面转向整个组织层面,因为如果不从整体的角度来考察问题,不论是企业的结构调整、管理者的决策、员工的适应,还是跨国公司管理中的组织文化的建设、各种激励政策的制定,均无法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

(5)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

技术创新已成为21世纪各国企业拓展市场、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在这个系统中,具有高水平胜任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的关键。因此,目前更加注意探索管理者决策、技术创新和员工适应中必须具备的胜任素质,更加关注如何充分地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科技进步和管理的复杂度对于员工素质提出新的要求,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研究的又一热点,研究由局部的、分散的研究转向整体系统的研究。目前,有关胜任特征评价、个体对于组织的适应性和干预问题的研究等人力资源管理正向纵深发展。

(6)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更加关注国家目标

管理心理学在研究领域方面,更加重视突破传统框架,不断拓展研究的新领域。目前,管理心理学不同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特征是,在拓展研究新领域时,不仅有大量商业咨询机构出于市场经济利益的考虑,进行投入和资助,各国政府出于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的国家安全和市场利益,也进行有计划的管理决策的行为科学研究。可以认为,管理心理学研究更加关注国家目标。总之,研究的新热点在于跨国公司和国际合资公司的比较研究、科技投入的行为研究、失业指导研究等,均取得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管理心理学家把组织作为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来看待和研究,研究领域方面已突破传统框架,涉及管理培训与发展、工作业绩评价、管理决策、组织气氛和组织文化、跨文化比较等领域。

(7)研究队伍的不断扩大

由于管理心理学的实用性强,社会需求迫切,所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加入到对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中来。研究人员以心理学家为主,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行为学家等也参与研究。另外,不仅学者、专家们研究,厂长经理及其他管理人员也参与研究。管理心理学的研究队伍不断扩大。

管理寓言1-1

什么样的鹦鹉值钱?

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明: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另一只鹦鹉前则标明: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八百元。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问:“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店主说:“不。”这人奇怪了,又问:“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会值这个数呢?”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1.2.2 我国管理思想和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1.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和实践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包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和实践,也蕴藏着许多管理心理思想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主要体现在:

(1)组织管理

中国古代关于组织管理理论,相传起源于《周礼》(公元前12—11世纪)。该书系统记载了周朝的组织制度,把官员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又细分为360职,并规定了相应的级别和员额,层次清楚、职类分明。最有代表性的是杰出的军事管理战略和战术著作《孙子兵法》,距今已二千五百多年。《孙子兵法》中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思想,至今在各国军事管理和经济、政治管理中得到广泛运用。

在管理实践中,早在秦始皇时代,大将蒙恬曾征役三十万修筑长城;隋唐时代,隋炀帝征集百万民工修筑世界上最大、最长的人工大运河等,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大规模管理的实例。

(2)领导艺术和心理

在领导艺术和心理方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留下丰富的言论。《管子·心术篇》中说:“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治也者心也,安也这心也。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民。故功作而民从,则百姓治矣。”管子在这里提出一个重要的管理心理学问题,即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治民心、安民心;要想民心安定,又必须把国家的事、人民的事办好。这种“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领导思想和艺术,一直被历代统治者和管理者奉为至理名言。

《老子·六十六章》中说:“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后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意思是说:(统治者)要统治人民,必先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虚;要领导人民,必把自己放在人民之后,只有这样,人民才爱戴而不厌弃他。

公元前653年,管仲在告诉齐桓公怎样取得民众拥护时说:“德礼不易,无人不怀”。也就是说只要能坚持德治、礼治,就能取得众人的拥护。郑国的子产曾问然明怎样治国,然明回答说:“视民如子”。齐国的晏婴在论述陈氏收买人心时说:“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认为,谁能如父母爱子女般对待民众,民众就会如百川一样地拥护他。

(3)经营理财

中国古代有许多经营理财的理论思想。比较著名的有范蠡、计然的待乏原则和积著之理。范蠡的“待乏原则”主要强调预测市场物资的需要和价格的变化,不断调节自己的经营方向;他还首次提出“人弃我取”的经营理念。“积著之理”则注重于猎取利润的方式。《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出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这里是指在经营中,一要重视质量,二要使货币流通,不能停滞不用。

此外,还有对策论,又称博弈论,讲的是研究双方对阵胜负的问题。战国时代的“田忌赛马”就是一个典范。这种思想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也十分重要。

(4)选人用人之道

中国古代选人用人,素有“选贤任能”、“任人唯贤”的主张。“禅让制度”就是推举能人的制度。

《荀子·君子》中说道“醒公之于管仲也,国事无所往而不用,知所利也(国事都依靠管仲,因为他知道这样做有利)。吴有伍子胥而不能用,国至于亡,背道失贤也。故尊贤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创造贞观之治的李世民,为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他以史为镜,探究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原因,深深认识到“能安天下者,惟有用得贤才”。

广开才路,选拔人才。我国从隋唐时期就开始的科举制度,比较系统地体现了我国古人的人事选拔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开申报与竞争,综合评价与考核,多层筛选与录用等现代管理思想。我国古代选拔人才,一般遵循“宽于取,严于用”、“量才录用,无才罢黜”的原则。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曹操,就是“唯才是举”的典范,他选用人才,不问出身、资格,只要有才就任用,无才就罢黜。唐太宗李世民很讲究量才使用,取其所长,避其所短,他信用魏征,就体现了这一用人原则。

(5)人本和人和思想

人本主义或人本论是先秦经济管理思想的理论前提。西周太师姜尚(姜太公)最早提出了人本思想。他说:“庶民者,国之本”,“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军国之要,察众心,施百务”。在姜尚看来,人为国本,能否“得人”、“得心”关系到国家存亡。

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很重视人本思想。他强调仁者爱人,提倡“爱民”、“养民”、“惠民”、“裕民”,等等。

战国中期的思想家孟轲,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他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其民者失天下”。

另外,我国古代思想家们也特别重视“人和”思想。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最先提出“和为贵”的思想。荀子认为“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则百事不废”。孟子则进一步强调人和的重要性,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还进一步分析道“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就是说,人们和谐相处就能团结统一,团结统一就会坚强有力,坚强有力就能战胜万物。后来,在经营上又发展为“和气生财”的思想理念。日本人也很重视人和,认为“人和”和“人顺”是成功的关键,人和为贵,人和是个宝,只有人和,企业才能发展的思想,这是古今中外的通理。

小思考1-4

问:古代“和为贵”的思想,有今天有现实意义吗?

答: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及即将召开的十七大大力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这种“人和”思想的体现。

2.我国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我国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是从引进、翻译早期心理学著作开始的。早在1935年,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立就撰写和出版了《工业心理学概观》一书。从1950年代开始,我国工业心理学日益注重劳动心理方面的研究。1957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成立了劳动心理组。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心理学的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和运用受到普遍关注并得到迅速发展。从1980年代初开始,中国心理学会建立了工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同时,行为科学被逐步介绍到我国。1985年成立了“中国行为科学学会”。进入1990年代,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和外资企业的迅猛发展,交叉文化条件下的组织文化与战略管理成为管理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人才竞争的加剧,人力资源管理成为新的十分活跃的研究和应用领域。这些研究都大大促进了我国管理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心理学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