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2章 徐荣来投
董卓在太守府开开心心快活了三日,准备第二天去临汾镇守,突然李儒前来报喜,说太守府外有个叫徐荣的,拿着董卓的举贤信,带着二三十人前来求见。
董卓正吃着水果,听歌赏舞,开心的鞋都没穿,要去见徐荣。李儒立马提醒,董卓顿了顿,立马命人从新开席。
董卓来到太守府门口,看到徐荣和其手下28骑,身着皮甲手握长枪,长枪枪口都有破损,马匹也偏瘦,但个个都精神抖擞。
“诸位将士,一路辛苦,先随我入席吧!接下来一切有我,听我安排,我必不付诸位。”于是董卓引诸位到养心殿入席。
众将士喝酒吃肉,听曲看舞,慢慢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徐荣是辽东人,在并州被并州军排挤,并州刺史张懿也不怎么重用徐荣,目前也只是一个屯长,还是董卓在并州任命的。
一接到董卓招募令就带着自己乡党28骑来投,路上有一些波折,灭了一处打家劫舍的土匪作乱,后听说董卓在白波地区平叛,本想着打探一些情况,好为之后立功做准备。
徐荣一行发现了几十处山寨,继续往前探查的时候,听说董卓全歼了白波贼匪1万。于是前往临汾军营,见到了段煨,休息了一天,又打马来了安邑城。
“大善,算诸位一功,只是向朝廷上报的军功已经发出去了。”董卓顿了顿,又道“明日一同随我去临沂,你为向导先灭了残余的贼匪,我再为你表功。”
翌日,董卓带着高干、徐荣等将士及一些世家豪强,打马去临汾。董璜带着董琚、卫觊等将士和家仆们,打马去皮氏县。
董卓一行到了临汾,给徐荣拨了500刀盾兵,命徐荣为军司马,前去剿灭白波贼匪残部。
屯田事宜由段煨负责,粮草农具等由白波周边各县负责。
等派往各县的管培员从事到达白波地区各县,董卓带着亲卫一一走访了各县。
半个月后徐荣领兵回到临汾,又700带回余人白波降兵。命徐荣从8000降兵中选500练成精兵。
次日,董卓来到皮氏县,查看了屯田情况、造船情况、蒙学和查处不良商户情况。
3月18日,何进使者来到皮氏县,带来了一份调令、一封军功表彰和一份同意书。
军功表彰:封董卓父亲董君雅为渭阳伯,升段煨为伏波将军,升董璜为军司马,升徐晃为军司马,升高干为屯田校尉……
另:高干暂调河东郡,负责白波地区屯田事宜。
调令:段煨在平定白波贼匪智勇双全,即日起领本部1000精骑到洛阳,为骑都尉曹操副将一同领兵前往颖川平定黄巾。
大将军手令:董卓练兵有方,唯缺领兵将领,允董太守重练新军2000人,允于他郡招募新军军司马四人。
董卓看到三封大将军手令,除了又要被调走段煨及1000轻骑,还是非常开心,于是命董璜取来500金送给何进使者,请使者给何进带好。
何进给董卓父亲加了伯爵,也就是说朝廷已经认可董卓算是文化人的后代了,这对董卓今后招募文臣多了一份官方背书。
段煨虽然被调走,跟着曹操,可这1000骑都是多年跟着自己将士,也不怕被曹操挖了墙角。
最重要的可以再招募2000兵和4个军司马。
于是董卓亲自带着何进使者去临汾,调段煨去洛阳。又亲自安排了高干接替段煨屯田事宜。命李傕前来接替段煨手中的500刀盾兵。
董卓已被调走的士兵有7000人。现有河东郡士兵:牛辅500重甲,张济500骑兵,李傕500刀盾兵,新练:徐晃1000新兵,徐荣500新兵,董璜500新兵,200新水军,200亲卫。(共计不到4000兵)
在卫祭酒的帮助下,蒙学已基本建成且已开始授课,在张济和各县县吏的帮助下商铺巡查也已基本完成,且查处罚款收入1000多万钱。
董卓下令召回所有从事,并着手开始查处违法乱纪,吃空饷的官吏,以及冤假错案。下令所有各将所练新军什长以上必须人手一本《新军条例》并严苛执行。
董卓卸下军中事务,微服至临汾的蒙学。此次暗访,倒想瞧瞧这启蒙办的究竟如何。学堂内,一白发先生正执竹简诵读蒙学课本中引用《诗经》的内容,廿数孩童端坐如木,摇头晃脑跟着念。
董卓立于窗边窥看,起初尚觉规矩,渐觉不妥。只见后排一稚童打盹,先生忽掷戒尺敲桌,孩童惊醒,眼眶泛红,却不敢言。
董卓蹙眉。又见先生教识字,以炭笔在石板写“仁”字,讲解道:“仁者,爱人之心也。”孩童们茫然抄录,无人发问。
董卓暗叹:这般填鸭灌输,孩童岂能真正悟得?晌午歇息时,董卓召先生至廊下。他身披暗纹锦袍,气势威严,先生躬身行礼。
董卓直言所见:“惩戒过重,教字死板,孩童畏而不思,恐非良法。”先生惶恐道:“董公,蒙学旧例皆是如此。严规方能塑品性,诵读经典乃入仕根基。”
董卓冷笑:“若学子如傀儡般只知背诵,何来真才?我幼时牧马陇西,观星辨草,方知务实之学。你教‘仁’,却未示仁之形——何不携孩童至市井,见老者扶幼,方知爱人?”又指石板上的字,“‘仁’字枯燥,应多举事例,哪些是仁哪些又不仁,岂不更易记?”
先生怔然,似有所悟。董卓续道:“算术亦应讲方法。农桑需算亩产,商贾需计盈亏,岂能只诵虚文?”
他令随身侍从取来军中测距的矩尺,“此物可量田亩,明日携至学堂,教孩童丈地,学以致用。”次日,学堂大变。
先生携矩尺至田畔,孩童实测菜畦,算出面积;又以枣子分堆,教加减之法。
董卓隐于人群,见孩童争抢算题,笑语不断,不复昨日死寂。那曾打盹的稚童高举木尺,嚷道:“先生,我量得东边地宽三尺!”先生欣慰颔首,董卓欣然离去。
董卓回到安邑,又去安邑蒙学暗访,发现和临汾蒙学情况大致相同,多是照本宣科。于是去学宫找到卫祭酒和几位博士,商量着应该出一本“蒙学教案”,专门用来指导蒙学老师们如何更好的教育孩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