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女作家社会文化身份构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发声:时代裂缝中的女性

为什么有本质缺陷的妇女主体会被反复地重新发现?它与这一事实有着极大的关系,即它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平台。

——[美]汤尼·白露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近代化进程加剧,西学东渐与革新图强成为中国社会奋力追赶世界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中国社会的每次重大变革、社会文化思想的每一种急剧变迁,往往都以女性问题为突破口。女子教育快速发展,女权运动迅猛崛起,女性文学也开始了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近年来,学界深刻认识到女性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社会、文化价值,“女性和性别维度所展现的中国社会文化现代变迁的历史图景与现实现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与代表性”[1]。尽管据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著录,清代女性作家约 3600位,作品集约 4000部,但清末民初以来,由于女性文学文本“长期被尘封在近百年发黄变脆的报刊中”,因此资料匮乏,少有人问津。近代女性文学研究“则显得很不充分,起步晚、范围窄、深度不够,是近代女性文学研究的总体特征”[2]。本书试图探求、还原在清末民初的社会背景下,女性如何由闺阁走向公共空间,用报刊媒介为平台,用文字表达为方式,在女性文学活动与社会公共文化生活之间互动往来,实现了中国女性知识群体自我主体成长和女性积极参与公共领域知识文化生产传播的历史图景;同时,也积极探讨清末民初之际的女作家作为历史实践和创作主体,是如何“浮出地表”并且逐渐成长成熟,进而承担历史责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