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译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梁惠王下译评

【本章引语】

《梁惠王下》共16节。

2.1:孟子劝谏齐宣王要与民同乐,才能天下归心。“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2.2:孟子分析了周文王猎场受百姓欢迎的原因,劝谏齐宣王也要与民共享猎场。

2.3:孟子认为君王不能逞匹夫之勇,而是应该效仿古代先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2.4:孟子提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可谓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的源头。

2.5:孟子引导齐宣王正确理解好财和好色,认为君王应该学会与民共享、与民同乐。

2.6:孟子运用层层推进、请君入瓮的思维方法,认为国家治理不好,君王要负责任。齐宣王“顾左右而言他”。

2.7:孟子阐述了国家发现人才、鉴别人才和任用人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8:孟子回答齐宣王关于“臣弑其君,可乎?”的问题,孟子认为诛杀独夫民贼,并非以下犯上,也不是以臣弑君,因为这里的“君”并非是贤君明主。

2.9:孟子认为,幼而学之,壮而行之,治国理政要用专业人士,君主不能越俎代庖。这一理念至今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10、2.11:孟子提出讨伐别国时,要依据吊民伐罪的原则,而非攫取领土。倡导施仁政,他国百姓才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如同久旱的庄稼欢迎及时雨一样高兴。

2.12:孟子这段对话深刻揭示了官员与百姓的关系,认为君行仁政,民亲其上。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干群关系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13:孟子阐述了君王与百姓众志成城的卫国之道。

2.14:孟子倡导行仁政,做善事,泽被后世,后世子孙必有王者。

2.15:孟子阐释了仁人的从之者效应,与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可以媲美。

2.16:孟子阐释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启示我们要预防臧仓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