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译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6 安定天下的关键是民心归附

【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译文】

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后告诉别人说:“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挨近他,也看不出什么威严。突然问我:‘天下如何才能安定?’我答道:‘天下统一,才会安定。’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我又答:‘不好杀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他又问:‘那有谁来跟随他呢?’我又答:‘普天之下没有不跟随他的。您熟悉禾苗吗?七八月间天旱,禾苗就枯槁了。天上突然来了乌云,下起了大雨,禾苗又蓬勃生长起来。像这样,谁能阻挡?现在各国的君王,没有不好杀人的。如有一位不好杀人的,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着脖子来盼望他了。真像这样的话,百姓归附,好像水顺流而下,谁能阻挡?'”

【评析】

梁襄王向孟子请教安定天下的方法。孟子以庄稼生长作比喻,认为君王应该像及时雨一样为即将干枯的庄稼送来喜雨,让庄稼蓬勃生长。在孟子看来,君王只有关心民生疾苦,让百姓主动归附,才能一统天下。

孟子把仁政视为君王赢得民心归附的关键,所以,“孟子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对百姓施仁,即从各方面给百姓以看得见的实际利益”[10]。从施仁政出发,最终落实到人伦教化,“孟子的仁政思想起始在于保存百姓生命,解决其生活温饱问题,其终则在于教育人民以人伦”[11]。孟子反对暴政,反对严刑峻法,反对喜欢杀人的君王,这种民本思想值得肯定,对于当代完善法制,关注民生,完善道德教育,也具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