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西北手工业与市场研究(1644—1840)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西北地区的行政区划与自然环境

一 行政区划

在撰写本节内容前,笔者需要指明的是,本书所指西北地区的范围为现如今的陕甘青宁新五省,但从历史上说,清代西北各省的政区前后多有变动,如宁夏的前后隶属即有不同,西宁等府在这一时期也归属甘肃管辖。在本书的结构上,笔者会基于清代西北地区的行政划分,将文章分为陕西、新疆、甘肃三省。为便于后文的论述与统计,故有必要将这一时期西北政区的沿革梳理一番,由于西北地区疆域辽阔,笔者在此仅做简要概括。[113]

清初,陕西仍袭明制,顺治二年(1645)四月设陕西巡抚,辖西安、凤翔、汉中、延安、平凉、巩昌、临洮、庆阳8府,下辖1直隶州兴安、20州、96县。[114]此时的陕西范围包括今陕、甘两省。顺治二年(1645)五月,设延绥巡抚,驻榆林卫,辖榆林镇与延安府绥德一带,康熙元年(1662)九月裁。不久,陕甘分治。康熙二年(1663),陕西布政使司左右分治,左布政使仍治西安城,领西安、凤翔、汉中、延安4府与兴安直隶州。[115]右布政使移驻巩昌府,辖平凉、巩昌、临洮、庆阳4府。康熙三年(1664)二月,增设甘肃按察使司按察使,驻区与右布政使重合。康熙五年(1666),甘肃巡抚移驻兰州,康熙六年(1667)七月,改名甘肃布政使司[116],由此完成对陕西的分省。

陕甘分治后,在省级行政机构方面,康熙十一年(1672)四月,设陕西总督专理陕西。十九年(1680)十一月,裁四川总督,改陕西总督为川陕总督。乾隆十三年(1708),因征金川用兵,将川陕总督分设。此后,陕西总督多称为陕甘总督。地方行政区划亦有改变,分省后陕西辖西安、凤翔、汉中、延安4府和兴安直隶州以及榆林卫,下辖11州、68县。康熙三年九月,升耀州、商州、华州、同州、鄜州、乾州、邠州、葭州、绥德州等9州为直隶州。八年(1669)十一月,改榆林卫为府。十三年(1674)四月,升同州为府,降耀州、华州为属州,乾隆元年(1736),又降葭州为属州。四十七年(1782)九月,升兴安直隶州为府。这是陕西行政区划变迁的基本情况。

甘肃在清初为陕西之一部分,顺治二年四月沿袭明制,设甘肃巡抚,驻甘肃卫。顺治十七年(1660)移驻凉州卫。康熙五年移驻兰州。雍正元年(1723)三月,川陕总督统领西安、甘肃、四川三处事务。乾隆十三年后,陕西总督多被称为陕甘总督,二十四年七月,改陕甘总督为川陕总督,改甘肃巡抚为甘肃总督,专理甘肃。乾隆二十五年(1760)十二月,改甘肃总督为川陕总督,统辖两省事务。二十九年(1764)三月,裁甘肃巡抚。

甘肃在陕甘分治后辖4府:巩昌、平凉、临洮、庆阳府,下辖9州、28县,又辖宁夏等诸卫,卫由通判、同知管理。在此基础上,先后设置了甘凉、西宁、宁夏、兰州、巩秦阶、镇迪诸道。雍正二年(1724)十月,置宁夏、西宁、凉州、甘州4府。雍正三年(1725)六月,平凉、固原卫改属平凉府,庆阳卫归属庆阳府,临洮、河州、兰州卫及归德所归临洮府,洮州、岷州、靖逆卫及西固所由巩昌府管辖。[117]雍正四年(1726),裁兰州、平凉等7卫,改为州县管辖。六年(1728)十二月,升秦、阶为直隶州。次年四月,又升肃州为直隶州。乾隆三年(1738)改临洮府为兰州府,二十四年(1759)九月,设安西府,裁撤靖逆厅。三十八年(1773),改安西府为直隶厅,四十二年(1777)九月,升泾州为直隶州。

清初宁夏维持卫所制,隶属于陕西布政司。顺治二年四月沿明制设宁夏巡抚,驻宁夏卫。康熙四年(1665)五月,裁撤宁夏巡抚,将辖区并入甘肃。雍正二年十月,裁宁夏卫置府,治宁夏城。其所属左卫改为宁夏县,右卫改为宁朔县,中卫改为中卫县,平罗所改为平罗县,灵寿所改为灵州[118],领1州4县。后于雍正四年、六年分别增设新渠县、宝丰县。乾隆三年(1738),宁夏地震,从钦差兵部右侍郎班第奏议取消两县建制,次年正式取消,复归平罗县。[119]同治十一年(1872)六月置宁灵厅。至此,宁夏府领宁灵1厅,灵州1州,宁夏、宁朔、平罗、中卫4县。

青海在明代属西番之地,为蒙古部落所统治。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虽悉数归附,却并未建置。雍正元年(1723),清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称此地为青海。二年十月,清朝在青海设置青海办事大臣,统辖蒙古29旗和青南玉树地区、果洛地区及环湖地区等40族土司部落。同时清廷将青海东北部西宁卫改为西宁府,碾伯所改碾伯县,置大通卫。[120]并继续沿袭明朝的土司制度,西宁府归甘肃省管辖,领2县1卫。因青海办事大臣常驻西宁,故乾隆后通称“西宁办事大臣”。康熙三年(1664),青海办事大臣到任,总理青海地区事务。在管理之初,因境内蒙古各部族杂乱、不便管理,故编为五部,另附大喇嘛所属一旗,均统辖于办事大臣。[121]乾隆八年(1743)十月,置摆羊戎厅。二十六年(1761)改大通卫为县,领1厅3县。五十六年(1791)七月,置贵德厅。道光三年(1823)兰州府循化厅属青海。[122]道光九年(1829),置丹噶尔厅。直至清末,共领4厅3县。可见清代的青海分为两部分辖属:西宁府属之西宁、碾伯(今乐都县)、循化、大通、巴燕戎(今化隆县)、贵德、丹噶尔(今湟源县)等7厅县归甘肃布政司管理;其他地区则归西宁办事大臣管理,西宁办事大臣常驻西宁。

新疆在明朝时处于诸部林立的状态,绰罗斯、杜尔伯特、和硕特与辉特四卫拉特居北疆;别失八里、叶尔羌、吐鲁番诸国,以及回部派噶木巴尔诸族居于南疆。[123]清顺治至乾隆年间,新疆诸部或归属,或被平定。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廷在此置伊犁将军,开始在新疆实行军府制。由此,新疆天山南北两路统归伊犁将军管辖,结束了各部争斗的局面。因新疆幅员辽阔,设置厅州县数量也较其他省多。具体而言,南路喀什噶尔参赞大臣节制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乌什、阿克苏、库车、喀喇沙尔等处。东路乌鲁木齐都统节制库尔喀喇乌苏、古城、巴里坤、吐鲁番、哈密等地[124],兼管镇迪道及所属厅州县,伊犁将军则管辖北路伊犁、塔城参赞大臣。新疆共计15地,每地下设众多城与旗。伊犁设有惠远城、熙春城、宁远城等9城;库尔喀喇乌苏设庆绥城,另领3旗;塔尔巴哈台有绥靖城,附牧3旗;乌鲁木齐有巩宁、迪化、喀喇巴尔噶逊、济木萨、玛纳斯等8城;巴里坤领会宁、木垒2城;吐鲁番有辟展、托克逊等6城;喀喇沙尔设3城,另附7旗;库车2城,阿克苏4城,乌什1城,喀什噶尔19城,叶尔羌24城,和阗1城。

二 自然环境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多样,地形错综复杂,以高原、山岭、沙漠、戈壁和盆地为主,高、低山谷相连,从而构成奇特的自然景观与多样的人文生态环境。现今西北五省的面积约为300多万平方千米。境内多山,几条东西向山脉构成地势的基本走向。

在陕西,山脉按走向可分为东西走向与南北走向两大类型。其中以东西向山脉为主,包括横山、秦岭和大巴山;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陕西北部的黄土高原,包括子午岭、黄龙山与陇山。秦岭横贯中部,是长江与黄河的天然分水岭,同时也将陕西一分为二。

自南向北来看,陕西南端的大巴山至中部秦岭之间是陕南汉水流域,山岭纵横,有不少盆地散布其中。汉中盆地西起勉县武侯镇,东至洋县龙亭铺,长约100千米,宽5至20千米不等,汉中城附近宽达30千米。盆地包括汉江冲积平原,该平原海拔500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渠纵横密布,是陕西的主要水稻产区。盆地的外围是低山丘陵地带,包括嘉陵江和汉江南北两岸的丘陵区,全长360千米,南北宽10至60千米不等,是陕南重要的林木种植与农业生产区之一。

关中平原介于秦岭与黄土高原之间,东起潼关、西至宝鸡,东西长有300余千米,南北不一。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横贯关中平原,长约700千米,水源充沛。渭河及其支流滋养了广袤的“八百里秦川”,这里地势平坦、土膏微润、水源充足,适宜农业生产,是陕西主要的粮食、棉花生产基地,亦是西北农业经济十分发达的地区。

陕北处于风沙滩地区与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带。风沙滩区包括定边、靖边、横山、榆林、神木与府谷6地,气候属温带半干旱季风区,夏季多阵雨。农业生产以旱坡耕地为主,主要种植春播秋收作物,以谷子、糜子的种植较为广泛,其次是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的栽种,油料等经济作物也有生产。畜牧业比重较大,养殖羊、牛、马等牲畜,羊的饲养量最多。该区域因地处风沙地带,自然灾害频发,因此农业生产不稳定。陕北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平均海拔高度为900至1300米,是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组成部分之一。河流水文特点是洪水较大,枯水极少,缺乏地表径流。受气候影响,每年7、8月份多暴雨,在土质松散、植被较少的坡面,容易引发水土流失,不利于农业生产。[125]

甘肃体型狭长,形似哑铃,横跨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东南与四川交界,形成陇南山地,属长江流域,北部与陕西和蒙古各部落交界。甘肃地形自南至北可分为五区:一是陇南山地,主要指秦岭的西延部分;二是陇中的黄土高原与岭谷,这部分位于祁连山与秦岭之间;三是北山与阿拉善高原,北山位于阿拉善高原以西,河西走廊的安西、敦煌盆地以北;四是河西走廊平地,河西走廊是一条南北宽5至50千米的狭长地带,西起疏勒河,东止乌鞘岭,南北为祁连山和北山所阻;五是祁连山地,是指位于河西走廊与柴达木盆地间许多平行走向的高山、纵谷的总称,海拔一般在3000米以上,高山冰川堆积,谷地冲积平原较多,甘肃境内多条河流(疏勒河、湟水、大通河等)需要依靠祁连山融化的雪水补给。

气候与水文方面,甘肃因地处内陆,大陆性气候显著。东部受夏季风的影响,降雨较多,西部因大陆季风原因常年干燥。甘肃山地较多,陇南的秦岭山地因地势高,降雨充沛;陇中的黄土高原一带,降雨较少,适宜种植小麦、棉花。河西走廊地区,除祁连山因地势较高而降雨多外,其他地区降雨较少。由此可见,甘肃拥有多种气候条件。河流水文方面,黄河自西流入甘肃,随后进入宁夏中卫,继而北上,出石嘴子山。这片流域物产丰富,盛产小麦、瓜果,是甘肃、宁夏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撑。甘肃的内陆河大多发源于祁连山,这些河流流程较短,上游水量大、河水湍急,下游水量小、河床多变,是甘肃农业用水的重要来源。

青海地区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拔3000—5000米的地区占全省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地形特点是自西向东倾斜。西高东低的地理因素使境内河流呈现自西向东的流向,河流也因此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适宜开发水磨。青海西部山区是黄河的发源地,黄河流经青海形成湟水。在青海东北部,依托湟水形成了一片河湟谷地,是青海重要的农业生产地区之一。青海境内湖泊众多,河谷和山间盆地地势平坦,适合发展农业,至于海拔较高的高原牧区则可饲养牲畜。但青海地区自然灾害多发,雪灾、风灾等对农牧业生产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宁夏地处我国西北内陆,东临陕西,西、北接内蒙古,南部与甘肃相连,南北跨度约456千米,东西250千米左右。宁夏地处我国东部季风、西北干旱和青藏高原三大自然区域的交汇地带,自然环境较为复杂。宁夏可分为灵盐台地、贺兰山山地、六盘山山地、银川平原、宁中山地与平原、宁南黄土丘陵等6个地貌区。气候上,宁夏干旱少雨,是较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土壤类型多样,有黄土丘陵地区的黑垆土,宁夏中部和北部的灰钙土,宁夏平原的潮土、沼泽土、泥炭土、盐土、碱土等,种类较多。清代宁夏地区的土壤沙化趋势明显增强,因宋明以来在宁夏地区大力屯垦,致使植被破坏严重,加之清代也并未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致使土地沙化趋势不断加强。河流水文方面,黄河是宁夏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由中卫市流入,石嘴子山流出,全长397千米,在流经宁夏地区时坡度较缓,有利于引水浇灌,灌溉面积占全区96.4%,给宁夏发展农业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不过黄河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沙,故须年年修浚。清朝为进一步促进宁夏农业的发展,在宁地修建了大清渠、惠农渠与昌润渠3条水渠,分别灌溉耕地657.6顷、2717.4顷、1018.2顷,合计4393.2顷。宁夏地区的自然灾害较为严重,主要有干旱、霜冻、冰雹、风沙、地震、水涝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126]

新疆地区的基本地理特点是“三山夹两盆”,三山包括北部阿尔泰山脉,中部天山山脉以及南部昆仑山脉,两盆是指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和北部的准噶尔盆地。依托此三山,将新疆分为北疆与南疆两地。北疆地势高而平坦,域内大小湖泊分布,其中伊犁河和额尔齐斯河是境内较长的两条河流,滋养北疆的畜牧业,两条河流的流域成为新疆历史上许多游牧民族活动的地区。南疆沙漠广阔,降雨稀少,但发源于天山等山脉的河流使沙漠边缘形成绿洲,成为南疆农业经济发展之根基。

需要注意的是,为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笔者在自然环境一节中将西北地区分为五省论述,然而青海与宁夏在笔者研究的时间段内大都属于甘肃管辖,因此下文在论述清代甘肃地区的手工业与市场时,青海和宁夏地区将同甘肃合为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