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苏州府赋税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唐之前苏州的赋税情况

如前所述,“自虞、夏时,贡赋备矣”。贡赋是中国赋税最初的范畴,此后税收范围不断延展,但也不外乎农副产品之类。苏州为“古扬州之域,厥土惟塗泥,厥田为下下”[24],但至“吴王夫差之时,其民殷众,禾稼登熟”[25],粟米成为赋税的主要来源。另“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因而盐、铜亦是贡赋之物。苏州附近所产之盐,远销四方,因而杜甫有“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26]的诗句。苏州附近的丹阳,是历史上采办铜钱的场所。究竟此时吴国粟米等赋税年入几何?因资料阙如,尚不能断言之。《吴越春秋》载,越国岁饥,请求吴国援助,吴王夫差“乃与越粟万石”[27],数字虽未必准确,但亦可作一般旁证。

秦及汉初,政府对江南新设之郡,“以其故俗而治”,一般采取免收赋税的政策。秦时苏州不在免税之列,反成为重赋之地,“凡系田旁隙地,悉起租粮,其数反多于正额”[28]。汉初吴王刘濞当政,“是时,吴以诸侯即山铸钱,富埒天子”[29],“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予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它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颂共禁不与。如此者三十余年,以故能使其众”[30],可见此时吴地之富庶程度。东汉时,苏州经济有所发展,丝棉布帛享有盛名,并且成为重要的贡品。永初元年(107)九月,朝廷曾调吴郡等处粮米,救济黄淮一带受灾民众。[31]

东汉末年,群雄竞起,苏州乃吴国发迹之所,后吴都建业,“前据大江,南连重岭,凭高据深,……西引荆楚之固,东集吴会之粟”[32]。《三国志》卷五三称:“田户之租赋,裁取供办,贵致远珍名珠、香药、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琉璃、鹦鹉、翡翠、孔雀、奇物,充备宝玩,不必仰其赋入,以益中国也。”[33]此时苏州缴纳赋税项目有了些许变化。《吴都赋》曰“煮海为盐,采山铸钱,国税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绵”[34],除盛产盐、铜钱、稻米之外,各种珍玩、桑蚕织品皆成为贡物。长沙走马楼出土的三国吴简(四·五九)称:“小赤丘男子吕吉,佃田十町,凡六十亩,皆二年常限,其五十七亩旱败不收,亩收布六寸六分。定收三亩,为米三斛六斗。亩收布二尺。其米三斛六斗,四年十二月九日付仓吏李金。凡为布一匹一丈六寸二分,四年十二月七日付库吏潘有。其旱田亩收钱三十七,其熟田亩收钱七十。凡为钱一千五百四十钱。”[35]农民除了缴纳实物地租外,亦缴纳货币地租,而且货币地租占有一定比重。

彼时乃全汉昇所谓“中古自然经济”时代,虽谷帛等实物货币大行其道,然钱币之流通亦风靡一时。苏州自东吴时期即流通钱币,至南朝时期继续沿用,梁初唯京师及三吴等地用钱。此时苏州“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36],成为六朝古都南京的财赋供应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