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1.描写颜色词概况并确定各范畴原型颜色词
我们将描写明代戏剧唱词中颜色词的数量概况、词形概况、搭配概况、句法概况,从宏观上把握明代戏剧唱词中颜色词的使用情况。
按颜色属性将所有得到的颜色词划入若干范畴,并确定各范畴的原型颜色词。确定原型颜色词有四个标准:(1)使用频数最高;(2)搭配范围最广;(3)句法功能最强;(4)语义最丰富。比如,从汤显祖《还魂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这四部戏剧作品的唱词中可以系联出红、朱、绛、赤、丹、殷、酡、绯、彤、赭、茜、血、檀、梅、鹤这组“红”范畴词群,依据上述四个标准可以确定“红”为这组词群的原型颜色词,并用它来命名该范畴。在实际研究中主要依据(1)和(2)确定原型颜色词。因此,原型颜色词一定是常用颜色词,而常用颜色词未必是原型颜色词。
2.重点描写颜色词语义系统
颜色词的语义是自成系统的,该系统会在自身聚合中实现,并不依靠语法。颜色词的语义系统由一群相互依赖的义项聚合而成,本书对颜色词义项的归纳主要基于已经建成的明代戏剧唱词颜色词语料库。
本书将重点论述“白、黑、红、紫、绿、翠、黄、青”八个常用颜色词的语义系统,并用语义网络图形式展现出各义项在语义系统中的关联性。
3.分析颜色词非原型语义产生机制
我们认为颜色词非原型语义的产生机制主要有转喻、隐喻和社会文化赋予三种机制。
转喻(Metonymy)是人类认知基本方式之一。人们常用某一事物易于理解或领悟的方面来表达该事物的整体,一个有名的例子是一位女招待对另一位女招待说:“这火腿三明治刚才把啤酒撒溅了自己一身。”[41]上述例子中“这火腿三明治”表示正在吃三明治的人。事物的典型颜色能用来转喻该具体事物,如颜色词“红”可以转喻花儿(尤其是红颜色的花),就是因为大自然中绝大多数花的颜色是红色的。
隐喻(Metaphor)也是人类认知基本方式之一。隐喻是借助一个经验域去理解另一个经验域。“我们曾被引导去设想‘恋爱是旅行’、‘争辩是战争’、‘时间是金钱’等譬喻。”[42]在语言使用中人们倾向于用经验中较清楚界定的、较具体的概念去理解较不具体的、比较模糊的概念(如恋爱、争辩、时间等)。有些颜色能唤起人们内心的某些感受,如“白”能让人产生空无一物的感觉,因而“白”就能隐喻指“空白”的意义。
社会文化赋予机制是基于语义民族性的考虑,张庆云指出:“语言中的语义,特别是义项,最明显地反映出一种语言的民族个性。这种个性是受客体(含社会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生活、劳动、风俗、习惯等)、主体和语言三个条件决定的。”[43]汉语颜色词的语义也必然带有民族性的特征,颜色词“青”表“东方”义显然受到了中华民族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
4.分析颜色词语义显著度和广义度
颜色词语义显著度,指被编入人类心理词典中的颜色词语义所享有的认知优先程度。束定芳指出:“词汇通常有多重意义,其中一些更容易接近,因为我们在大脑中给予了某些意义更多的认知优先处理。什么决定一个词的某一特定意义的优先权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后一种意义在当前主流的使用中更显著。这说明两点:(1)显著程度根据的是我们先入为主的知识和经验,因此与熟悉程度有关;(2)显著程度是动态的,随着使用、社会、环境和说话者的变化而变化。”“因为词汇是对其使用历史的编码,最熟悉和经常出现的意义在意义层级系统中当然会获得优先。但交际中,可能有这样的情况——说话者认为显著的意义听话者可能不认为显著。”[44]本书中颜色词的语义显著度可以通过颜色词各义项在语料中的使用频率得到量化,通常情况下原型语义就是显著度最高的意义。
颜色词语义广义度,指颜色词语义搭配种类和数量的丰富程度。王宁指出:“任何言语的词,指向都是单一的,而语言的词是把全社会所有具有现实性的言语意义综合在一起而具有了广义性。所以,词的广义性更准确的说,应当是社会的词在它所适应的全部语境中指向的广泛性。”[45]本书中颜色词广义度指颜色词在它所适应的全部语境中语义指向的丰富程度,具体指标为语义搭配的种类和数量。颜色词语义搭配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广义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5.分析颜色词语用效应
颜色词语用效应,指文体、题材、韵律、创作目的、创作者宗教信仰、创作者生平事迹、社会文化等语用因素对汉语古典韵文文学语言颜色词使用所造成的影响。就明代戏剧唱词而言,需要分析不同戏剧主题、不同戏剧情境、不同人物身份、特殊句法格式、特殊韵律要求等对颜色词使用的影响。
比如,颜色词连用有时会产生一定的语用效应。
例5【上小楼犯】[生]展嵬嵬登了阁,砌臻臻游了房。真乃是倚着红云,踏着红莲,逗着红妆。《邯郸记·极欲》
例5中“红”的连用可以渲染出“富足”“奢华”“喜庆”的语用效应,“红云”“红莲”“红妆”形象地表现了《邯郸记》中卢生穷奢极欲的生活。对颜色词语用效应的分析可以看出戏剧创作者的情感倾向和写作技巧。
6.分析含彩词语
“含彩词语”指表颜色义的颜色词(语素)与不表颜色义的词(语素)组合而成的词语,包括保留颜色义含彩词语与不保留颜色义含彩词语两类。
不保留颜色义含彩词语有以下特征:
(1)构词成分中至少有一个表颜色义的颜色词(语素)。
(2)组合形式比较固定,出现频数比较高,《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有收录。
(3)整体意义并非其组成成分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
以往的汉语古典韵文文学语言颜色词系列研究对含彩词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不同颜色词+相同名词”含彩词语分析,如,“白云、黑云、玄云、墨云、苍云、红云、青云”等;(2)“相同颜色词+不同名词”含彩词语分析,如,“黑+不同名词”“白+不同名词”“红+不同名词”等。本书在继承以上两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将更加关注不保留颜色义含彩词语的语义整合现象。
(二)研究方法
我们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语料库法。根据明代戏剧唱词的语料特点,我们设置了编号、来源、曲牌、角色、含颜色词语料、颜色词、句法成分、颜色词分类、语义搭配大类、语义搭配小类、颜色义项、非原型语义产生机制、权威注本释义、《汉语大词典》释义、含彩词语语义分析、语境描写等18项具体参数对选定的纸本语料进行电脑录入。
二是语义描写法。我们将西方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转喻、隐喻理论与汉语词汇语义学相关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对颜色词的语义系统有着较强的解释力。
我们主要以描写语言现象为主,全面总结归纳明代戏剧唱词中颜色词的总体使用情况。同时将聚类考察与个案分析结合起来,先将颜色词分成七个范畴,然后再从这七个颜色范畴中各抽取1—2个常用颜色词开展系统的个案考察,这就使研究成果既有一定的广度,也会有一定的深度。研究最终目的是为了解释,我们也试图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解释明代戏剧常用颜色词的语义、语用规律。
[1]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下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2页。
[2] 金宁芬:《明代戏曲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3] 董佳:《古典诗词中颜色词的语义特点》,《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4] 金宁芬:《明代戏曲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5] 戚世隽:《明代杂剧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6] 潘晨婧:《汉赋色彩审美的平民化特质》,《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
[7] 胡朴安:《从文字学上考见古代辨色本能与染色技术》,《学林》1941年第3期。
[8] 张清常:《汉语的颜色词(大纲)》,《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3期。
[9] 张永言:《论上古汉语的“五色之名”兼及汉语和台语的关系》,载《语文学论集》,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100—135页。
[10] 徐朝华:《上古汉语颜色词简论》,载南开大学中文系编《语言研究论丛》(第八辑),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6页。
[11] Berlin,B.,& Kay,P.(1969).Basic color terms:Their universality and evolution.Berkeley:Univ.of California Press.
[12] Kay,P.,& McDaniel,C.K.(1978).The Lingui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Meanings of Basic Color Terms.Language,54(3),610-646.
[13] 刘钧杰:《颜色词的构成》,《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2期。姚小平:《基本颜色调理论述评——兼论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2期。刘丹青:《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数量及序列》,《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叶军:《浅论现代汉语基本色彩词》,《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李红印:《汉语色彩范畴的表达方式》,《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6期。解海江:《汉语基本颜色词普方古比较研究》,《语言研究》2008年第3期。吴建设:《汉语基本颜色词的进化阶段与颜色范畴》,《古汉语研究》2012年第1期。
[14] Wierzbicka,A.(1990).The meaning of color terms:semantics,culture,and cognition.Cognitive Linguistics,1(1),99-150.
[15] 于逢春:《论汉语颜色词的人文性特征》,《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16] 谷晓恒:《从唐宋词使用的颜色词看唐宋审美文化的内涵》,《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李春玲:《汉语中红色词族的文化蕴含及其成因》,《汉字文化》2003年第2期。李春玲:《汉语中黑系词族的文化蕴涵及其成因》,《汉字文化》2005第1期。杨金良:《基本颜色词价值取向的跨文化研究》,《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1期。张宁:《颜色词的文化蕴涵探析》,《唐都学刊》2006年第1期。潘晨婧:《汉赋色彩审美的平民化特质》,《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
[17] 谢耀基:《香港话语的颜色词》,《方言》2000年第3期。
[18] 聂鸿音:《试析西夏语表“五色”的词》,《民族语文》1991年第3期。吴宝柱:《论满语颜色词》,《满语研究》1992年第2期。杨洪建:《哈萨克语颜色词的量性特征及用法》,《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阿不力米提·优努斯、庄淑萍:《维吾尔语颜色词的文化含义》,《语言与翻译》2006年第4期。朝格查:《论鄂温克民间故事中的颜色词“红”与“黄”》,《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2期。蓝庆元:《壮语方言颜色词考源》,《民族语文》2007年第5期。张伟:《拉祜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玄贞姬:《汉朝颜色词群造词类型对比》,《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王宇枫:《语言接触中的莫语颜色词》,《民族语文》2008年第2期。张积家、刘丽红、陈曦、和秀梅:《纳西语颜色认知关系研究》,《民族语文》2008年第2期。陈海宏、谭丽亚:《怒苏语颜色词的构成及其文化内涵》,《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符昌忠:《哥隆语颜色词系统的重构及其人文背景》,《语言研究》2013年第1期。
[19] 目前汉语与英语的颜色词比较研究较为深入。详见廖正刚《英汉基本颜色词跨范畴现象对比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0] 刘皓明、张积家、刘丽虹:《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的关系》,《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第1期。
[21] 张积家、林新英:《大学生颜色词分类的研究》,《心理科学》2005年第1期。
[22] 陈曦、张积家、舒华:《颜色词素在词义不透明双字词中的语义激活》,《心理科学》2006年第6期。
[23] 金福年:《现代汉语颜色词运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3年。
[24] 叶军:《谈色彩词词典的收词和释义》,《辞书研究》2003年第3期。李红印:《颜色词的收词、释义和词性标注》,《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2期。
[25] 杜予景:《中国古典诗作颜色词翻译初探》,《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马彦超:《颜色词“红”的内涵及其翻译》,《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26] 赵晓驰:《隋前汉语颜色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0年。
[27] 程江霞:《李贺诗歌颜色词(语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孙钰:《苏轼词的颜色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夏秀文:《李白诗歌颜色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董佳:《宋词基本颜色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潘晨婧:《汉赋颜色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郑乔:《袁宏道诗歌颜色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汪琦:《元代散曲常用颜色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郝静芳:《魏晋南北朝骈赋颜色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程江霞:《唐诗颜色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杨福亮:《清代诗歌颜色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16年。
[28] “语义原型(semantic prototypes)”是Lyons在其著作《语义学引论》中提出的概念,他在文中举“dog”为例,“dog”作为一个自然类表达式的指示意义(denotation)是模糊的(普通人对狗的认识与专家对狗的认识不太一样),可是操同一种语言的说话者似乎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毫无困难地使用这一表达式,一种解释是人们极少在一个词的模糊和不确定意义上使用这个词。人们通常只操纵原型(prototypes)意义,同时他们也想用该意义去指称这个原型。“dog”的原型可能很像Longman Dictionnary of Comtemporary English(1978)的定义“普通的四条腿的肉食动物,特别是很多种类可以被人类用来作为陪伴,或者狩猎、工作、护卫等等(Common four-legged flesh-eating animal,especially any of the many varieties used by man as a companion or hunting,working,guarding,etc.)”,而不是Collins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1979)“驯养的犬科哺乳动物(domesticated caine mammal)”的定义,Longman词典指出了“dog”的核心外延(nuclear extension或focal extension),也就是其原型。详见[英]John Lyons(莱昂斯):《语义学引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版,第96—101页。
[29] 马燕华:《论颜色词的分类及其特征》,中国语言学第16届年会论文(昆明),2012年。
[30] 刘钧杰:《颜色词的构成》,《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2期。
[31] 叶军:《含彩词语与色彩词》,《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32] 束定芳:《认知语义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3页。
[33] 语言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语言学名词》,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0页。
[34] Giora,R.(2002).Literal vs.figurative language:Different or equal?Journal of Pragmatics,34(4),487—506.
[35] 王宁:《汉语词汇语义学在训诂学基础上的构建》,超星学术视频,2011年。网址:http://video.chaoxing.com/serie_400004196.shtml,2011-04-18。关于“词的广义”,还可参看王宁《论词的语言意义的特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36] 王红旗:《论语义指向分析产生的原因》,《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37] (明)吕天成:《曲品校注》卷上,吴书萌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页。
[38] 苏国荣:《〈明代传奇卷〉前言》,《艺术百家》2000年第3期。
[39] 徐子方:《略论明杂剧的历史价值》,《艺术百家》1999年第2期。
[40] 据金宁芬(2007)年考证,《六十种曲》中只《西厢记》一种为元人杂剧。
[41] [美]乔治·莱科夫(Goerge Lakoff):《女人、火与危险事物——范畴所揭示之心智的奥秘》(上),梁玉玲等译,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77页。
[42] [美]雷可夫(George Lakoff)、[美]詹森(Mark Johnson):《我们赖以生存的譬喻》,周世箴译,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195—196页。英文单词Metaphor,台湾学者翻译成譬喻,大陆学者通常将其翻译为隐喻。
[43] 张庆云:《义项的民族个性》,《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年第2期。
[44] 束定芳:《认知语义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36—237页。
[45] 王宁:《论词的语言意义的特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