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盗起南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2章 流放

马勇、庞伯、赵石等一干私自卖粮者,被带至审判席上。

这些人一个个看着都老实巴交,没有一点奸猾模样,面对村民们的鄙夷和谩骂,羞愧的低着头。

不知情的人,肯定会以为他们是受了排挤和打压的老实人。

神父贝奥纳多正要说清此案件来龙去脉,未曾想,卖粮者们面对荷枪实弹的士兵和端坐在一旁的刘季时,汗如雨下,竟然直接承认了。

村民马勇更是跪在地上,缓缓爬向刘季,痛哭流涕道:

“大人,是小人错了,小人不该一时贪心,私自卖粮,小人愿意交出卖粮得到的所有钱。”

刘季嫌弃的瞥了一眼,摘下佩剑,拦在马勇前进的路上。

“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

“既然敢做,就得敢于接受惩罚。”

“你在合同上签下的字都没用,你觉得我会信你现在的表演,你这无信之人,别假惺惺流你那令人作呕的虚假眼泪。”

“再不噤声,就以扰乱法庭罪,打烂你的嘴。”

剑尖微微一抖,寒光闪烁,瞬间吓住了马勇,他紧紧闭上嘴巴,大气不敢出一声。

连带着其余卖粮者也被吓住。

神父贝奥纳多清了清嗓子,重新发言。

“尽管这件事大家都已经知晓,但是按照审判的规矩,我仍然要先把事件完整的讲述一遍。”

“首先,我会以上帝的名义起誓,我所说的一切都是有迹可循,并非妄加推测,并非诬陷。”

神父转向身后十字架郑重发誓后,说明了情况。

5天前,一伙外地商人在王蕙的带领下,拉着货物来到苍耳村,又声称是为了交易,希望能收购村里产的水果、蔬菜和村民意外收获的野味。

因为是刘季的大嫂带来的,村民对商人热情招待,便也没有再注意他们在村里的活动。

之后,商人们假借上门推销,暗中打听能否采购粮食。

当时王蕙已经离开,且商人们并没有发展公司的允许,或是刘季的授权信,村民们多不相信他们,不愿卖粮。

还有部分村民来教堂向神父寻求建议,其中就包括马勇和赵石二人。

神父给出了否定的建议。

被马勇等人认为神父不想让他们赚钱,恼羞成怒之下,便打了神父,回去后便把粮食卖给了外地商人。

外地商人见收粮不顺利,没有久留,返回坤甸城,希望借助王蕙的关系能通过海港检查。

结果,王蕙的弟弟王炙油盐不进,直接把外地商人抓了,并在一天后把事情报告给刘季。

事情经过大抵如此。

村民们这才知道来龙去脉。

鉴于有大嫂的参合,刘季起身,特意声明:“我既然和大家签了合同,就绝对不会首先违约。”

“如果哪天情况有变,我会亲自到村里来,和大家说明情况。”

“会在大伙觉得合适的情况下,改签合同,而不是安排我的亲人过来,什么流程都不走,就想骗走大伙的粮食。”

众村民表示理解。

刘季挥挥手,示意大伙安静后,继续说道:“不让大家把粮食高价卖给粮食,并非阻止大伙赚钱,如果你们中有人曾经生活在亚齐国的巴塞一带,就应该知道近10年来那里发生了什么。”

“我知道很多人暂时无法理解和接受,但事实就是一个,现在高价卖出去的粮食,会导致你们改行去种棉花和胡椒、或者甘蔗。不出3年,你们就会买不起大米,吃不上饭。”

果不其然,村民中支持者寥寥无几。

大伙虽然感激刘季的收留和资助,但粮食可以被卖出高价也是事实。

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高价卖出的大米,会让他们改种棉花,之后甚至吃不起大米。

‘只要我们坚持种稻,不就一直有大米可以吃吗,这样卖价越高不是越好吗?’村民保持着最朴素的观念,无法接受刘季所说。

众人的反应,刘季尽收眼底。

他正思考更容易让村民接受的话术时,陪审席中的李梅举起了手。

虽不明白这姑娘想干啥,但他还是允许她发言。

李梅面向村民们,怯生生的说:“可能有一部分大哥大姐听说过,我和我阿爸阿母就是从巴塞来的。”

“更早之前,我阿爸从泉州出海,想去吕宋讨生活,结果被那些自称同胞的中间商卖到亚齐的巴塞,成了巴塞苏丹的一个奴隶。”

“一开始,我们一家的生活艰难,但也还勉强过得下去,直到10年前,巴塞苏丹和红毛的荷兰人哄骗我们改种棉花,结果第2年,我们就买不起大米了。”

“后来,我们听说了大人在婆罗洲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地盘,不会被蛮夷和中间商欺辱的地方,阿爸冒着被杀头的风险,偷偷带着我们躲进一艘船里,几经周折才来到这里。”

李梅一家的事,她的邻居们早有耳闻,并非新鲜事。

只是此时听她这么一说,观念瞬间动摇。

虽然还是无法理解其中缘故,但事实就在眼前,他们也不得不信。

而且公司收购的粮食价格低,大伙仍旧过上了从前无法想象的好生活,也是事实。

“请大家一定要相信,蛮夷和该死的中间商就像骗人的妖怪,先给你好处,等你当上,就把你卖了。”李梅做了最后总结,彻底引起了村民的轰动。

直接接触过荷兰人的人不多,但接触过奸商的,特别是说着家伙口音的奸商,数不胜数。大多数人也都有被这些奸商骗过的经历。

现在,来村里买粮的中间商顿时和他们最憎恨的奸商,划上了等号。

“我宁愿大米烂在家里,拿去喂猪吃,也绝不卖给那些贱人。”有村民狠狠骂道。

“老八,你说的很对。”另一村民接茬,“但你家又不种玉米,现在不就是用生虫的米喂猪的吗?”

……

真是意外之喜呀。

刘季大受感动。

只是小小鼓励了一个乡下姑娘,竟然在这个时刻得到了回报。

很好,讲理说不通的时侯,就该像这样,让村民知道身边真实的案例。刘季暗暗想着,谋划着回去之后,要不要写一篇小作文,然后发送所有村庄,让所有人知道这件事。

“那个,大人,我能不能知道他们的米到底卖了多少钱?”被叫做老八那人突然提问。

“可以,这没什么不能让人知道的。”刘季点点头,澄清事实,“他们中卖粮价最高的是一个叫许周的,卖了6吨新米、4吨陈米,一共得了73里亚尔。”

“也可以让你知道发展公司卖到外地的大米价格,从10里亚尔/吨到50里亚尔/吨都有。”

“而公司从哲帕拉买的米,最低只要1.8里亚尔/吨。”

“公司不是必须买大伙的米,不买大伙的米,公司反而能赚到更多的钱。”

“好了,审判继续。”

受审者已经坦白了,便没必要呈上证据,并传唤证人,直接进入陪审员定罪环节。

为了排除村民议论声的干扰,12个陪审员去到教堂内休息室里协商。

教堂大厅内,村民们议论的热火朝天。

有人说,该把不守规矩的人没收非法财产、赶出村子,就像合同里约定好的那样。

有人说,应该给那些人一个机会,毕竟大家都有可能犯错。

还有人说,该听听刘季的建议。

而桃夭村来的议员们则一致支持第一种决定,毕竟犯事又不是他们村的人,得罪了也就得罪了,没什么好担心的。更重要的是,能在刘季面前表现他们的公正,说不得就能获得去刘家参观的机会。

神父没有插嘴,默默回头看了一眼被搬出来的合同。

从刘季要找合同时,他就已经猜到了处置结果。

虽然他很支持第二种建议,但耶稣会和刘季的约定,是他不得不遵守的。

约莫十分钟后,陪审员一起回到了教堂大厅,将结果同步给神父。

神父无奈的笑了笑,示意所有人安静后,宣读了结果。

“村议会法庭陪审员3票弃权,4票支持流放,剩下5票支持‘罚没财产,无偿为村庄服务3年’。”

被审判的卖粮者无不松了一口气,庆幸不用被赶出去,不用回归从前的艰辛生活。

村民中顿时唏嘘声一片,更有人直接大骂陪审员胆小怕事,是无能之辈。

那些支持第二、第三建议的村民确认了结果,觉得似乎比他们预想的邀请,或是加入反对声中,或是默不作声。

“安静,安静,给位。”神父拍手维护秩序,“桃夭村的议员们参与此案陪审,根据规定,有权力为已有的判决方式投出一票。”

话音刚落,桃夭村的孙一大声喊道:“有罪,我们全都觉得该把他们驱逐出村子。”

桃夭村其他议员纷纷点头。

“现在,流放5票,罚款5票,由发展公司监督人员投出最后一票。”神父看向刘季。

刘季早有准备,再次起身来到众人面前。

“古语云:‘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商无信不兴’。”

“既有合同在此,当依照合同规定,严格执行。”

“流放,收回土地,罚没财产,如再敢靠近村中咫尺,一律当作野蛮土人就地格杀。”

“不服,我不服,凭什么。”卖粮者庞伯起身质问,“凭什么这样对我们,如果没有你大嫂出面,我们怎么可能,怎么敢私下卖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