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设计基础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1

设计是伴随着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西方现代设计运动的兴起和设计美学的诞生对“设计基础”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追溯西方设计发展,从手工业时代至后工业时代,从罗斯金到“新艺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及“装饰艺术运动”,都为现代设计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20世纪20年代,包豪斯设计体系风靡整个世界,在设计教育和设计实践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设计首先是一个过程,“设计”一词于16世纪首次作为动词现身于英语之中,第一次书面使用可追溯到1548年。《韦氏大学词典》将动词“设计”定义为“在大脑中进行构思和规划;有一个明确的用途;为特定功能或目的来制订计划”。半个世纪以后,“设计”也开始作为名词出现,第一次书面使用出现在1958年。《韦氏大学词典》将名词“设计”定义为“个体或群体所持有的特定目标;深思熟虑、目标清晰的规划;一个将目标和手段对应起来的脑力活动或方案”。在这里,目标及指向预设结果的规划同样居于核心位置。此外,“设计”还包括“表现所需实现事物主要特征的初步草图或概略图;决定事物的功能、演化或发展的基本方案;可供执行或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制订的计划或协议;对产品或艺术品的构成元素或细节的安排”。今天,我们设计大型而且复杂的过程、系统和服务,还设计组织和框架结构以产生这些过程、系统和服务。设计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泛泛、抽象的工作方式,在满足人类需求的专业服务工作中,设计存在着具体的形式,涉及一系列制造及规划学科,其中包括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纺织设计、信息设计、流程设计、交互设计、教育设计、系统设计、城市设计、设计领导力,以及设计管理等,这些领域关注着不同的主题和对象,有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方法。

俞丰老师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一名优秀青年教师,在上海高校艺术与设计类青年教学大赛中荣获特等奖,成为众多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他用14年春秋深耕设计基础教学一线,对如何将美术高考生培养成设计师的方法和路径展开了多年的研究探索,并付之于教学、实践之中。近年来,在“以本为本”的高校教育理念指引下,他又对设计基础课程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实验性教学研究,寻找其内在的教学基本逻辑,以及设计思维导入下的“双钻模型”教学方法。从具象到抽象,从思维到实践,构建了设计基础课程的“三维一体”评价体系,尤其在突破常规思维、拓展设计边界、触发设计本源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开创性的尝试。

艺术院校设计基础课程是设计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启蒙课程,也被称为独立的艺术思想萌生的关键环节,课程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职业素养。至今,国内外“设计基础”大多延续着包豪斯学校开设的“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三大课程,为现代设计的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理论框架。当前国内“设计基础”课程多以构成理论讲授为主,“设计基础”内容也多禁锢于“三大构成”之中,虽然有些设计院校把“设计基础”分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三门课程分别进行,但构成的教学方法、过程及逻辑性在各院校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学内容和课业实践较为守旧,特别是现代科技新媒体、新技术的构成还没有纳入其中,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改革与探究。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设计学类专业的招生量持续攀升,而轻设计基础教学的倾向性在高校设计学院还较突出。设计基础课程亟待在以往教学经验与成果积累的前提下,建立起合理的课程结构,开展共识性教学,从线上与线下两条路径出发,从多维的角度帮助学生掌握设计类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不以线下已有的纲要作为线上课程内容,而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与创造力,以对当下和未来社会不同维度问题的预设与研究作为源头来串联知识点。俞丰老师正是通过多角度重叠与混动,从规模、效率、效果等方面提升设计类基础课程的建设水平,全面贯彻“艺工并举、产教融合”的应用型设计人才的教学理念,以知识连接单元,通过观察与体验夯实视觉思维的基础,了解创意与表现的关系,强化审美感知,在真实课题中训练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基础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设计艺术要求一切画面组成要素回到“原点”,即最基本的“点、线、面”构成,而这又与现代设计造型原理的基本要求相吻合。具体地说,现代设计的造型指向,即如何运用本质元素去创造各种组织关系的“结构与张力”,从而构建出新的具有美学特征的视觉形态。我国设计基础教学经历了以图案为核心课程和以三大构成、设计素描为核心课程的两个发展阶段后,存在基础教学与高阶教学割裂、设计应用与知识点脱节、课程之间存在壁垒与教学教条化等现象,也存在教学重技术轻思想、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等问题。俞丰老师提出,设计基础教学应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且能渗透进具体设计工作之中,教学不仅仅是提供一个工具箱,帮助学生能够时刻开启自己感知的触角,更要构建直觉感知力、认知突破力、独立判断力、共感想象力、科学推理力和跨域合作力六种能力及其所组成的能力体系,帮助学生形成未来应对未知变化的可持续思维方式,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也助推了他在一次次的教学大赛活动中取得成功。

这本书凝结了俞丰老师多年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心血,不仅是一本可读性极强的设计基础教案式读本,更是一本解读设计思维与进程的工具书。它摒弃了传统设计基础教材中枯燥的解读方法,放弃了对设计基础创作方法的赘述,对所有创作方法只做了简单扼要的阐述,使学生易读可用,接受度较强。我衷心希望俞丰老师能在他自己开辟的设计基础教学研究道路上一直前行,不断地给当下的设计基础教学注入活力和创新源泉。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设计学IV高峰学科首席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