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古史纪年》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古史纪年》的文学维度

俄罗斯学者利哈乔夫认为,在俄罗斯是“文学组成了一个民族”[1]。对俄罗斯民族来说,文学已然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学科概念,转而化身为其民族精神的象征意指,成为整个俄罗斯历史进程与民族精神建构的重要见证。俄罗斯古代文学是整个俄罗斯文学的发端源流,《古史纪年》则是这一发端源流的开端之作,12世纪史诗性作品《伊戈尔远征记》(Слово о полку Игореве)、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顿河彼岸之战》(Задонщина)等其他古代俄罗斯文学作品对《古史纪年》既有所传承,又各有区别。

《古史纪年》最初由基辅洞窟修道院僧侣涅斯托尔(Нестор)约于1113年编纂而成,而后于1116年由维杜比茨修道院院长西尔维斯特尔在1113年本基础上予以续编,其后由后人不断加以修订与增补。俄罗斯《简明文学百科》(Крат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н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对《古史纪年》的定义为:“《古史纪年》(这是对往年历史的记载,记述罗斯民族从何而来,谁是基辅的开国大公,以及罗斯国是如何形成的)是首部全俄罗斯编年史汇编。其将更为早期的编年史汇编和记录作为编纂基础,其中包含文件记录、氏族传说、故事和富有历史及民间童话特色的传奇,以及一系列引自希腊编年史的资料。《古史纪年》的首个版本出现于12世纪初期(1113年,涅斯托尔),其构建基础为1037年最为古老的基辅汇编、1050年古代诺夫哥罗德汇编以及1073年和1095年的基辅洞窟汇编。在基辅都主教教堂里就已出现的编年史编纂工作在基辅洞窟修道院得到了继续;第二个版本由维杜比茨修道院的院长西尔维斯特尔在1116年编纂而成(保存在《拉夫连季编年史》中),第三个版本在1118年基辅洞窟修道院中编纂而成(保存在《伊帕季耶夫编年史》中)。《古史纪年》讲述了斯拉夫民族的迁移、罗斯接受基督教的历程,描绘了首批基辅王公的形象以及罗斯同游牧民族的斗争。其中还收纳了首批俄罗斯使徒的传记、有关奇迹与天象的叙述和纯文学性的作品(如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的《训诫书》)。整部作品具有明显的政论倾向。编年史家们在确立俄罗斯大地统一性的同时,号召人们有力地迎击敌人。编年史的风格具有明显的简练性与形象性;频繁使用直接引语、战争小说的传统样式以及谚语和俗语;编年史的语言在保存了传记叙述和《圣经》引语中教会斯拉夫语汇的同时,同11—12世纪富有活力的俄罗斯语亦有着紧密联系。”[2]

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起始,已出现了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的分野。《古史纪年》将史学的真实性与文学的虚构性熔为一炉,并未令读者有文史分离之感,尽管其文本叙事囊括了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双重叙事形式,但其仍更应被视为文学作品:首先,《古史纪年》的体裁——编年史(Летопись)本身即是史学与文学相结合的体裁;其次,《古史纪年》有其贯穿始终的各个主题或母题,其各年项记载、嵌入文本或神话传说等文本片段皆围绕各个主题或母题展开形象塑造或文本叙事;再次,各文本片段的叙事顺序或插入位置,显示了其作者/编纂者对整个文本进行构建的历史因果观和事件拣选观,这本身点明了叙述者形象、叙述视角和作者意识的存在,而在史书、史家典籍这类纯粹有关史实记录的作品、文献中不应有编纂者形象等叙事元素的明确出现;最后,史家典籍应为纯粹的事件记录,其中不存在对事件的描写与描述,而在《古史纪年》中不仅存在纯粹的事件记录,也存在对事件的文学性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