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史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 元成宗至元顺帝时期的修建

元大都的主要建筑工程完成于元世祖时期,之后仍有不断的修筑和改建。至元三十一年(1294)四月,真金之子铁穆耳入继大统,是为元成宗,于五月己巳改皇太后所居旧太子府为隆福宫。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于各城门以蒙古军列卫,并在周桥南设置戍楼。十一月,以洪泽、芍陂屯田军万人修大都城。大德十一年(1307)五月二十二日,真金嫡孙、镇守漠北的海都在多方势力明争暗斗中登上帝位,是为元武宗,六月二日即下诏:“建行宫于旺兀察都之地,立宫阙为中都。”至大元年(1308)春,开始大规模营建中都宫阙;七月,行宫建成。这样,元朝形成了上都、大都和中都三都并立的局面。不过,在武宗修建中都时,大都的建设也在同时进行。至大元年(1308)三月丁卯,建兴圣宫,给钞五万锭、丝二万斤。八月,李邦宁建成香殿。至大二年(1309)五月丁亥,以通政院使憨剌合儿知枢密院事,董建兴圣宫,令大都留守养安、内宰司照磨刘德温等督其工。至此,元大都皇城内以太液池为核心的三宫(这里指宫城、隆福宫和兴圣宫)鼎立的格局正式形成。皇庆二年(1313)十一月,因万寿山的木质幡杆已腐朽,依照崇天门外铜幡杆的样式和材质进行再建。新建的幡杆高度仍为百尺高,大头径九寸、小头径五寸,带铁索;需赤铜一万九千斤、生铁八百四十斤、白铁二千五百斤、磁铜四千六百二十五斤、东简铁七千三百四十斤,仅用铜、铁的重量就高达三万余斤,可见体量之大。元仁宗延祐七年(1320)十二月,为延春阁修建了后殿。至治元年(1321)八月,在皇城内建宿卫屋二十五楹,从五卫之中挑选出二百五十名军士居之。至治二年(1322),王伯胜奉诏监修文武楼,创咸宁殿,建太庙。这里的文武楼,应是大明殿两旁的钟鼓楼。至治二年(1322)七月,将丽正门南第一桥和又南第一座桥改建为石桥,以壮郊祀御道。元统年间,答里麻修建七星堂,令画工图山林景物,而不用赤绿金银装饰。元顺帝至正十三年(1353),建造了清宁殿前山子、月宫诸殿宇。元顺帝建采芳馆于琼华岛内,在万岁山筑垣号紫霓城,建玉宸馆。至正十九年(1359)十月庚申朔,诏京师十一门皆筑瓮城,造吊桥,用以增强大都的防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