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特色纪检监察话语发展与变迁
林 立1
一、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指示,关系到我国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未来与发展。 2022年,国务院、教育部印发通知,将纪检监察学科列为一级学科,体现了党中央对纪检监察学的重视。构建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成为社会科学学术工作者工作中应思考的问题。纪检监察话语以党和国家为主体,是国家话语中反腐败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与实践意义。
中国纪检监察话语始于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建设并完善,其发展与变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党风廉政建设、从严治党、反腐斗争的历史征程。梳理分析中国特色纪检监察话语之历时变化,可以帮助理解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反腐败理论和话语体系,展现我国纪检监察的重要脚步,总结我国在纪检监察实践工作上的宝贵经验,进而用学术语言向全世界展现中国共产党在自我革命和反腐败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向全球讲好中国反腐倡廉、依法治国故事。
然而,这一重要议题在学界并没有获得足够关注。目前,我国纪检监察相关学术研究以政策与制度研究为主。 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形成知识图谱,与“纪检监察话语” “廉政话语”有关的学术论文总共仅有22篇,集中于2022年之后;在题目中明显突出“纪检监察话语” “廉政话语”的仅有5篇;与“纪检监察话语发展”“纪检监察话语变迁”“廉政话语发展” “廉政话语变迁”相关的仅有3篇。这一现状表现出目前学术界对于纪检监察学科认识不足,也从侧面反映出目前学术界需要努力的方向。
纪检监察话语研究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历次全体会议的工作报告》与《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统称《中纪委工作报告》) 是我国纪检监察机关的官方公开文件,其中记载历年党中央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的工作成果,对当年党和国家的廉政制度战略部署有总结意义,对未来战略部署有参考和规划意义。本项研究聚焦21世纪中国纪检监察话语,采用语料库语言学 ( cor-pus-linguistics) 的研究方法,基于语料库 ( corpus-based) 的研究范式,对《中纪委工作报告》进行量化分析,通过可视化数据探寻新时代中国特色纪检监察话语的成长发展历程,为加强构建纪检监察话语体系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
二、 话语与话语体系
“话语”是各个学科立足之本,其对于学科发展重要性毋庸置疑。随着社会科学哲学话语体系的建设与优化,我国各社会科学领域均出现了有关建设“话语体系”的研究,如法学界的“法治话语体系”、翻译学界的“对外话语体系”。
何为话语?话语,在西方语境中称为discourse,其内涵在不同的领域下有不同解读。通常,话语指语言与社会语境中相关联的意义。现代语言学鼻祖索绪尔认为“语言”作为社会符号体系,具有社会性,而言语是个人的,是语言的具体应用。 “话语”研究几乎等同于索绪尔早期概念中的“言语”。受索绪尔结构主义影响,语言学领域在很长一段历史中没有将“言语”或者“话语”当做语言科学的门类对待,反而专注于语言内部的成分与结构2。直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主义语言学派逐渐兴起,福柯的话语理论对西方思想影响扩大,在社会中具体使用的“话语”才被纳入语言科学门类之中3。话语分析,即利用文本分析作为研究方法,探究社会科学,是一种由表及里的定性研究方法。
话语体系在话语层级之上,是表达主体通过系统的符号体系,按照内在逻辑表达的成型的、完整的言语内容与理论知识体系4。领域的话语体系体现了知识结构与语言程序,具有实际意义。在社会层面,话语体系在民族和国家内部发挥着重要的团结、融合以及教育的功能。使用一种通用语言与话语体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同一性的特征,是人民团结与多民族融合的表现。同时,作为一种教化方式,接受某种特定话语体系的人即可具有特定人格属性。
由此可见,话语与话语体系在国家与制度建设、民族团结以及人口教育中具有深刻意义。我国纪检监察制度在治党治国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话语与话语体系不仅可直接体现该制度本身的国家、党内、群众、社会的多层面监督作用,亦可体现国家治理与党规建设中的重点内容。
三、 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制度与纪检监察话语研究
“纪检监察”,四个字蕴含了该项工作的内涵。纪,“纪律”;检,“检查”;监,“监督”;察,“考察”。纪检监察,顾名思义,就是“纪律检查与监督考察”。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强党的自我监督、反腐败斗争和全面从严治党而建立的一套制度和机制。在我国特有的历史背景和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纪检监察制度历经多年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纪检监察拥有五个主要特点:党的领导、综合执纪监督、法治原则、全面覆盖和纪律教育与预防为主:
1.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纪检监察机关直接受党委的领导,负责监督党员干部的行为,并维护党的纪律。
2.综合执纪监督:除了党内监督工作,纪检监察机关还承担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监察职责,实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有机结合。
3.法治原则:纪检监察机关依法办事,依法查处违法违纪行为,以实际行动推动纪律执行的法治化和规范化。
4.全面覆盖:国家各级党委和政府机构均建有纪检监察单位,实现了纪检监察工作的全面覆盖。
5.纪律教育与预防为主:中国特色纪检监察注重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宣传教育,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中国特色纪检监察的制度和运行对我国党组织和国家机构形成了有效监督机制,维护了党和国家机关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自然离不开成熟的话语体系。虽然目前为止针对我国纪检监察话语的相关研究并不多,但是它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科学话语体系相关研究提供了纪检监察方面的理论和实证支撑。其中,绝大部分的相关研究在廉政学视域下开展。汪少华和纪燕分析了《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的隐喻选择,并基于此提出了三种话语构建策略,即“以价值体系为基石” “遵循内在逻辑”和“彰显文化特色”5。汪少华和纪燕发现中国特色廉政话语的架构可以分为八层:第一层,议题,即“廉政建设”;第二层,表层架构,主要包含隐喻性表达,如疾病、战争、动物等,和非隐喻性表达,如民主、权利、人民等;第三层,深层架构,主要包含道德、法律等;第四层,道德价值观,主要包含公正、法治等社会主义价值观;第五层,基本原则,即“人民利益至上”;第六层,叙事角色,如维护或破坏人民利益者,执法者、违法者等;第七层,推论,即腐败侵害人民的利益、腐败违法必须严惩以达到公平正义;第八层,话语表达,如“毒瘤” “缺钙”等。于琴讨论了中国廉政话语自建国初期以来所历经的变化6。于琴认为,中国廉政话语文本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初期 ( 1949年至1978年) 以阶级斗争为主导的运动式话语,其中包含监督话语,如“监察”“人民”“机关”等,赶考话语,如“整风”“错误” “革命”等,治吏话语,如“三反” “干部” “贪污”等。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后至十八大之前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法制话语,包含“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话语,如“建设”“经济” “精神文明”等,“制度建设”话语,如“制度”“监督” “反腐”等,“廉政文化建设”话语,如“廉政文化”“教育”“思想”“价值观”等。第三个阶段是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倡廉话语,包含“不敢腐”话语,如“党风” “政府” “中央”等,“不能腐”话语,如“坚持” “学习”等。还有一些研究虽在廉政学视域之外,但仍以“廉政话语”指代“纪检监察话语”7。吴日明和张娣分析了语言案例在纪检监察语境下的运用,比如“历史周期率”一词在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讲话中的使用。 通过这种对特定语言案例的分析,该文阐释了新时代纪检监察话语中与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纽带联系。明确提及“纪检监察话语”的研究仅有张路舟的《纪检监察新闻话语变革与政党形象构建——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信息传播实践为例》和于琴的《新时代纪检监察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机制——基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工作报告 ( 2013—2022) 的话语分析》8。两文虽同是站在话语分析的视角聚焦十八大以后的纪检监察话语,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前者从传播角度分析了新时期纪检监察新闻的语言特征、传播难点、误读问题、样态变革,而后者通过调查研究《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汇,分析了新时期纪检监察社会核心概念中的语义网络关系,探讨了纪检监察话语体系的社会实践特征。然而,以上研究多为质性讨论,缺少量化实证。少有的量化研究,如于琴的论文,仅仅分析了十八大之后的语料,虽然具有一定的新时代代表性,但是因为语料时期跨度较小,所能体现出来的历时变化十分有限。本项研究意在于琴所著基础之上,扩大研究范围,将21世纪《中纪委工作报告》进行定量分析,找出其中历时变化,突破目前学界在纪检监察话语实证研究的“卡脖子”论题。
四、 语料与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基于语料库的研究范式,使用“微词云”文本分析平台技术对1997年至2021年的《中纪委工作报告》进行分词处理后,将其建成“纪检监察话语变迁发展语料库”。在此基础上,笔者将“纪检监察话语变迁发展语料库”的文本按照年份在所考察时期的阶段分成五组,分别为:开端组 ( 1997—2002 ),中前期组 ( 2003—2007 ),中期组(2008—2012),中后期组 ( 2013—2017 ),当下组 ( 2018—2021 ) 。再通过“微词云”内嵌文本挖掘工具对每组中的文本进行词频分析。通过高频词语对各阶段纪检监察话语的重点进行分析,剖析纪检监察话语体系在进入21世纪以来所发生的变化,揭示新时期纪检监察实践建设发展与走向。
五、 新时期纪检监察话语系统变迁
词汇的反复使用体现了话语系统模式的系统性。经过对五组纪检监察文本的分析,发现每组的高频词如下:
表1 《中纪委工作报告》中出现频率前15的词汇

从表1所展示的高频词中,可以看出1997年至2021年《中纪委工作报告》中高频词的共性特点是“工作”排名靠前。究其原因,一方面与该词的可搭配性强有一定关系,如“工作重点” “工作中心” “纪检工作”,另一方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纪检监察实践内容的重视。然而,五个阶段组别又分别含有特有的排名靠前的词汇,如开端组排名第四的“反腐败”在其他组别中均未进入前五名,中期组的“建设”在本组第一,而在开端组第五,中前期组和中后期组第四,当下组第十三,这些特有的词汇与所在年份阶段的纪检监察实践工作重点不同有关。
笔者借鉴于琴的研究中对纪检监察话语体系生产实践的分类,将新时期纪检监察话语大致分为三类:(1) “意识形态话语”,如“政治” “党中央” “国家” “中国”; (2) “体制机制话语”,如“监督” “监察” “纪律” “腐败”“反腐倡廉”; (3) “行动话语”,如“问题” “建设” “加强” “工作”。 《中纪委工作报告》各阶段分组中的高频词汇基于此分类后,呈现如下:
如图1所示,《中纪委工作报告》各阶段中的高频词类别占比不同。开端组中,行动类词汇占比较多,体制机制类词汇占比稍少于行动类词汇。而中前期组中,两种词汇占比较为平均。中期组中,体制机制类词汇占比超过了行动类词汇。中后期组中,体制机制类词汇较之行动类词汇占比更高,意识形态类词汇占比最少。当下组中,行动类词汇占比明显超过了体制机制类和意识形态类词汇。

图1 《中纪委工作报告》各阶段分组高频词类别分析

图2 《中纪委工作报告》中高频词分类1997—2021历时变化
图2呈现了《中纪委工作报告》中高频词按照新时期纪检监察话语分类的历时变化。图中数字是每个阶段分组中该纪检监察话语组的高频词类符数。从图中可以看出,行动类话语在21世纪前曾是纪检监察话语的主体。但是进入21世纪后,其主体地位被体制机制类话语所取代。在2017年后,其使用频率再次走高。而意识形态类话语在2013年才逐渐进入高频词行列。
行动类话语展现了纪检监察机关在纪检监察行动中的职能、行为和价值取向9。“工作”“建设”“加强”“斗争”“案件”“问题”“坚持”“教育”等行动类词汇在21世纪前与2017年后纪检监察话语中的高频与主体地位展现出纪检监察机关所涉反腐斗争、解决贪腐案件、坚持反腐教育的工作重点。
2002年后,体制机制类话语成为纪检监察话语的主体。这一类话语服务于纪检监察体制的规范化、法治化与正规化10。“干部”“监督”“领导”“纪检”“反腐倡廉”“监察”“党风廉政”“反腐败”“巡视”等体制机制类词汇在21世纪纪检监察话语中的高度聚合,体现出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制度的更加成熟。同时,也反映出党和国家在纪检监察改革上所做出的成就以及纪检监察体制话语的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之前,意识形态类话语没有进入纪检监察话语高频。然而,在2018年以后,这一情况发生了改变,“政治” “中央” “治党”等意识形态类词汇在纪检监察话语体系中高频出现。这一变化体现出政治立场在此阶段纪检监察中的重要性。
六、结语与讨论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纪检监察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纪检监察话语体系的实践表现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尤其明显的是2002年后体制机制类话语以及2012年后意识形态类话语的高频次使用。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纪检监察机关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后,对在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更加重视机关单位以及企事业单位纪检监察工作的规范性问题。而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后,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涉及的政党与国家的意识形态加以重视。中国特色纪检监察话语在21世纪新时期的变迁与发展,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新、与时俱进,凸显了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以科学治吏、治国的重点目标。
1 林立: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
2 于琴:《监督话语与政治过程: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的舆论监督》, 载《重庆社会科学》 2021年第 3 期。
3 〔英〕 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 殷晓蓉译, 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页。
4 郭湛、桑明旭:《话语体系的本质属性、发展趋势与内在张力——兼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立场和原则》,载《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6年第3期。
5 汪少华、纪燕:《中国廉政话语的架构研究——以 〈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 为例》,载《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
6 于琴:《从文本到实践:中国廉政话语构建机制与变迁》,载《廉政学研究》 2021年第2期。
7 吴日明、张娣:《中国传统文化与习近平廉政话语的构建》,载《廉政文化研究》 2015年第6期。
8 张路舟:《纪检监察新闻话语变革与政党形象构建——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信息传播实践为例》,载《廉政文化研究》 2022年第13期;于琴:《新时代纪检监察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机制——基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工作报告 (2013—2022) 的话语分析》,载《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2年第5期。
9 于琴:《新时代纪检监察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机制——基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工作报告 (2013—2022) 的话语分析》,载《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2年第5期。
10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