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节 有机溶剂使用面临的问题
一、职业性化学中毒流行特点
在职业病中,有机溶剂中毒具备一定的流行特征,或许能够作为疾病预测以及开展防治工作的参考。
时间分布上,不同溶剂所致职业性化学中毒的分布情况存在差异,如苯中毒事件的年度分布较为分散,而氯乙烯、甲苯等溶剂中毒分布则比较集中,但共同特征是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由于气温升高,有机溶剂的挥发增强,作业人员的着装减少增加了皮肤的接触程度,防护用品舒适度下降也会降低劳动者佩戴的自觉性,这些因素均使其成为有机溶剂中毒的高发季节。据统计,部分地区夏季有机溶剂中毒人数可达到全年的半数以上。
地区分布上,有机溶剂中毒事件主要分布于我国以手工制造业等轻工业为主的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在广东等地,有机溶剂职业危害问题突出;在以天津、山东等为代表的综合性工业城市,有机溶剂中毒报告人数也呈上升趋势。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有机溶剂职业危害呈现出从境外向境内、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危害转嫁趋势。
企业类型分布上,不同省市存在差异。以广东为例,职业性有机溶剂中毒所在的行业以制造业为主,规模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经济类型以私有经济企业多见,可能与该类企业工艺较为落后,职业危害防护设施投入不足有关。
人群分布上,有机溶剂所致急性、慢性职业性化学中毒中男性比例均高于女性,说明男性构成了从事有机溶剂作业的主要劳动力。据不完全统计,中毒的高发年龄多集中在30~50岁,职业性化学中毒发病率有随着工龄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可能与操作熟练性有关。在职业性有机溶剂中毒人群中,外来农民工与临时工占比较高,他们的健康与权益应当被给予更多关注。
到目前为止,我国职业性化学中毒尚没有全面的统计分析资料,职业病直报系统也存在一定的信息偏倚,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监督,或通过专项调查、漏报调查等方式提高报告的准确率,为职业性化学中毒的预防控制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二、新毒物新危害
随着经济和科技创新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广泛应用,新的职业病危害风险以及职业病不断出现。近年来,新发现了多种新型有机溶剂所致的职业性化学中毒事件。
2007年某地发生一起急性2-丁氧基乙醇中毒事件,共14人出现不适,主要表现为轻度头晕、胸闷、手脚及躯干麻木,其中2人出现呼吸困难、身体僵直症状,送医后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效果较好,但2人病程后期均出现窦性心律失常,提示2-丁氧基乙醇可能存在心脏毒性,应引起重视。
2010年某地发生二氯五氟丙烷(dichloropentafluoropropane,HCFC-225)中毒事件,现场6人吸入泄漏的HCFC-225后急性中毒,先后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乏力、嗜睡等不适,其中2名重度中毒者出现昏迷,送医后恢复清醒,预后较好。
2015年某企业陆续出现4例1-溴丙烷(1-bromopropane,1-BP)慢性中毒患者,表现为下肢麻木、乏力等症状,经神经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检查4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损害,经入院治疗后,症状减轻或消失。
以上中毒事件在国内外相关报道罕见,由于缺乏毒理学及流行病学资料,针对新的毒物制定相应的职业卫生标准、临床诊疗规范时存在一定困难,我国应加强相关研究,以期为同类中毒事件的妥善处理提供依据。
三、老毒物新问题
(一)低浓度接触所致中毒
苯是工业生产使用历史最久的有机溶剂之一,长期接触苯可致以血液系统损害为主的慢性中毒甚至诱发白血病。为了控制苯的职业危害,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控制措施,如以毒性较低的甲苯、二甲苯等溶剂替代苯,加强作业场所苯接触浓度控制,落实苯职业接触人群的健康监护等。尽管职业人群接触高浓度苯的机会越来越少,但苯中毒事件却有所增多。近年来还出现了多起接触低浓度苯所致白血病的病例报道。以2015年我国报道的一起低浓度苯所致白血病事件为例:患者2013年上岗,2015年诊断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其间工作现场检测数据符合卫生标准,另有4名同工人员曾在健康检查中出现白细胞减少症状,此中毒事件提示低浓度苯仍然具有血液毒性及致癌风险。
(二)改变接触条件所致中毒
改变生产工艺或使用条件,可通过影响有机溶剂的接触途径或接触强度,使传统有机溶剂所致中毒事件在发病人数、中毒表现等方面呈现一定的改变。
1,2-二氯乙烷(1,2-dichloroethane,1,2-DCE)在工业上已有 150 多年的使用历史,早期主要用于聚氯乙烯单体的合成,中毒事件报道较少且以急性中毒为主。近些年,1,2-DCE作为粘胶剂成分被广泛应用于玩具、塑料、制鞋等行业,我国1,2-DCE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以中毒性脑病为主要表现的亚急性中毒逐渐成为威胁生命的新型职业危害。
早期人们对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trichloroethene,TCE)的毒性认识主要为神经系统毒性与肝肾损伤。随着电子行业的发展,三氯乙烯用于清洗电子元件与金属器件已成为一种新工艺,该工艺的应用使得三氯乙烯所致的皮肤损害病例凸显,成为目前TCE职业性损害的主要类型。皮损主要表现为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或多形红斑,由于类似药疹,又被称为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occupational medicamentosa-like dermatitis induced by trichloroethylene,OMDT),针对OMDT的临床表现及流行特征,需要采取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如上岗后三个月内密切观察、禁止随意轮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