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中药加工炮制设备的历史沿革
中药炮制历史悠久,作为传统制药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药饮片的生产停留在作坊式的模式。饮片的炮制也多是药工凭借自身的经验,利用片刀、舂筒、药碾等工具,手工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行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随着中药饮片需求量的增大,国家开始重视中药饮片的质量和生产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炮制机械设备开始出现在中药饮片的洗、润、切、炙等工序中。随着现代化饮片厂的建成,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及人工智能的发展,饮片炮制设备也开始向联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纵观中药加工炮制设备的发展历史,可以将其划分为中药炮制机具、中药饮片机械、中药炮制成套设备3个阶段。
一、中药炮制机具
炮制机具的发展经历了从中药的发现到民国时期的漫长岁月。人们在发现中药的早期,药材经过洗净、捣碎、擘成小块、锉为粗末、煎煮等简单加工后服用,主要使用日常生活用具和部分生产工具,如剪子、刀子、斧子、刷子、簸箕、筛子、箩、瓷缸、铁锉、瓦盆、砂锅、竹编、苇篱等,这就是早期的炮制机具。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中药的应用和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人们在对药材加工技术和医疗实践的基础上,探索、总结中药炮制方法和经验,逐渐形成了中药炮制理论体系,同时又推进了药材加工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更先进和专用的药材加工机具,如风车、筛子(中眼筛、紧眼筛、小紧眼筛)、镑刀、切药刀、刨刀、捣筒(铁、铜)、乳钵、铁碾船、石碾船、炒锅、煅锅、木甑、炖罐、铜盆等,形成了近代炮制机具。但其机械化水平仍然相对较低,不能形成规模化的加工能力,生产模式主要还是前店后厂、手工作坊式生产。
二、中药饮片机械
这一阶段的时间大致可以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中药产业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分散经营的药商进行公有制改造,统一炮制方法和要求,实行国家计划管理。
二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中药机械化”,1973年在河南周口、上海、天津、吉林长春投资建立了4家中药饮片机械厂。
三是20世纪80年代中医学的科学原理和地位得到充分肯定。1982年“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5年中央书记处做出“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指示,提出“中药生产工业化”,1988年正式颁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
四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中药现代化”,使中药开发与生产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法制化的道路;确立了中药饮片作为“药品”的地位,饮片机械随之出现并得到快速发展,剁刀式切药机、转盘式切药机、转筒式洗药机、滚筒式炒药机等一批饮片机械基本实现了中药饮片机械化的目标。
中药饮片机械的出现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饮片规模化生产与传统炮制机具生产能力低之间的矛盾,为中药炮制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加速了中药饮片生产机械化的进程。专业化和规模化的饮片机械制造企业出现,形成了饮片生产与饮片机械制造产业链,为中药产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但是中药饮片机械在数量、功能上还远远不能满足中药炮制学与饮片工业发展的需要。如水洗、风选、筛选几乎代替不了全部的净制加工;采用水池或机器浸泡药材,很难达到“药透水净”“软硬适度”的润药技术要求;饮片的清炒、固体辅料炒和液体辅料炙药等仅由一种炒药机完成,火力、火候与炒制品质量仍然由人工凭经验控制与掌握等。
三、中药炮制成套设备
进入21世纪,中药加工炮制设备进入了起步与发展阶段。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4年发布《关于推进中药饮片等类别药品监督实施GMP工作的通知》(国食药监安〔2004〕514号),自2008年1月1日起,所有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必须在符合GMP的条件下生产。2003年,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批准成立中国制药机械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批准实施中药饮片机械行业标准16项,使饮片机械的标准化工作步入正常轨道。2008年8月31日,全国制药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药炮制机械分技术文员会成立。“九五”“十五”期间,中药炮制领域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为中药炮制机械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中药材标准化饮片加工新工艺及成套设备开发”“水蓄冷高真空气相置换式润药机”项目分别于2002年、2005年列入科技部技术创新基金支持项目;“中药饮片炮制技术和相关设备研究”项目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中药炮制机械得到科技部的重视与支持。2003年以来,随着真空气相置换式润药机、自控温炒药机、液体辅料炙药机、炙药锅、高温煅药炉、中低温煅药锅等一批饮片“性状”炮制机械和自动化设备的应用,饮片炮制质量控制逐渐从以人工为主的方式,向机器替代人工方向发展,标志着饮片机械步入了炮制成套设备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