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1基础+3发展”作业体系理论
第一节 “1基础+3发展”的核心意义
在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的作业观及作业体系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期教学的要求。目前广泛存在的、不科学的作业设计方式,不仅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课业负担,甚至已成为新课程顺利实施的羁绊。要落实评价标准育人、评价过程育人、评价结果育人,作业建设就是一个有力的抓手,它可从系统的角度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以及怎么评”的问题。郑东新区教研室致力于作业建设,把作业作为一个评价任务系统贯穿于课堂内外,全面提升评价体系,把作业建设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建立了丰富多彩、结构多元的作业体系,旨在提升作业实效,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完善作业考试辅导。统筹调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促进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或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强化面批讲解,及时做好反馈。从严控制考试次数,考试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考试成绩实行等级评价,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建立学有困难学生帮扶制度,为学有余力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各地要完善政策支持措施,不断提高课后服务水平。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号文件)中提出: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
2011年郑州市下发《郑州市教文体局关于作业建设的指导意见》,之后郑东新区以“提升作业实效,撬动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拟定《郑东新区作业建设推进方案》,下发《郑东新区作业建设阶段性指导意见》,以优化作业设计为突破点,同时更新作业观念、丰富作业评价、完善作业管理。
通过十年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我们已深入开展五个阶段的作业建设推进工作,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细化工作思路,分阶段、分步骤进行扎实推进:
第一阶段——转变评价观念,构建作业框架;
第二阶段——以评价促发展,凸显作业功能:进一步规范作业设置,凸显课前、课中、课后作业功能,构建学校作业建设工作体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第三阶段——转变教学方式,课堂与作业有效融合:构建发展性作业评价体系,细化优化评价标准,丰富评价方式,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变学校教学生态;
第四阶段——聚焦核心素养,推进作业设计;
第五阶段——立足单元设计,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在大量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与创新,最终形成了以作业设计为依托,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作业模式,确立了“1基础+3发展”作业体系,并进行了深度的探索、创新与实践。研究的核心意义有以下两点:
一是初步实现教师作业观的转变,开发和完善了相关学科的典型作业设计案例,创新了作业建设评价标准,通过在作业功能的科学化、作业目标的精准化、知识与能力匹配的专业化、评价标准的合理性等方面的研究与设计,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推动了区域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基于作业的研究也使我们发现了作业更深的内涵:作业是连接课程、教学和评价的关键环节,是促进目标达成的评价任务,是围绕课堂教学不同阶段学习任务的系统设计与实施的评价体系。
二是通过让学生完成“1基础+3发展”作业,改变了以教为主的课堂形态,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其深度学习,教学由重视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转向重视学生核心能力和学科素养的生成,培养其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1基础+3发展”研究综述
(一)郑东新区作业建设研究背景
作业作为课堂教学与课程评价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学生、家长每天都要接触的事物,却又是让大家感到最为困惑的事物。学生作业负担过重、作业无设计或设计质量较差、作业布置随意性强、作业的研究和评价滞后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瓶颈。因此,郑东新区教研室从作业存在的真实问题出发,剖析问题源头,重新界定作业的内涵与外延,建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1基础+3发展”作业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改革、调整、发展与创新。
郑东新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以下简称“教研室”)在对各校的教学督导和常规观课调研中发现,作业质量不高、实效性偏低的现象普遍存在。针对此种现象,教研室在2013年利用问卷星软件对郑东新区部分三年级学生和八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涉及20所小学、12所中学。
数据显示,有30%的三年级学生和47%的八年级学生觉得老师布置的作业量较大且作业难度系数较高(见图1-1)。

图1-1 2013年郑东新区三年级和八年级学生作业问卷调查统计
2014年,教研室进一步追踪,对郑东新区12所中学的八年级学生进行了更多维度的问卷调查,问卷问题主要来源于“郑州市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试题,从作业量、作业针对性、作业自主设计、作业层次性四个方面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只有37.31%的学生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少,27.46%的学生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有针对性,35.23%的学生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是自主设计的,29.02%的学生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有层次性(见图1-2)。

图1-2 郑东新区2014年八年级学生作业问卷调查数据统计
针对两次调查结果,教研室又组织各科教研员下校调研各校作业具体情况,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作业量大,究其原因,是作业的目标指向不清晰,重复考查和反复操练。
(2)作业的功能性弱或功能缺位:如课前的预习作业,主要呈现方式为“课本内容的再现”,这一方式导致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式简单化、肤浅化——重在“找”答案,而不是“思”问题,而学生作答方式及答案的雷同性(抄书的结果),又进一步助长了教师处理方式的低效和无意义;课中的学习任务习题化,不是帮助学生建构新知而是巩固强化解题技能;课后作业重点不在诊断、反馈,而在于重复考查,搞“题海战术”。
(3)作业沦为教学的附属品。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教研室对作业进行了新的探索。
(二)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述评
我们以“作业”为关键词,通过知网、CN期刊等途径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查阅,发现针对作业设计的研究和论述比较多,而针对“立足深度学习的作业设计”目前尚没有系统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方法。
国内一些学者对品性养成教育进行过如下研究:
(1)在国外,早在17世纪,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就针对课外作业而提出“所教科目若不常有适当的反复和练习,教育便不能达到彻底之境界”,突出了作业设计的重要性。
(2)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提到,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设计,还应使作业能在生活情境中得到完成。
(3)美国学者阿尔菲·科恩在《家庭作业的迷思》一书中提出,过多的作业只会造成学业负担。他强调要考虑怎样的作业才能够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4)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正式提倡学生在课后要运用和实践所学的知识,家庭作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家庭作业成为课内学习的延续,逐渐为教师和学生所认同。
(5)2006年,库珀通过综述研究,将作业的概念内涵重新进行了完善,即作业是“由学校老师布置的在非教学时间完成的任务”。库珀对作业的内涵进行了明确的修改,提出了“作业”的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作业主要来自学校教师的布置与设计,也可能来自家长的要求、课外学习的延伸、在线学习的补充、学生的自主学习等;第二,作业时间包含了非教学时间的其他时间。因为学生有可能在自习教室、图书馆开放时间,甚至在课间休息时间完成家庭作业等。
(6)《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崔允漷的《课堂评价》、钟启泉的《现代课程论》、田中耕治的《教育评价》等有关作业、评价和课程的书籍,做好了理论积淀。其中《教育评价》提出,一节课要运用三种评价形式:教学的开始阶段进行“诊断性评价”,教学过程中实施“形成性评价”,教学结束阶段实施“总结性评价”,以对学生的学力做出综合性、发展性的评价。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研究所建构的“课前—课中—课后作业系统”,其实质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作业”的内涵(英文:homework,意指“家庭作业,课外作业”),本质上是“围绕课堂教学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的系统设计与实施”,是传统意义上的“作业”在功能、内涵、使用方式上的丰富、拓展和延伸。我们现在所说的作业,是学习任务系统(assignment)。
(7)美国《高效学习——我们所知道的理解性教学》中提出“基于项目、基于问题、基于设计”的探究性学习。
(8)在我国,作业作为教育减负增效的窗口,作业的质和量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如雨后春笋,但对教学的必要环节,即作业的设计与实施的研究并不多见。2019年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王月芬主任所带领的专家团队对作业设计做了深入研究,他们认为以基本单位设计作业,将整体目标、教学、评价、作业、资源等进行系统思考,能更好地发挥作业对学生的发展作用,实现作业重要的终极价值。
(9)华东师范大学周文叶的《表现性评价》,提出表现性评价是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或结果做出判断。探索以“表现性评价”为代表的新型评价模式,是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直面的挑战。
纵观上述研究成果,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但从立足作业设计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以进一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来说,还不够系统,不够全面。结合郑东新区前四个阶段作业建设的经验成果和学生实际情况,我们准备立足作业设计,开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
二、“1基础+3发展”概念的梳理
基于以上研究与分析,我们对作业的内涵和功能等概念进行了重新梳理:
作业:狭义的作业指的是课后作业,特指教师布置给学生的,利用课后时间完成的学习任务。广义的作业包括课前作业、课中作业、课后作业。
体系: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
作业体系:我们把作业体系界定为将作业按照课时、课程等内部联系组成的整体的作业设计。
(一)常规作业体系
常规作业体系明确了作业功能,课前作业的功能为探查学生学情,主要用来探查学生“哪儿不会”“会多少”“会的深浅”;课中作业建构知识体系,主要帮助学生“学会”“会得更多”“会得更深”;课后作业的功能则是诊断反馈,检查学生“会了没有”“会多少”“会得有多深”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进一步巩固。具体解读如下:
1.课前作业
(1)课前作业的功能。
探查学生“哪儿不会”“会多少”“会的深浅”。
(2)课前作业的问题。
课前作业通常是老师先将自己判断的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摘抄出来,然后将其中的关键字词以“挖空”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每节课后布置给学生,要求在下节课前完成。学生在完成了上节课的课后作业后,还要努力地去翻阅教材中的下节课内容,“寻宝”似地将书上“现成的答案”找出来——这一过程重点在“找”,而不是“思”。完成这样的作业无益于对学生“前科学概念”及“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的探查,也无益于教师了解学情、明确教学的起点;客观上,还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
(3)课前作业的设计建议。
课前作业实质上是一个“前测”,其功能能否实现取决于:
①问题情境是否熟悉,能否让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话可说。
②问题指向是否清晰,学生说出来的话能否反映出他目前对核心内容的认识状况。
③问题解答是否有难度,能否让学生不需特别准备,仅仅通过基于原有认知基础的自然流露就能顺利答题。
我们建议,把设计课前作业的原则定为“基于经验、源于生活、指向清晰、没有负担”。
2.课中作业
(1)课中作业的功能。
帮助学生“学会”“会得更多”“会得更深”,实现概念转变。
(2)课中作业的问题。
课中作业目前采取的形式主要有:
①对教师正在讲的和讲过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记录、重现、记忆或应用”,兼有实验报告记录单的功能。
②教师事先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建构新知识体系。
③课中作业的主体是一些与教学过程配套的练习题,主要起反馈、强化的功能。这样的课中作业既缺乏帮助学生概念转变的功能,又常常人为地打破学生认识发展的流畅性(逻辑性),让学习过程呈现出跳跃性。
(3)课中作业的设计建议。
课中作业实质是教师帮助学生转变概念的过程,其功能能否实现取决于:
①“情境素材”的设置能否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主动建构中理解科学概念、找准认识问题的角度。
②“情境问题”的设置是否符合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从而让学生在运用科学概念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新的认识问题的思路。
③“问题解决活动”的设置是否有利于学生有序整理,形成系统思维,不断提升认识能力表现水平。
我们建议,把设计课中作业的原则定为“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安排活动、落实发展”。
3.课后作业
(1)课后作业的功能。
诊断学生“会了没”“会多少”“会得有多深”,并适当进行拓展延伸。
(2)课后作业的问题。
课后作业通常是教师为了巩固新知(常立足于知识重现、原理解释或辨析),甚至是弥补教学的低效,而进行的“强化”训练(学不会就练会),而缺乏通过对“学习目标达成度”的诊断来改进教学的功能,往往会成为“题海战术”,是学生课业负担重的源泉。
(3)课后作业的设计建议。
课后作业有“后测”的成分,但又不局限于“后测”,而是要在诊断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的同时,通过巩固学习成果并适当迁移,让学生建构基于核心内容的认识系统。
因此,课后作业要体现“诊断”与“发展”的双重功能,在设计上,应突出“基于认识发展、回归社会生活、适当抽象综合”的特点。
(二)“3发展”作业体系
“3发展”作业能更有效地落实国家课程,体现课程内容的延伸性、拓展性和创新性。基于项目的作业是学生在较为感兴趣的驱动性问题下围绕一个核心概念开展的作业,利用知识和模型去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这种作业创造新的规律、方法等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基于问题的作业是在教师作业设计的指导下,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及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来完成的作业,这种作业指向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基于设计的作业是以设计作品形式呈现的作业,突出一个主题的设计,可以运用多元表征表达概念,这种作业指向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与迁移。具体解读如下:
1.基于项目的作业
基于项目的作业是以课程为中心的,围绕核心概念用驱动性问题来组织,由内容、学习共同体、活动、情境和作品五大要素构成,是学生围绕复杂的、来自真实情境的主题,在精心设计任务、活动的基础之上,进行较长期的开放性探究,最终建构起知识的意义和提高自身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杜威的“从做中学”为理论基础,具有如下特点:
(1)有一个特定的项目主题,学生围绕核心概念,以问题驱动展开实践探究,在活动中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完成有建设性的调查报告。
(2)项目主题来源于现实生活,强调活动的真实性和实践性,同时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思想。
(3)活动过程由学生管理、选择、设计,强调协作,相关学科教师进行指导,教师、学生和有关部门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密切合作。
(4)活动过程中学生使用各种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来陈述他们的观点,支持他们的学习。
基于项目的作业呈现形式:基于项目的学习在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束之际产生的一个或一系列作品。作品包括无形作品与有形作品。无形作品表现为学生新知识的获得,科学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协作交流能力、计划制订能力以及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有形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无形作品的外显,包括活动实施中的阶段性产品,如图片、视频、观察日记、访谈记录,以及通过汇总、形象化阶段性产品最终呈现出来的学习成果。
2.基于问题的作业
在基于问题的作业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研究有意义的、开放性的具有多种解决策略的问题,确定他们解决问题时需要的知识以及提出并选择最好的解决策略,提升自己的信息搜集、提取、归纳及判断能力。问题都是现实的而且非良构的,问题不是完美合成的课本问题,好的问题应该与学生的经历相契合,能促进学生讨论、提供反馈的机会以及允许对概念的反复接触和理解。
基于问题的作业形式:可以以资料搜集、解决方案、课堂探究记录、调查报告、评价反思等多种形式呈现。
3.基于设计的作业
基于设计的作业是以“主题设计”为中心,让学生运用设计方法解决问题、建构知识体系,发挥个性,培养创造力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被要求依据教师给出的主题设计并制作出需要理解并应用知识的作品。它有着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解决能力、反思与参与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基于设计的作业形式:以相应的设计作品形式呈现,如机器人设计作品、科技创新大赛作品、科学实验装置的改进作品等。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对作业的功能进行了界定,创新了作业体系,在郑东新区区域范围内及河南省内其他区域进行了广泛而持久的实践。
郑东新区作业建设开展五年多来,教师们在校本教研中领会作业建设的内涵,优化完善作业设计,使作业成为“教—学—评”一致性高效课堂的评价载体,构建了“1基础+3发展”的作业体系:
建构以评价育人、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作业体系,以常规作业为核心、“3发展”作业为羽翼的“1基础+3发展”作业体系,丰富了作业的内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宽度,也提升了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和对教材的研究能力。常规作业体系的应用使教师对课前、课中、课后作业的功能定位越来越清晰,能够从学生最近发展区设置课前作业,从知识的呈现、知识架构到学生能力提升来设置课中作业,以布卢姆目标分类理论为依据设置课后作业。在作业设计的任务中侧重建构概念,让学生领会知识所承载的“方法、能力和学科思想”的能力,在作业建设的过程中有了明显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提升,推动了课程评价改革和课程重构,课堂效率也因此而更高。“3发展”作业的设计丰富了作业的内容,启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了其创新能力。
三、“1基础+3发展”研究目标与相关内容
(一)研究目标
(1)聚焦作业目标和内容,教师能明确作业设计的内涵和设计要素,形成具有课程视域的作业设计观,在作业设计实践中提高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和结构性,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提升专业素养、教学能力和理论研究的能力。
(2)学生通过完成作业,能对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形成全方位的认识。这种作业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其深度学习,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3)通过研究,探索作业设计的有效实施路径,形成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操作办法,进一步规范作业的设置,落实课程目标,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研究内容
研究的主要方向:针对现阶段作业中存在的真实问题,从关注40分钟课时的作业设计走向关注学生成长的作业设计,通过教师对教材的整合与串联,设计关注学生真实学习的作业,培养学生的运用、迁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围绕研究重点,研究内容分为四大块:
1.作业设计路径
针对实例,通过调研交流、数据分析,研究现阶段作业设计存在的真实问题,分析作业设计与课时作业的不同点与优势,论述作业设计的价值、意义,由理论到实践,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作业设计路径。
2.作业设计模式
通过作业设计目标制定原则,研究作业设计过程和方法,形成作业设计模式。
3.作业评价标准
构建多元化、可测评的作业设计评价标准,与作业属性表对照,对作业设计进行调整和修改。
4.作业的实施
选取试点学校,针对各个学科进行实践,做好实验前后的数据对比分析,形成各学科作业设计与学生深度学习有效融合的优秀案例。
(三)研究假设
(1)作业的设计注重对原有知识的构建,形成知识网络,使之结构化,从而引导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再加工,关注自我检测、评价、反思环节,进而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批判,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这也是本书应解决的关键问题。
(2)对作业设计的研究,可以解决教师对教材理解不深的问题,促使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梳理,选取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内容,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理解课程标准、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增加、补充、重组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这也是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
(四)拟创新点
综合研究现状,我们发现现有研究主要从理论的高度对作业相关概念、设计策略及实施步骤进行一系列的研究;而我们希望从我们郑东新区教育现状出发,研究学生在完成作业与教师作业设计之间存在的真实问题,通过作业的设计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总结经验并上升到理论,从而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形成郑东新区作业资源。
1.可操作性方面
我们力求通过研究,探讨作业设计的具体方案、运用模式和管理策略,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让作业设计真正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2.可应用性方面
我们力求通过实践,探索作业设计的具体路径、模式及评价标准,并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形成作业设计的具体案例、作业集、深度学习案例等,形成一系列可应用的作业学习资源。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路径
1.研究思路
以郑东新区前五个阶段作业建设成果为基础,我们制订作业建设顶层方案,拟定作业设计评价标准和实施指南,指导试点学校,科学设置作业目标,关注作业内容的整体性和结构性,建构作业评价体系。我们进而把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融于课堂,采用多种调查方式,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出作业的设计与实施对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实效性。
2.研究方法
我们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作业的现状和实践,组织教研员及教师认真学习教学理论,研读基于理解的深度学习案例,为本研究的顺利进行打下理论基础。
在实施过程中,针对问卷调查及调研过程中的典型问题,我们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作业设计与实践的教学科研活动,在实践中边探索、边反思、边完善、边总结。通过座谈、网络问卷等多种方式在研究初始、中期和后期分别调查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情况,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
我们设立试点学校和试点学科,并对同一学校同一任课教师所教的不同班级进行对比实验,从数据和实证中分析实效;对优秀案例和问题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总结优秀做法和改进建议。
3.整体实施的技术路线和实施过程
研究过程为“基于问题→目标引领→评价先行→实践探索→精准设计→解决问题”。
(1)聚焦作业设计的内涵和设计要点,通过查阅文献、问卷、访谈、座谈等调研方式,探查教师对作业的目标、内容、评价、类型等要素的理解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整理记录,基于数据分析,查阅文献资料,形成作业设计理论框架,拟定评价标准,确定作业目标、内容、评价的设计策略。
(3)探索作业设计促进深度学习的有效实施路径,形成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操作办法,以及作业设计的框架和理论模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理论学习,制定调查问卷,分析结果
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相关理论学习,并通过钉钉直播、视频会议、微信、智慧星等网络工具,采用访谈、问卷等多种调查形式,了解教师对作业设计的专业指导需求,撰写研究方案。
郑东新区2020年作业建设教师调查问卷分析
一、教师背景
教师教龄统计数据分析:教龄10年以内的教师占比约80%,其中教龄5年以下的教师占到接近一半的比例;我区年轻教师较多,新入职教师比例较大,对于课标的理解及其与教材关系的宏观把握略显薄弱,在教育教学研究维度上,接受学习能力较强(见表1-1)。
表1-1 教龄调查 [单选题]

二、作业设计的现状分析
作业设计的现状分析:只有47%的教师能清楚认识到作业设计和单课时作业设计的区别,45%的教师能站位,基于作业目标精心设计作业(见表1-2、表1-3)。
表1-2 您是否能清楚认识到作业设计和单课时作业设计的区别( ) [单选题]

表1-3 您是否能站位,基于作业目标精心设计作业( ) [单选题]

三、对作业设计功能的理解
作业设计功能认知分析:90%的教师认为通过作业设计在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提升课堂目标达成度、课堂实效性;60%以上的教师认为通过作业的设计与使用,在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的深度学习、教材的深入解读、课程标准的细化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五个维度有助推作用;70%的教师认为作业设计能够提高作业的结构性,实现课时作业之间的完整性、关联性和递进性,有助于系统思考整体培养目标、教学、评价、作业和资源,有助于提升作业质量,培养教师设计能力,促进学生发展(见表1-4、表1-5、表1-6)。
表1-4 您认为作业设计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在于( ) [多选题]


表1-5 您认为通过作业设计在教学中的运用,是否能够
提升课堂目标达成度、课堂实效性( ) [单选题]

表1-6 您认为作业的设计与使用,
在哪些方面有助推作用( ) [多选题]

四、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在功能窄化,研究不深入,目标、内容、评价设计不系统,结构散乱、缺乏统筹安排四个维度中至少有40%以上的教师出现问题,其中研究不深入与目标、内容、评价设计不系统占比70%。这说明教师在目标、内容及评价设计的设置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见表1-7)。
表1-7 您设计的作业存在的问题有( ) [多选题]

五、作业设计的内涵
作业设计的内涵:90%以上的教师认为课前作业设计对于探查学生的困难点、兴趣点、共鸣点,关注学生已有学习经验与积累,帮助很大。80%以上的教师能够对作业目标区分出记忆、理解、运用等不同的学习水平,半数以上的教师在课中作业设计中能够通过情境问题的设置,以关键问题、核心任务驱动学生建构概念、解决问题,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中能以开放性习题重点关注知识的迁移,发展学生新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关注的是:仍有20%的教师在课中作业设计中不能有效设计核心问题,在课后作业及评价任务设计中存在实施效果不明显的情况。10%的教师在目标设计中存在概念模糊与不理解目标的内涵等问题。这也是现阶段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存在的困难点(见表1-8、表1-9、表1-10、表1-11、表1-12)。
表1-8 您设计的作业目标能否区分出记忆、理解、
运用等不同的学习水平( ) [单选题]

表1-9 您认为基于整体教学的课前作业设计
对于探查学生的困难点、兴趣点、共鸣点,
关注学生已有学习经验与积累的帮助大吗( ) [单选题]

表1-10 您认为课中作业设计能否通过情境问题的设置,
以关键问题、核心任务驱动学生建构概念、解决问题( ) [单选题]

表1-11 您课后作业的设计能否以开放性习题重点
关注知识的迁移,发展学生新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 [单选题]

表1-12 您认为通过问题形式的评价任务设计,
是否有利于学生有序整理,形成系统思维,
不断提升认识能力表现水平( ) [单选题]

下面分析教师调查问卷中的17~19题。
17.您在作业设计系列培训中是否参加了“基于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指导?( )
从第17题“您在作业设计系列培训中是否参加了‘基于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指导”来看,参加了“基于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指导的教师占了63.34%,没有参加“基于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指导的教师占了36.66%(见图1-3)。

图1-3 “基于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指导参加情况
18.您设计的课后作业能否基于真实情境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
从第18题“您设计的课后作业能否基于真实情境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数据分析来看,能设计基于真实情境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课后作业的教师占了34.91%,大致能设计基于真实情境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课后作业的教师占了49.84%,不能设计或认识不清的教师占了15.25%(见图1-4)。

图1-4 课后作业基于真实情境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情况
基于对第17题、第18题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对“基于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有一定的认知,还有少部分教师对“基于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不太了解、不能设计或认识不清。我区近两年入职的新教师在“基于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方面的培训还需进一步加强。
从第19题“您认为课后作业中开展‘基于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的目的”(见图1-5)数据分析来看,教师们认为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占了73.75%,改变教师教学方式的占了64.67%,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占了65.57%,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占了70.56%。还有19.29%的教师认为是上级要求,这部分教师在教育理念方面还有待提升。从问卷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教师们学习的意愿非常强烈,多数教师想进一步理解“基于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相关概念及内涵,通过观摩课例提升设计能力。基于数据调研,下一步要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

图1-5 课后作业中开展“基于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的目的调查结果(多选)
通过对全区教师的问卷调查,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在目前的作业设计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教师们都能认识到作业的重要性,认为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进行整体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完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且能帮助学生整体建构知识体系,深度了解学习的内容,并能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但怎么站位,如何进行系统的教材分析,如何进行科学的作业设计,如何准确地把握学习目标,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创新的。本次问卷从各个方面了解了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为我们今后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我们将根据教师的需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进行研究。
基于问卷分析呈现的结果,我们找到了研究的方向,我们的研究必能帮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在为教师提供作业设计的路径和方法的过程中,也能促进教师对教材的深度理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制订顶层方案,培训指导,课堂实践
依据问卷中呈现的问题,我们制订作业建设工作目标和方案,拟定作业设计评价标准,并有计划地组织和开展作业设计培训。
《2020—2021学年下学期常规作业建设推进工作方案》中强调,作业建设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是课堂变革的催化剂。通过该方案,我们确立了作业设计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树立新理念,创立新机制,探索新方式,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创新,落实课程目标,逐步改进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全面推进区域教学质量。
我们进一步梳理了作业设计的工作目标:
(1)通过完善作业设计理论框架和设计策略,确定作业设计的可视化实施路径。
(2)通过实践探索,评价反馈,培训引领,形成郑东新区作业设计模式。
(3)以实验学校为范例,辐射引领区域教师的作业设计与实施能力,落实课程目标,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我们确定了详细的实施步骤:
(1)完善理论。通过理论学习和案例研究,完善一体三翼作业理论框架,研究常规作业和“3发展”作业的契合点和相融性,明确二者的独特性和互补性,进一步定位常规作业在作业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优化其具体设计与实施路径。
(2)反馈培训。通过作业案例评选,梳理作业设计的问题和障碍点,进行学科专题反馈培训。
(3)实践探索。通过下校调研、主题培训及个别指导,一方面指导教师作业目标、内容、评价的设计策略,另一方面深入课堂,以转变教学方式为突破口,开展通过作业实施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形态探索实践,指导教师将作业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实施。
(4)优秀案例征集。征集各校优秀作业的设计及实施案例(含作业设计、课堂实施案例视频、案例解析等)。
(5)经验辐射。通过开展区域观摩展示基于作业设计进行深度学习的有效课堂形态、优秀经验及做法,辐射全区。
(6)建构模式。通过再次开展访谈、网络问卷等调查,对大数据进行结果分析,总结成功的做法,使项目有效推进,构建并形成郑东新区作业设计模式。
我们提出了完成作业设计工作的具体要求:
(1)各校完善常规作业建设管理制度,把作业设计与实施纳入教师日常教学。
(2)各校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修改与完善作业设计案例,积累作业设计作业库。
(3)开展校内作业设计展评、作业课堂观摩、作业主题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推进作业建设的有效开展。
项目组成员启动实验机制,制定作业建设试点学校、试点学科工作方案,通过菜单式培训等多种形式指导教师基于核心素养,站位设计作业;通过遴选优秀作业案例,召开区域作业建设阶段培训会,结合典型案例进行研讨交流,重点解决作业目标和作业内容设计中的具体问题。
指导教师以转变教学方式为突破口,开展通过作业实施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形态探索实践;通过组织区域“观摩课活动”,展示基于作业设计进行深度学习的有效课堂形态,优秀经验及做法辐射全区。
四、“1基础+3发展”研究的意义
(一)建构了作业模型,提升了教师作业设计的专业能力
在过去几年的作业推进和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们深刻领会了作业设计的内涵,优化完善了作业设计方法。目前,围绕作业形成了一个新的学习任务系统,作业成为“教—学—评”一致性高效课堂的评价载体,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主要成果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构建了作业设计的模型
该研究建构了以评价育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作业设计模型(见图1-6)。作业的设计注重对原有知识的构建,形成知识网络,使之结构化,从而引导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再加工,关注自我检测、评价、反思环节,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批判,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作业设计从学科的核心思想出发建构结构图,帮助教师深度理解教材内容,整体建构知识网络。教师在深度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作业目标,指向学生的知识技能、理解深化、迁移应用的立体多维的作业目标,在作业设计的学习任务中聚焦关键核心问题,设计核心任务,然后分解关键问题,形成若干个子问题和子任务,学生对知识所承载的“方法、能力和学科思想”的领会程度在作业建设的过程中有了明显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提升,推动了课程评价改革和课程重构,课堂效率也因此而更高。作业设计丰富了作业的内容,启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新能力。

图1-6 作业设计的模型
2.形成了作业设计的路径和策略
作业设计从学科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基本出发,深度分析教材内容,构建知识结构图,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和高阶思维能力,从学生的认知心理与行为出发,制定的作业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外显行为,使作业目标具有可观察性与可测量性。作业目标中学生的学习水平一般分为知道、理解、运用、综合四个能力层级。作业内容注重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出发,同时要充分反映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并通过目标筛选、目标表述、作业目标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分析等操作步骤来完成;同时与教学目标相似,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作业最终趋向于诊断教学达标的依据,发挥着对教学的导向、调控、激励、反馈功能(见图1-7)。

图1-7 作业设计的路径和策略
3.形成了郑东新区作业表现性评价标准
作业评价标准是对学生作业完成的内容和水平做出的衡量、评价规则,评价标准要先行制定。细致、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可以测量出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所达到的能力水准(见表1-13)。作业设计工作的推进,使教师作业评价标准制定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表1-13 作业表现性评价标准

4.数据对比呈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对单元目标的定位进步最大,课时目标其次,单元目标定位的提升程度比作业具体设计高20%;同样,教材的深入解读和课标的细化也比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高10%~15%,可见单元视角整体设计帮助老师补充了从学科核心素养到课程标准再到课时目标的中位空缺。老师能理解目标是在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目标是对课程标准的逐级分解,通过学情分析,对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发现其中的落差,在落差基础上落实适切的目标,从而更好地制定课时目标和课时安排。对于素养和课标的落地,作业设计为老师提供了抓手,但具体到作业评价任务的设计上,我们还应在对应目标设计匹配而又适切的评价任务上给予指导,这也正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的具体途径。相关调查见表1-14。
表1-14 作业设计对教师目标定位、作业设计能力提升及助推作用的调查
3.在第四阶段的作业设计系统中,您在哪些方面进步最大( ) [多选题]

(二)作业设计促进了学生深度学习
作业设计过程,以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提炼学科思想方法和大概念,体现目标、情境、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的一致性。教师能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整合分析知识,突出作业主题,留出时间增加提升高阶思维的练习,同时也减轻学生不必要的作业负担。学生在经过了系列知识点的提炼和深化后,在结合实际生活的主题中运用知识,才能真正提升学科知识的运用能力。我们以作业设计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注重加强学生掌握核心学科知识、批判性思维和复杂问题解决、团队协作、有效沟通、学会学习、学习毅力六个维度的基本能力的培养。相关调查见表1-15、表1-16。
表1-15 教师设计的单元目标是否能指向学科素养的调查
6.您设计的单元目标能否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 [单选题]

表1-16 教师设置单元目标依据的调查
7.您设置单元目标的依据是( ) [多选题]

根据课程改革要求,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落实到课堂实践中。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微观研究,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获得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们继续尝试具体阐释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以整体深挖教材,确定发展学科核心素养需要的不同学习目标和内容,最终完成为学生量身打造的作业设计全过程。
(三)促进了教师教研质量的提升,全面提升了区域教学质量
通过几年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我们初步实现了作业设计的模型建构、作业建设评价标准,开发和完善了相关学科的典型作业设计案例,有效促进了全区教师作业观的转变、提升了教师专业发展,推进了区域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相关调查见表1-17、表1-18。
表1-17 教研听评课中对作业设计探讨的调查
17.贵校教研组听评课活动是否能以作业设计为切入点,探讨与测评作业设计、功能发挥、实施的合理性与课堂效益的关系( ) [单选题]

表1-18 是否定期开展作业建设专题校本研讨的调查
18.贵校教研组是否定期开展作业建设专题校本教研,及时解决作业设计、使用、评价中的过程性问题( ) [单选题]

通过探索和实践,校本教研的形式和内容都有转变,教研质量有所提升。继续推进和优化校本教研对作业建设有重要价值。教研质量的提升促进了教师的发展,进而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