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为什么这么难管
很多企业家都曾向我反映:“我工厂的人太难管了,我该怎么去解决人难管的问题?”以下从人性的角度层层剖析,引导管理者认知人性、解读人心。
一、人性的四个象限
从古至今就人性的讨论很多,中国古代就有性善论、性恶论、时善时恶论、无恶无善论等。根据人性的特点,以下从愿力和状态两个维度将人性划分为四个象限,分别对应勤奋和懒惰(状态)、自私和无私(愿力),如图2-1所示。我们可以把这个模型应用到企业管理中:明确团队中的每个成员处于哪个象限,从而进行针对性的管理。

图2-1 人性的四个象限
1.第一象限——勤奋又无私的人
这里的无私不是指人们不追求回报,而是不去计较、不执着回报,其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把事情做好。这类人有长远的眼光,有大局意识,以组织利益为重。我们把这类人称为高人。企业需要通过机制建设创造条件让极少数高人浮现出来,并培养和引导他们不断进步。
2.第二象限——无私又懒惰的人
这类人没有太多的目标和追求,没有过多的利益上的计较,但是不勤奋、不努力,我们把这类人称为闲人。这里的“闲人”只是呈现一种生活状态,不是我们所理解的贬义的“闲人”。这类人在企业里面也会少部分存在着,我们需要去关注、培养或淘汰。
3.第三象限——自私又懒惰的人
这类人时时刻刻在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总想得到更多却又不努力、不勤奋、不上进。我们把这一类人称为庸人。团队中也会有这样一小部分人。
我们通过媒体了解到传销的惯用伎俩就是培训和洗脑。很多人就在想,为什么那么多人容易被洗脑?为什么那些人明知道传销是违法的,还要绞尽脑汁地去做?为什么企业做培训不能够达到这种“洗脑”的效果?很多人经过传销团伙七天的“洗脑”,连自己的亲朋好友都骗,而员工在工厂干了几年、十几年,老板依然觉得人心涣散、不好管。从人性的角度去思考就会发现,传销之所以能将很多人轻易“洗脑”,本质上就是抓住了“庸人”的特点——自私、懒惰,向他们灌输不劳而获的思想。
企业需要你勤奋又无私,至少是自私地勤奋着,而传销让你懒惰和自私,这有本质的区别。我们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就总会抱怨,企业的培训师不够优秀,甚至考虑要请一个讲传销的老师来上课。
4.第四象限——自私又勤奋的人
这类人时时刻刻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总想得到更多,但同时也很努力,非常勤奋和上进,我们把这一类人称为凡人。自私又勤奋是大多数现代社会人的共性,很多凡人都在“自私地勤奋着”。大家都想方设法让自己过得舒服一点,想着怎么能够更好地保障自己的利益。
管理者应从愿力和状态两个维度通过测评把团队成员归入四个象限,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例如,一个自私又勤奋的人在常规管理活动中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想要重用他,想把他培养成企业高管,就得引导其心中有大爱、脑中有大局、手里有工具,要脚踏实地,从自私而勤奋变成无私而勤奋。
二、什么是对自己真正的好
我特意拿了人性四象限图到六祖寺向方丈大愿师父请教。我问师父:“人性真的如我所画的这个图吗?”师父看了图以后,没讲对或错,而是莞尔一笑问了我一个问题:什么是对自己真正的好?
大部分凡人都生活在“自私地勤奋着”这个维度。我们讲自私,就是对自己有利、对自己好,但几乎很少认真思考过“什么是对自己真正的好”。大愿师父的回应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就是佛法的大智慧,有时一句话就能让人茅塞顿开。什么是对自己真正的好呢?
1.从“五福”来看什么是对自己真正的好
《尚书·洪范》提到“五福”:
一曰寿 (长寿)
二曰富 (富贵)
三曰康宁 (健康平安)
四曰攸好德 (修行美德)
五曰考终命 (长寿善终)
一曰寿。人到最终比的不是金钱、荣誉,而是健康长寿。等你老了,你还能准时参加每年的同学聚会,那就是你最大的成功。
你的企业健康吗?你是在追求经营规模,还是在追求经营幸福指数?一个企业连经营幸福指数都不高的话,怎么能够做到“长寿”呢?
二曰富。继承的是财富,传承的是精神。很多人会讲,荣华富贵一直是我最高的追求,我看到黄颜色的东西,就想把它变成金子。古代讲的富,其实包含了富和贵,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富足,更多的是指精神上的贵,由贵而富。所谓的贵族更多在于精神的传承,核心是有文化教养、社会担当和自由灵魂。在英国著名的贵族学校伊顿公学,学生过的是集体生活,接受严苛的训练,吃的是粗茶淡饭,睡的是硬板床。这种苦行僧式的生活看起来跟贵族都不太沾边,但恰恰就是在培养学生们要善于合作,要有强大的自制力,有大爱,有乐于奉献的精神。财富只可以继承,而精神才可能传承。没有精神的传承,一个人即使再富有,那也是“富而不贵”。
对于制造业企业家来说,真正的富有绝非仅仅给下一代留下已知的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要传承兢兢业业的创业精神。围绕一个实体扎扎实实去经营和管理,为社会创造价值,为员工提供福利,这种创业精神的传承将影响下一代。
三曰康宁。身体健康,内心宁静。有着自己的事业,家庭和睦,公司发展顺利。
四曰攸好德。心性仁善且顺应自然,修行自己的美德。从企业角度讲就是企业要有好的企业文化,有经营百年企业的愿景,有着明确的使命和正确的价值观。
五曰考终命。老了能够很好地传承;终命的时候,能够安乐和吉祥。
“五福临门”才是对自己真正的好。
2.从“老鼠夹子效应”看什么是对自己真正的好
一个农庄主在他的粮仓里放了老鼠夹子,老鼠看到后很担心,慌忙地去告诉母鸡。母鸡看了看老鼠说:“这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很同情你。”母鸡说完骄傲地走了。老鼠又跑去找肥猪,肥猪淡淡地说:“这是你的事,你自己小心。”说完慢悠悠地走了。老鼠又跑去告诉大黄牛,大黄牛表情冷漠地说:“你见过老鼠夹子夹死一头牛的吗?祝你好运。”说完也不屑一顾地走了。老鼠只好返回庄园主的房子,胆战心惊地藏在洞穴里。第二天天还没亮,老鼠就听到一阵响声,没多久又传来一阵尖叫声。原来女主人听到响声后下楼查看,在黑暗中没有注意到老鼠夹夹住了一条蛇的尾巴,当她走近老鼠夹的时候,被蛇咬了。女主人病倒了,庄园主把母鸡杀了给她补身体。很多邻居都来探望女主人,为表示感谢,庄园主把猪杀了招待朋友。女主人终于康复了,但花了很多医疗费,庄园主只好把大黄牛卖了以支付那些医疗费。
透过“老鼠夹子效应”,我们可以感悟到事物的发展和内部的关联性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本以为一些事跟自己无关,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其实谁能逃开社会这张大网呢?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必须清晰地认知到这一点,对别人好就是对自己好。
3.从“因果论”和“发心论”来看什么是对自己真正的好
从因果上来讲,我们经常说付出总有回报,但是回报的时间节点和场合可能不一样。我经常跟朗欧老师说,“你们天天在省外,有的时候很难照顾到家人,但是你要相信因果。你要从因果关系上去定义你的人生。你是做小循环、中循环还是大循环?小循环,就是每天新闻联播播出前你能回家陪家人;中循环,就是你在外面努力奋斗,不断提升,实现财务自由,每年或一个阶段抽时间去陪伴家人;大循环,就是你在退休前或更短的时间里勤恳敬业,打造事业的平台,实现财富自在,然后好好地照顾家人,并且给下一代提供一个好的传承平台。”这个因果关系会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不断地延伸。
在企业怎么样才是对团队真正的负责?管理严,那是对下属负责,这是好事,那是对他真正的好;但是你自己天天懒懒散散,想让跟着你的人能有所成就那是很困难的。
从发心上来讲,“无论何时行何事,应观自心之相状,恒系正念与正知,成办利他佛子行”。我们要由互害模式进入互利模式,做任何事都要想着怎么能够为别人好,最终别人才会为你好。
我写作、讲课、写歌,我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朗欧驻厂咨询多年的实战经验和所有人毫无保留地分享。通过这些与大家结缘,大家认同我们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并从中受益,支持朗欧的事业。这其实就是在“利他”中修行“自我”。
既然大多数人都处于“自私又勤奋”这个象限,就要认识到怎么样才是对自己真正的好,怎么样才是对管理者真正的好,怎么样才是对团队真正的好。
三、对于不同类型的员工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
我们再从能力和心态两个维度将团队成员划分为四个象限(见图2-2),并相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图2-2 团队成员四象限
第一类员工:有心又有力型
每个企业都希望有这样的员工,针对这类员工,应该采用教授型管理方式,领导者要像教授一样帮助他把握大的方向,帮助他调整资源,帮助他发挥能力、施展才华。
第二类员工:有心而无力型
这种员工心态很好,但能力有限,不能够出色地完成工作。针对这类员工,应该采用教练型的管理方式,领导者参与到他的具体工作,帮助他解决问题、刻意练习,从而提高能力。
第三类员工:无心又无力型
这类员工工作不用心,能力也不太好。针对这一类员工,应该采用保姆型的管理方式,对他精心呵护、教导,帮助他调整心态、提升能力,实在不行就只有沟通、包容和淘汰。
第四类员工:无心而有力型
这类员工不太认同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不太认同团队的和谐度,但是专业能力还比较强。针对这类员工,应该采用教导型管理方式,领导得向他灌输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价值观、老板的风格是怎么样的,以及如何正确去看待团队的和谐度。
有些老板是纯教授型的,对所有的人都讲大道理,和员工说我给你资源,你给我好好干,结果一个都没干好;有些老板是纯保姆型的,参与每个员工的具体工作,最后一个人才都没有培养出来,因为员工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有些老板是纯教导型的,喜欢跟大家讲道理,发现大家倒是都能说会道了,但是问题得不到解决,最后培养出了一批“讲师”。
人的性格、习惯、心性都不一样,这正是管人的难点和痛点。管理者要不断修炼自己的领导力、洞察力,不断提升心性和觉悟,成为全能型管理者,能够针对不同的团队成员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从而达成管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