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区块链:分布式学习时代的教育模式创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新技术赋能国家教育体系的重大结构性变革

1.1.1 引领全民终身教育体系重构的国家战略

近年来,世界各国高度重视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加强研究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影响与变革。

美国已连续推出四个国家层面的教育技术规划,2010年制定颁布新一轮《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标题为“改革美国教育:技术支持的学习”(Transforming American Education:Learning Powered by Technology—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 2010),指出“想要看到教育生产力的显著提高,需要进行由技术支持的重大结构性变革,而不是渐进式修修补补”,倡导实施一种全新的“用技术支持的学习模型”,显著提高教育生产力。

中国对运用互联网变革教育给予了战略高度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全面阐述了教育的长远战略意图,明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重要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贯彻落实党对教育事业的部署,对从现在到2035年前教育系统加强制度建设和提高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健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保障机制,完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基于十九大确定的“七个有所”,中国将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衡化、均等化乃至城乡一体化方面,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发展。这将引发一场中国教育体系的重大结构性变革。

综合来看,互联网正给各国教育系统带来重大的结构性变革。可以从两个视角理解:一是“教育+互联网”,重在通过互联网技术和手段,增强与优化现有教育,提高教育的公平、质量和效率;二是“互联网+教育”,重在推进互联网及其衍生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深度变革,创造教育新业态。

1.1.2 引发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2018年4月,中国教育部启动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力求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开启智能时代教育的新征程。行动计划提出,要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实施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的新型教学组织方式。重塑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方式,变结果导向的单一评价为综合性、过程性多维度评价,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注重能力素质培养转变。制定符合信息化要求的学校建设标准,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能化学习环境。

“互联网+”正触发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人才培养理念将全面转变,加强创新思维和协作能力培养、推行跨学科内容整合成为必然趋势。互联网技术带来知识生产、传播、存储和交互方式的转变,打破了课程教学内容资源的局限,有效实现知识体系的分布式重构,传统学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组织和授课、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将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权威,而变成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学生变成课堂主角。在未来,学校和班级不再是学生获取教育服务的唯一机会,教师、课程和学生可以不必再归属某一特定的教育机构,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学习相应课程。

“互联网+”带来人类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形成技术丰富的教学环境,打破了传统学校体系中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供更加个性化、定制化、适应性的学习方案,将有效解决长期困扰教育教学的规模化与个性化矛盾,使学生的个性化和适应性学习成为可能,特别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参与和高阶认知,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互联网+”正逐步触发教师角色的重要转型。大批教师将从繁重的知识传授等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未来的教学场景中,教师的重心更多转向能力培养、素养培育、心理干预、人格塑造等方面。教师的能力标准将重新定义,教师的职业要求将全面更新,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互联网+”将全面推动教育评价方式创新。融合了智能技术的教育系统将实现对教与学全过程的数据跟踪,实现无感式、伴随性、自然沉淀的教育数据采集。通过对学生情感、态度、思维和行为等方面表现的综合分析,实现基于大数据的多维综合智能化评价,使评价更加全面、立体和多元;通过建立教学质量监测系统,开发智能化评价工具,支持老师、家长、同学等多主体介入评价过程,保障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1.3 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和教育公平发展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发展“互联网+”条件下的教育服务供给新模式。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缩小教育数字鸿沟。优化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创新的政策环境,建立数字教育资源质量标准和监管制度。探索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的新机制,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创新服务供给模式,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通过技术思维去做传统教育做不了的事情,通过创新去突破传统教育的本质。

2018年年底,中国青年报发表题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引发广泛关注。2019年两会部长通道,陈宝生部长就“一块屏幕”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教育部积极推进基础教育领域的“互联网+教育”发展,通过“专递课堂”解决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缺师少教、开设国家规定课程困难的问题;通过“名师课堂”解决教师教学能力不足问题;通过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实现优秀教师带动普通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广大教师特别是薄弱学校教师的教研能力与教学素养;通过名校网络课堂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质量差距,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