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与协调:我国研究生教育之区域结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研究背景

研究生教育并非一个静态的事物,它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今日的研究生教育与昨日的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所承担的任务一定有所不同。不同历史阶段的研究生教育一定有其负担的特殊使命。当昨日的研究生教育进入今日的社会系统,它自身所需进行的变革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让变革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

1.1.1 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布局面临的新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迅速提升,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省份发展基础差异较大,各区域发展差异日益显著。

为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2011年3月,我国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题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同时,将“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并“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我国各区域不同的发展战略既为区域研究生教育发展提供了发展契机、发展思路,又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布局提出了新的目标、新的要求。区域发展战略既是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调整的背景,也成为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此背景下,各区域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应如何适应、服务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1.2 结构调整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面临的新主题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和1981年实施学位制度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建立了学科较为齐全、结构基本合理的中国特色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但随着国民经济和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基础薄弱、师资力量短缺、教育经费不足、培养质量下降、就业形势趋紧等问题开始凸显,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区域结构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结构若不能及时得到调整,将会影响教育质量的提升,并制约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发展。规模与结构是衡量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指标。正确处理“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研究生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调整和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已引起广泛的关注,《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工作“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要点》提出“坚持方向、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深化改革、改善条件、提高质量”,《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重点指出“优化布局与结构”,“进行研究生教育的结构性调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高等教育部分”专门指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节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优化区域结构布局。”这充分显示出调整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如何通过结构调整,尤其是区域结构调整,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发展,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1.3 学位点审批权力下放使我国研究生教育布局面临新问题

1995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审批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增列硕士点的实行办法》(下文简称《办法》)。《办法》对各省级学位委员会审批硕士点的主要原则、硕士点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审批硕士点的授权范围和办法进行了规定。同年5月,上海、江苏、湖北、广东、四川和陕西6省(市)获准可在一定学科范围内审批已是硕士授予单位增列硕士点。1997年扩大到了16个省份,1998年重庆成为直辖市后,授权重庆市学位委员会审批硕士点。2000年,除海南、贵州、宁夏、西藏外,共有27个省级行政区可自行审批、增列硕士点。按照《办法》规定,各省级学位委员会都应“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保证质量、公正合理、按需授权”,以此合理调整硕士点的学科结构和地区布局。

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的审批权的下放扩大了省级政府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统筹权,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各省份发展研究生教育的积极性,使各省份能够因地制宜地发展研究生教育,使地方研究生教育主动适应外部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会成为地方政府盲目扩张研究生教育的“尚方宝剑”,使区域结构失衡。

因此,如何顺应学位点授予与审核权力的下放趋势,并将其作为调整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的着力点,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