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能源化工基地二十年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6 主要成就

自1998年始,榆林能源化工基地从小到大,由大变强,走过了20年的光辉历程。20年来,在中央及陕西省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下,榆林能源化工基地不断加快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开发利用,扩大能源生产规模,努力提高保证能力、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加大能源资源转化力度,推动能源产业迈进了新的发展时期。

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三大历史性转变:一是区域整体面貌发生了巨大转变,二是能源供应规模实现了巨大增长,三是能源转化质量实现了巨大提升。

1.6.1 区域整体面貌发生了巨大转变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在这20年间,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有力地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由1998年的63.51亿元、34. 57亿元、34.42亿元、4.33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318.39亿元、4234.64亿元、1577.10亿元、312.97亿元,分别增长51.25倍、121.49倍、44.82倍、71.28倍,见图1-11。

图1-11 1998年与2017年榆林市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在这20年间,榆林市的国民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占全省比重由1998年(陕西省为1381.53亿元、1300.63亿元、544.89亿元、156.92亿元)的4.60%、2.66%、6.32%、2.76%,增加到2017年(陕西省为21898.81亿元、22374.99亿元、23819.38亿元、2006.39亿元)的15.15%、18. 93%、6.62%、15.60%,分别增长了10.55个百分点、16.27个百分点、0.3个百分点、12.84个百分点,见图1-12。

图1-12 1998年与2017年榆林市经济主要指标占陕西省比重变化

(2)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随着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榆林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从基本温饱迈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转变。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8年的19.97亿元、3235元、1057元,增加到2017年的472.12亿元、32153元、11534元,分别增长23.64倍、9.94倍、10.91倍,使榆林市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见图1-13。

图1-13 榆林市城镇居民与农民收入增长变化

(3)基础设施逐渐完备

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的快速发展,强有力地拉动了当地交通运输、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使其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榆林公路总里程从1998年的19477千米,发展到2017年的31000千米,实现了榆林所有行政村,村村通柏油路。榆林高速公路发展从1998年的空白,发展到2017年的1100千米。榆林市建成了榆靖、陕蒙、吴定、榆神府、榆绥、榆佳等多条高速公路,形成“四纵四横一环”辐射周边的高速路网格局。榆林市从2001年开通了历史上第一列火车起,到2017年,榆林全市铁路总里程达到1200千米,形成了以太中银、包西铁路为主动脉的铁路大框架,并建成了神朔等干线铁路。

目前,榆林能源化工基地交通运输体系形成了以公路、铁路、航空为主的“三位一体”发展格局,极大地加快了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步伐。

榆林王圪堵水利枢纽建成,黄河多点引水取得实质性进展。电力、通信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顺利推进,使其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4)城乡统筹长足发展

榆林市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榆林市城乡居民收入超过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义务教育零收费和15年免费教育,医改等民生保障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榆林市贫困人口从1998年的超过12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减少到2017年的在册贫困人口9万户、22.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

(5)产业结构愈趋合理

榆林能源化工基地三次产业不断发展,结构层次不断提升,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98年的71.53%,发展到2017年的94.95%。第一产业比重逐年降低,第二产业比重由1998年的37.54%增长到2012年的72.23%,然后逐年下降,第三产业比重近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目前,榆林能源化工基地以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优二进三”,日趋优化,见图1-14。

图1-14 榆林市国民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变化情况

(6)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榆林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3%,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73%,人均公园绿地占有率达到16.93平方米,是陕西省唯一PM2.5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榆林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称号,并上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

2018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研究成果报告公布,榆林神木市、府谷县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的第48位和第70位,榆阳区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99位。神木、府谷连续多年位列中国百强县(市)名单,神木、府谷、靖边三县连续位居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前列,神木成为西北首个生产总值超过千亿元的县级市。

1.6.2 能源供应规模实现了巨大增长

自1998年榆林能源化工基地批复建设开始,榆林紧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开发力度,扩大能源生产规模。

在这20年间,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向外输出的一次能源产品,累计达到:原煤352442万吨、原油13125万吨、天然气1687.88亿立方米,油气折合26574万吨油气当量,油气煤三项折合29亿吨标准煤,占陕西省累计一次能源生产总量(1998年至2017年,累计为48.30亿吨标准煤)的60%,占全国累计一次能源生产总量(1998年至2017年,累计为490.32亿吨标准煤)的6%。

2017年,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生产的一次能源产品:原煤40015.82万吨、原油1048.61万吨、天然气164.92亿立方米,油气折合2362.7万吨油气当量,油气煤三项折合3.2亿吨标准煤,占陕西省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017年为5.04亿吨标准煤)的63.5%,占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017年为36亿吨标准煤)的8.9%。榆林能源化工基地,以不足全国国土面积的0.45%,为国家供应了数量如此惊人的一次能源,其历史贡献非常巨大。

在这20年间,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向外输出的一次能源产品,煤炭产量由1998年的1688万吨增长到2017年的40016万吨,增长了22.7倍;原油产量由1998年的46万吨增长到2017年的1049万吨,增长了21.8倍;天然气产量几乎从零起步、从无到有,增长到2017年的204.42亿立方米(折合2719万吨标准煤),见图1-15。

图1-15 1998年与2017年榆林煤油气产量变化

(1)煤炭行业

随着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煤炭产业走过了辉煌的20年,为全省经济总量和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17年,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生产煤炭40016万吨,占全省(煤炭产量55024.68万吨)的72.72%、占全国(煤炭总产量35.2亿吨)的11.37%。与1998年的陕西省(煤炭3176.24万吨)占比53.14%、全国(煤炭13.32亿吨)占比12.67%相比,在陕西省煤炭占比中提高了19.58个百分点。2017年,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煤炭产量较1998年增加了38328万吨。

图1-16 1998—2017年榆林煤炭产量变化

2017年,榆林煤炭产业实现产值2059.30亿元,占榆林地区工业总产值4234.64亿元的48.63%,占全省工业总产值24854.43亿元的8.29%。1998—2017年榆林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总产值变化见图1-17。榆林煤炭产业具备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的话语权。

图1-17 1998—2017年榆林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总产值变化

(2)油气行业

在这20年间,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不断加快,使其产能产量快速增长。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石油产量由1998年的46万吨增长到2017年的1049万吨,增长了21.8倍;天然气产量几乎从零起步、从无到有,增长到2017年的204.42亿立方米,增长了几乎100%。在这20年间,累计为国家贡献油气26574万吨(折合油气当量),其中原油352442万吨、天然气1687.88亿立方米。

榆林作为国家天然原油、天然气生产供应的重要基地,20年来通过输气管网源源不断地为全国各地供应天然气这一清洁能源,其中,榆林能源化工基地所属靖边气田是我国陆上最大的整装气田之一,是我国“西气东输”的首供气源。

2017年,榆林能源化工基地油气行业实现产值451.73亿元,占榆林市工业总产值4234.64亿元的10.67%。1998—2017年榆林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总产值变化见图1-18。

图1-18 1998—2017年榆林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总产值变化

在这20年间,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原油加工量增速迅猛,由1998年的18.36万吨增长到2017年的392.68万吨,增加了20.4倍。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累计加工原油4117.23万吨,建成榆林炼油基地,为陕西省石油产品市场长期稳定供应做出了一定贡献。

(3)新能源行业

榆林着力培育一批非化石能源产业,特别是以风电、光伏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取得巨大成效。随着榆林风电基地建设的加快及太阳能光伏应用力度的加大,形成了榆林风电和光伏发电两大新能源产业链。

榆林率先建成全国首个分散式风电项目和全省首个风电场、首个大型光伏电站。榆林新能源产业体系布局合理、竞争优势明显,正在成为国家新能源生产和应用的重要基地,对加快榆林能源产业结构,由化石开发为主向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开发并举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榆林市新能源产业起步较晚,风电、光伏项目在1998年装机容量为空白。2017年,榆林风电装机容量为278万千瓦、光伏装机容量为392万千瓦,榆林风光电的总装机量为670万千瓦。

1.6.3 能源转化质量得到了巨大提升

2003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在榆林召开第一次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座谈会,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实施“三个转化”(煤向电、煤电向载能工业品、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的发展战略,此后,随着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建设发展思路,榆林能源化工基地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不断向着国内外一流能化基地的目标迈进。

在这20年间,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实现了从一次能源供给向化石能源深度转化利用的华丽转身,现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煤电基地、国家四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之一、世界最大的兰炭、金属镁生产基地,能源化工产业的发展正由高速度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渡。

(1)大项目大集团

在这20年间,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经历了从“大上项目”向“上大项目”的重大转变,从2003年神华锦界煤电一体化等一批项目集中开工以来,已累计开工了171个重大项目,总投资约7836亿元,已建成投产76个,完成投资约2038亿元。已形成煤制甲醇580万吨、煤制烯烃240万吨、聚氯乙烯135万吨、兰炭5850万吨的生产能力。“榆林煤”是具有产地证明商标的优势品牌,被誉为“优质煤”“环保煤”“洁净煤”。“榆林兰炭”被列入国家产业目录并发布了兰炭国标,打开了华北和西南市场,成为国家治污降霾代替原煤的首选产品。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现已建成了延长靖边煤油气综合转化、中煤榆横煤炭深加工、陕西未来煤间接液化一期、神华甲醇下游加工、延长煤油混炼等一批全球领先的能源深度转化项目。

荷兰壳牌、法国液空和苏伊士、中国神华等2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榆林,大型煤电载能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日益显现,榆林能源化工基地正在向世界一流、国际领先的目标迈进。

(2)能化产品产量

在这20年间,榆林能源化工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发电量由1998年的10.67亿千瓦时,增长到2017年的758.39亿千瓦时,增长70.1倍;原油加工量由1998年的18.36万吨,增长到2017年的392.68万吨,增长20.4倍;甲醇产量由1998年的8.19万吨,增长到2017年的232.8万吨,增长27.4倍;兰炭产量由1998年的73万吨,增长到2017年的3143.08万吨,增长43.1倍;电石产量由1998年的5.3万吨,增长到2017年的267.74万吨,增长50.5倍。

在这20年间,一大批能源化工产品,包括氮肥、聚氯乙烯、氢氧化钠、金属镁、电解铝、聚烯烃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在国内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力地提升了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在全国能源化工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水平。

2017年,兰炭、金属镁、聚氯乙烯、电石、甲醇、煤制烯烃产量分别为3143.08万吨、46.66万吨、143.12万吨、267.74万吨、258.80万吨、248.62万吨,占到全国总产量(6000万吨、90万吨、1790万吨、2640万吨、5200万吨、3300万吨)的55%、52%、8%、10.1%、5%、7.5%。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兰炭生产基地、世界上最大的金属镁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甲醇生产基地、国内重要的氯碱产业生产基地。

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煤电装机容量,从1998年的10万千瓦,增长到2017年的1573万千瓦,提高了156倍,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之一。

图1-19 1998—2017年榆林能源化工产业产值变化

榆林能源化工产业主要包括石油加工、炼焦业及化工原料制品制造业,其1998年至2017年产值变化见图1-19。2017年,榆林能源化工产业总产值达到实现产值947.06亿元,占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工业总产值4234.64亿元的22.36%,带动了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

(3)重大创新技术

在这20年的发展过程中,“榆林版煤制油”、煤制烯烃、百万吨煤间接液化、世界首套万吨级甲醇制芳烃、全球首个煤油混炼等一大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能化装置成功运行,粉煤热解、煤焦油加氢等一批关键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达到国际和国内领先水平。

目前,榆林正在开发建设的煤热解技术与工艺有:陕西神木富油能源科技公司DG固体热载体快速热解技术、神木市锦丰源洁净煤科技公司固体热载体煤低温热解中试装置、陕煤化集团神木天元化工公司低阶粉煤回转热解技术、陕西榆林乾元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气固热载体粉煤热解工业试验装置、北京国电富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GF低阶煤分质综合利用技术、榆林市甲和煤炭热解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粉煤低温干馏试验装置、榆林煤化工产业促进中心YLS型内热式直立炉等。

世界首套万吨级煤基甲醇制芳烃工业试验装置的“流化床甲醇制芳烃(FM-TA)催化剂开发”和“流化床甲醇制芳烃(FMTA)成套工业技术开发”两项科技成果,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科技成果鉴定,填补了甲醇制芳烃工业化技术的空白。

陕煤化集团神木富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低温煤焦油全馏分加氢多产中间馏分油成套工业技术(榆林版煤制油)”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认为:该技术“系世界首创,居领先水平”,并入选2013年中国煤化工十大新闻。

(4)产业集群集聚

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的产业园区发展水平大幅提升。榆林市建成以榆神工业区、榆横工业区、靖边能源化工综合利用产业园区、神木市锦界工业园区、榆阳麻黄梁工业集中区、府谷煤电化载能工业区、榆佳工业园区等为核心的国家级和省市重点化工园区,形成了“一县一区、一区多园”的产业园区发展格局。目前,榆林已形成油气及化工、煤炭及化工、电力、盐化工等4大产业集群,为榆林能源化工产业的科学有序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如图1-20所示。

图1-20 榆林能源化工基地产业发展格局图

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初步确立了煤炭中低温热解在能源化工产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构建了以煤炭中低温热解推动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基合成材料即“一推四”的特色能化产业体系,推动了能化产业五大多联产模式的发展和完善,即煤—油—化一体化多联产模式、煤—气—载能一体化多联产模式、煤—焦—电一体化多联产模式、煤—焦—气化一体化多联产模式、煤—盐—化一体化多联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