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如星辰:魏晋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魏晋之际的自我超越

建安二十五年(220)十月,刚刚继承了曹操魏王之位的曹丕代汉称帝,建国号魏,都洛阳。自此,历时四百余年的大汉帝国寿终正寝,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开始了。

当然,曹魏政权是短暂的,仅有46年光景就被司马氏建立的晋朝取代了。晋又分西晋和东晋。此处所谓魏晋之际,主要指的是魏与西晋时期(个别问题延至东晋),总共百年左右。别看这一段时间在历史长河中不算太长,在整个古代审美文化发展中的意义却非同一般。如果说魏晋南北朝诚如宗白华先生所讲的那样,是“中国美学思想大转折的关键”《美学散步》第26—2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的话,那么,魏晋之际正是这一“大转折的关键”的“关键”,是这一大转折的全面启动期。

魏晋之际审美文化的鲜明姿态是什么?就是面对个体与社会、自然与名教、情与理的尖锐的时代性冲突,将东汉中晚期萌动的新趋向,即审美文化由外而内、由伦理而性情、由名教而自然的变折,变成了一种历史的自觉,一种时代的主潮,其基本标志,一方面是自我人格的本体化、主体化,是个体向自我、人性、真情的回归,用钱穆先生的话说,也就是“个人自我的觉醒”《国学概论》第147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另一方面,则是个体对伦常、名教、礼法、俗规、节操、功业等等外在价值目标的疏淡和超越,而且这种疏淡和超越并不是一种自然的过程,而是有意识的、理性自觉的文化选择。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便凝成和突出了“自我超越”这一时代主题。“自我超越”可以视为魏晋之际一种主流性的社会意识、文化姿态、哲学观念和审美风尚。它使得这个时代充满了“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宗白华语)的文化气息,使得一个时代文化真正走向了艺术,走向了美!

为什么偏偏魏晋之际会出现这样深刻的文化变折?说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因为这个时期恰恰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恐怖、最混乱、最痛苦的时代之一。先是三国之战,再是曹氏与司马氏两大集团之间的权力之争,后是西晋的“八王之乱”“永嘉之乱”,还有中央皇室与地方豪强、门阀士族之间,以及地方豪强、门阀士族彼此之间的尖锐冲突等等,真可谓政治险恶、战乱频仍、宦海肃杀、哀鸿遍野,正如《晋书·阮籍传》中所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按说,在这样黑暗恐怖人人自危的生存环境中,怎么会出现审美文化的大解放、大自由、大发展呢?然而这种审美文化的大解放、大自由、大发展却真真切切地发生了。对此,我们不妨试着做一点分析和阐释。


其实,现实的黑暗恐怖在给人以朝不保夕的畏惧感的同时,也会产生另外一种效应,那就是导致诸如王道理想、皇朝权威、正统道德、伦常秩序之类往昔曾被视为神圣的东西,在被怀疑和疏离中走向暗淡甚至崩解。这就为“自我超越”这一时代主题的全面展开提供了历史前提。除此之外,促使魏晋之际这一时代主题深入发展的重大因素还有三点:

其一,在社会经济基础上,随着汉末以来土地兼并的加快进行,大土地所有权日益集中在豪强大族手里,与此同时,破了产的手工业者和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汇聚在豪强大族门下,成为束缚在领主土地上的农民。这就构成了典型的以自给自足的地主庄园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形态,而这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必然会带来审美文化上的深刻变化。其二,同封建大土地所有制这一经济基础相适应,在社会阶级力量上,门阀士族取代了秦汉世家贵族的地位。世家贵族主要指有封国封邑的王侯,而门阀士族(亦称门阀世族)则主要指以“士”为骨干的累世做官的特权阶层。称世族是说他们世袭做官,称士族是指他们掌握文化知识权力。门阀士族在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人口,不向国家纳租服役;在社会地位上高人一等,与寒门庶族的界限犹如隔着一层天,即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享受特权,相对独立。门阀制度在魏晋之际的形成,对大一统的中央皇室专制集权无疑是一极大的冲击和瓦解,从而为思想文化的解放奠定了阶级基础。其三,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上,则是与大一统专制政治相联系的儒家“独尊”局面的结束和代表门阀士族价值体系的玄学思潮的崛起。对此,《晋书·列传·儒林序》中说:


有晋始自中朝,迄于江左,莫不崇饰华竞,祖述虚玄,摈阙里之典经,习正始之余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遂使宪章弛废,名教颓毁……


其实,儒学衰颓和玄学崛起这一新的意识形态格局的出现不自晋始,而是早在汉末三国就已形成。曹操推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而不管儒家所谓的“德”),何晏、王弼首创“以无为本”的玄学体系等,即为明显标志。魏晋之际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由儒而玄的这一转换,尤为直接地驱动和催化了该时代审美文化的重大变折与飞跃。

毫无疑问,正是在上述社会背景和文化语境中,魏晋之际孕育了“自我超越”这一新的审美文化主题。该主题使这一时代在整个古代审美文化史上生气勃扬,光彩流溢,个性凸显,意义彰著,成为一个至为关键的历史转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