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谈新常态下经济增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4.新挑战

能否适应新阶段的新变化便构成了极富挑战性的命题,如果不能适应新阶段的新挑战,那么经济发展就难以持续,甚至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银行在2006年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出的概念,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摆脱了贫困,跨越了温饱,进入了上中等收入阶段后,却由于不适应新阶段上的新变化,经济社会发展长期陷于停滞,危机不断加深等。典型的例子有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些拉美国家,其经济发展进入了上中等收入阶段,把当时的非洲和亚洲等地的发展中国家甩在了后边,但由于不适应新阶段的新变化,长期跨越不过去,直到现在仍未进入高收入阶段(被称为“拉美漩涡”),算下来已有半个世纪之久了。再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亚的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其经济发展当时也进入了上中等收入阶段,但由于应对不了新变化,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些国家的经济遭遇严重挫折,低水平的规模扩张形成的经济增长,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成为缺乏竞争力的过剩产能被淘汰掉,直到现在也未实现向高收入阶段的跨越(被称为“东亚泡沫”),算下来也有三十年左右了。又如当前西亚、北非地区陷入动荡的国家,包括埃及、突尼斯、也门、利比亚、叙利亚、约旦等,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也达到了上中等收入阶段,同样因为不适应新阶段的新变化,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陷入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军事等危机,算下来也有近二十年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后,在面临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深刻的挑战。构成“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因素在我国社会都存在,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注释

[1] 16.77万亿美元。

[2] 考虑到统计上的偏差(在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往往被低估,从2004年、2008年、2013年三次经济普查的数据修正上看,调整后的GDP数量的增量当中,第三产业占比最高,分别达到93%、81%、71%以上,表明在历年统计中第三产业产值被漏算得最多),第三产业的实际比重比统计反映的水平更高。

[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按货币购买力平价法折算,中国GDP总量在2014年已超过美国成为所谓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由于所选取的商品、服务的结构不同,同样数量的商品在各国不同市场上的货币购买力相差甚远,一般来说,由于落后国家总体收入水平低,其物价绝对水平相应也低,因而,运用货币购买力平价法时可能高估其购买力水平,从经济史的比较看,通常会将其发展水平高估10年左右。

[4] “英国病”即指英国在发展过程中因动力不足、竞争力不够而出现的长期衰落,这种衰落趋势在进入20世纪后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又被称为“20世纪英国病”,但其病因在19世纪就开始形成,在19世纪后期已开始有所体现。参见罗志如、厉以宁:《20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5] 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 参见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