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谈新常态下经济增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新起点

经过改革开放37年来的持续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经济规模上看,截至2014年年底,GDP总量超过63万亿元人民币,按不变价格计算为改革开放初期的28倍左右,年均增长率高达9.5%以上,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前10年年均增速达到10%以上,创造了当代世界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历史新纪录。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按汇率法折算为美元计量,中国的GDP总量达到9.24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8%上升至12.2%,由世界第十位上升至世界第二位(2010年起超过日本跻身世界前两名,相当于美国GDP总量[1]的55%左右)。人均GDP到2014年年底已达到近5万元人民币,按不变价格计算,比改革开放初期提升了19倍左右,年均增长率达到8%以上,同样创造了当代经济发展的新纪录。按汇率法折算为美元计算,人均GDP超过了7000美元,达到了当代世界的中等收入水平。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属于典型的低收入穷国,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按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在1998年首次达到下中等收入水平,2010年首次达到上中等收入水平,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进入当代上中等收入阶段。从经济结构上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8.2%、47.9%、23.9%,不仅落后的农业经济比重过高(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更是达到70%以上),而且产业结构严重扭曲,工业化进程与农业和服务业发展严重脱节,加之以牺牲其他产业的发展来换取工业的发展,致使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虚高度”,到了2014年,农业产值比重已降至10%以下,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8.2%[2],净上升24.3个百分点,并且自2013年起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的前10年里,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年均增长率已十分接近,但第三产业产值在GDP(以价格水平表现的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上升了4.2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仅上升了0.8个百分点(2008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对经济进行强力刺激,重要的便是增大投资,而投资首要的是刺激第二产业,导致第二产业增速重新提升并超过第三产业,从2012年到2014年,伴随“择机退出”,第三产业增速又重新超过第二产业),这种产业结构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并已开始形成某些“后工业化”时代的特征。相应地,我国城镇化进入加速期,城镇化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以下上升至目前的55%左右,超过了当代世界平均水平(52%)。上述GDP总量、人均GDP、经济结构的变化表明我国无论是在经济数量水平上,还是在经济质态结构上,都已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和工业化后期加速完成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