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以市场换技术”
一、国家战略
“以市场换技术”这一说法在当时很流行,据说是当时我们国家的战略,不仅在汽车行业,在很多行业都流行“以市场换技术”这个口号。
三十多年前,中国汽车工业弱小,轿车生产水平较低,生产能力也较差,只有一个“红旗”牌轿车,二十多年也只生产了不到两千辆,当时的轿车真的很“高级”,只有高级领导人才可以乘坐。
改革开放后,市场打开,收入增加,观念更新,人们的消费能力迅速提升,消费欲望迅速被激发,想买车、想用车的人数迅猛增加,而唯一国产轿车又已停产。因此,买国外轿车风行一时,买车的人把外汇都换成了进口轿车。
于是,决策者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以市场换技术”,放开市场,让国外汽车生产企业的资金和技术进入中国,借此扶植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和自主汽车品牌。
据说,“以市场换技术”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开放国内市场,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引导外资企业的技术转移,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最终形成我国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
这种想法是多么纯洁、多么美好啊!
二、市场
这里的“市场”,是宏观的、抽象的,即国内的经济环境。
让出“市场”,是指允许外资企业来满足部分的国内需求,理想的场景是把“市场”和“技术”作为互换的对价,像以物易物那样,实现各自的不同需求。
三、技术
“技术”必须是高于我国或我国不具备的技术,利用它能生产出我们国内还不能生产或是能生产但质量差、成本高、资源消耗多、缺额大、竞争力弱、需要长期大量进口的先进产品,特别是那些高、精、尖产品。
“以市场换技术”,不是将市场份额直接给予外资企业,而是将市场对外开放,国内企业仍可在该市场开展商业活动、进行竞争,并努力夺回市场。
四、效果
中国对跨国汽车生产企业开放了市场,是否如当初预期的那样换回了技术?
我们国家让渡了市场,但并没有必然地掌握汽车及零部件的关键技术。
一个国家在汽车制造及相关工业支持方面的综合实力,包括车身设计(风阻系数)、发动机设计和制造(材料及加工精度)、发动机与变速箱匹配、车身轻量化及其背后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材料工业,是一个完整体系,其构成成分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绝非“以市场换技术”政策的制定者所想象的那样简单。
合资没有换来技术,却丢失了中国人的话语权,让国内的汽车人(包括汽车生产者和汽车销售者)失去了从业者的尊严。
中国汽车人在与国外汽车生产企业合作过程中尝遍酸甜苦辣,在自己的国家却不能做主、没有话语权,这种无奈和窘迫让汽车人十分愤懑。
法律人都知道,如果要获得人家的技术,应当签订技术转让合同、技术服务合同等,一厢情愿地以法律的形式引进外资、开放市场,如何能换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