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章 大幕开启:从电子化征信到数字信用社会
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7.1 征信大幕开启
2015年1月,央行发布通知,公布了8家做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机构名单,在此之前,国内的征信机构主要为央行及其附属机构。
8家做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企业名单为:芝麻信用、腾讯征信、深圳前海征信中心、鹏元征信、中诚信征信、中智诚征信、拉卡拉信用、北京华道征信,征信大幕即将拉开。
新闻公布至今已多时,牌照还未落地,但各家已纷纷行动起来。
7.2 八张牌照——八仙过海
截至目前,除了芝麻信用已开始提供信用产品外,腾讯征信还处于公测中。与芝麻信用分的分数制不同,腾讯征信为等级制,从1颗星至7颗星不等。等级越高,星数越多。
腾讯征信也从守约、安全、财富、消费、社交5大方面来进行测算。与蚂蚁金服的数据相比,腾讯数据的社交连接更加充分和完整,如今国内不使用微信或QQ的人已寥寥无几。过去,腾讯缺少用户的金融数据,但在推出了微信支付、将财付通业务融合进微信及QQ后,于2014年开始将春节红包与关系金融整合,腾讯完成了金融和支付的逆袭,在金融数据信息收集上收获颇丰。
仍在公测期的腾讯征信,其具体的数据、算法、评级结果等还在调整和优化中。与阿里巴巴拥有大量账单和金融数据不同,社交数据较难提取出与征信相关的信息,但依靠关系的连接是比钱更可靠的连接。对腾讯来说,最大的长处来源于其在社交领域无可撼动的第一,拥有用户群最大,用户规模远高于央行征信记录在案人群的规模,有大量沉淀的数据和信息,很可能实现征信行业的逆袭,后发先至。
拉卡拉的考拉信用也已经上线,分值范围比FICO略低,为300~850分。主要收集5方面的特质信息:履约能力、身份属性、信用记录、社交关系和交易行为,这5方面的信息与芝麻信用基本相同。考拉征信基于拉卡拉的互联网金融数据,并与公安网等公共机构以及合作伙伴建立数据合作,与传统征信数据不同,考拉信用数据涵盖了信用卡还款、网购、转账、理财、水电煤缴费、职业信息、住址搬迁历史、社交关系等。但从支付规模来看,拉卡拉目前远远落后于支付宝与微信财付通,拉卡拉的考拉信息需要更多的数据信息得出客户的信用分。
征信牌照准备厂商分为两类,一类是互联网企业;另一类则是偏传统类的金融企业。前海征信算是传统金融行业的代表,属于平安集团旗下的公司,是传统金融行业里具备互联网特质的企业。2013年1月,国务院发布《征信业管理条例》后仅半年,前海征信即成立。与阿里巴巴的淘宝小商户数据、腾讯的社交数据具备垄断性特质类似,前海征信拥有平安集团在保险等个人金融方面的数据优势。成立前海征信和入围准备名单,都是平安集团在征信上的前瞻之举。
中诚信征信成立于2005年,它是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是1992年8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成立的。2002年成立了个人征信事业部和企业征信事业部,2003年开始全国布局,2005年以中诚信征信子公司开始运营,是不折不扣的国家队。中诚信征信是目前线下营业网点最多、信用产品最全、信用风险管理经验最丰富、数据库最庞大的征信企业。
鹏元征信的前身是央行深圳分行的征信处,与中诚信都是这8家征信企业里的“老资格”。
中智诚征信则是由洪泰基金与华泰保险控制的征信机构,目前产品除了个人征信评分外,多集中在反欺诈、多维黑名单等应用上。
北京华道征信则是上市公司“银之杰”与清控三联等几家公司联合控股的,清控三联为清华控股依托五道口金融学院设立的全资子公司。这些公司除了技术上具有较长时间的积累,与征信的渊源和经验也颇深。
7.3 征信数据共享——合纵连横的“刺猬们”的取暖
牌照是征信行业的入场券,数据及分析处理能力才是行业内的竞争力。
从数据角度来看,大量的数据本身是一堵围墙。每家征信机构都在强调自己的数据源的丰富性。单独查看各家的数据,都是盲人摸象。
数据作为资源,最大的特点是虚拟,而不是实物。只有开放的数据才更有价值。美国的征信市场之所以能够形成目前的规模,核心推动力之一就是数据开放,所有国家机构的数据都是共享的。美国三大征信机构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对于数据的管理、加工、保护、风险判断的竞争,而不是数据栅栏之间的竞争。
独有的数据是竞争力,但数据的透明化、共享化是趋势,共享才能把征信风险降到最低。如果不同体系下的征信结果相悖,对信用市场的影响将是极其可怕的。
对于一个按时还款的人,单一数据体系无法真正识别出此人的财力是绰绰有余,还是捉襟见肘。具备“1+1>2”联合需求的企业,会像冬天的刺猬,在互相保持距离的同时,又不断地尝试合作。
未来各家获取数据的机会基本相同,如何用好自身企业的数据处理分析的独门绝技,提取大量数据中有价值的信息,才是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剔除数据噪声的能力和从数据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数据共享化一定是大趋势,但是谁共享了自己的数据,却未能从他人共享的数据中分析出自己数据缺失的信息,就可能处于被动的地位。
征信企业将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大征信机构即将祭出“法器”,上演一出斗法的好戏。未来几年,征信领域的“合纵”与“连横”的融合将会不断上演。数据的来源、管理、加工、保护、风险判断的能力,将决定最终的“剩者”与“胜者”。
7.4 信用网络建设:慎重的决策
征信实在太热门,如同某些研究报告和媒体分析的那样,此行业有1000亿元以上的市场大容量。只要有一定规模数据的公司或对数据处理方式有独到见解的公司都跃跃欲试。
无论是个人征信还是企业征信,由于征信行业的特殊性,政府依然把持着最高级别的征信管理。个人征信牌照的慎重,说明央行对征信管理态度的谨慎。征信各个环节还需要更全面的考虑,否则一旦打开闸门,市场化的机构发展太快,很可能出现无法弥补的灾难。征信行业内法律保障、意识普及、行业构建等,都需要一步步稳健发展,才能保证良好的运营。
征信行业高层人士认为,要严把征信行业进入门槛,在征信许可备案中把握好市场规划,对征信机构整体数量有计划。征信服务只是为信息使用者管理和决策提供外部信息参考,只在主体决策中起辅助作用。征信市场的容量有限,不容易盈利。发展征信需要资金、技术、人才及主体大量的信用数据信息。征信市场必须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征信市场发展反对重复建设,反对一哄而上。
7.5 数字信用社会降临
人类在几万年的交换活动中,抽象出“货币”的概念;又在几千年的金融活动中,抽象出“信用”的概念。最先领悟到货币理念的人,可以最先灵活地使用“一般等价物”,提升自己的交换效率,获得更多的货币;而最先领悟信用理念的人,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信用,扩展自己的金融能力,帮助自己更好地放贷或借贷。
金融兴起后,信用成为金融领域的专有词。随着互联网与个人生活的密切连接,个人信息及行为被越来越完整地以数据的形式记录在网络上。这些数据经过严谨的计算后,可变为被政府或行业组织认可的个人“信用”。区别于传统金融领域的信用,这种数字化的信用被称作“数字信用”。
“数字信用”具备更加广泛性和个性化的认可机制。其不再只是传统意义征信的结果,而是完整的个人信息体系。未来,了解一个人不再需要面对面交往很久,而是未谋面就有了对方的“数字信用”。知道其是否可靠、创富实力如何、职业影响力多大、社交实力怎样、既往行为隐含何种个性等内容。
虽然“数字信用”已有雏形,但目前在不同领域还是割裂的。比如,你没办法使用在自己圈子中的口碑去申请贷款;也没办法靠著名微博大V名头而提前登机。但在不同领域的数字信用,从分到合的趋势已经开始。
完善的数字信用体系将大大提升社会运行效率。个人数字信用可以无重量地随身携带。比如办理签证,不再需要跑到政府和银行去开证明,然后拿着一大摞文件去办理,仅需要提供个人数据与生物特征证明“此人是我”,就可以办妥一切。
当数据存储的成本不断降低,甚至接近于零的时候,数据自身的价值会极大地凸显,成为财富的新承载形式。与金融时代不断演化的货币等价物类似,有效数据及其蕴含的数字信用,将成为新时代的等价物。
信用的数字化将与货币的数字化、支付的数字化一同推动社会进入全数字化的信用融通时代。相对于信用到货币的融通被称为金融,更想称呼“全数字化”的融通为信融。信融将是更全面、更高效、更便捷的人类新交易活动。这也意味着数据可能成为新型的抵押品、交易品和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