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他者”:齐泽克的意识形态主体性维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研究的思路

对于意识形态理论来说,不论是西方学者,还是国内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但对齐泽克这样思想庞杂的思想家,他的意识形态理论缝合了拉康的精神分析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可以研究的视点很多,国内研究还处于刚起步阶段。大多数学者围绕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展开,而且基本上把他当作拉康精神分析学继承人而展开的,我们只能从中选取其中一个维度展开探究。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从齐泽克的文本中选定合适的主题,作为我们的研究主题。前面,我们在研究综述中归纳了当前几个研究视角,它们都为齐泽克的理论研究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从中也发现,对于齐泽克的主体性的意识形态论证尚有诸多不足。打开齐泽克的思想库,主体性概念随处可见,可见,主体性应是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演绎的重要范畴。

众所周知,齐泽克的理论来源是黑格尔哲学、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学。齐泽克认为,不论是康德的“先验转向”,还是拉康的“实在界”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这里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主体性问题,即笛卡尔以来的主体性,就像幽灵一样,一直萦绕在西方哲学中,但是结构主义却试图解构这个主体,这是非常危险和错误的尝试,齐泽克认为当下就是要重建笛卡尔的主体性。

他本人曾在不同的文本中多次论证过主体问题。如在《齐泽克读本》一书的“序言”中,齐泽克就自己的著述方向作出了回答,他说:“今日理论中最司空见惯的事情之一是先验主体性的过时。因此,如果要重新肯定主体这个概念,就得把他从标准的笛卡尔‘我思’的关系中移开。”Elizabeth Wright and Edmond Wright, The Zizek Reader,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9, p. ⅷ.转引自万书辉《文化文本的互文性书写:齐泽克对拉康理论的解释》,巴蜀书社,2007,第81页。由此推知,齐泽克并不认同现代哲学将一个自主的实体看作主体和主体性,也不苟同主体如同沙滩上画了一个经不起冲刷的人的面庞。因此,他说:“著名的后现代主体‘移置’倒不如说是对忍受现代主体的真正创伤性内核这种不敏感的展示。”转引自万书辉《文化文本的互文性书写:齐泽克对拉康理论的解释》,巴蜀书社,2007,第82页。在《敏感的主体——政治本体论的缺席中心》中,齐泽克也强调主体性的重要性。该书导论的标题就是“一个幽灵在西方学术界游荡”,这个幽灵,齐泽克认为就是“笛卡尔的主体的幽灵”。不论是现代蒙昧主义者,还是后现代的结构主义者,乃至哈贝马斯式的交往理论家以及海德格尔式的存在之思的辩护者等,都在笛卡尔的主体性理论中,由此,齐泽克认为,“笛卡尔的主体性作为一种有力的和仍然活跃的理智传统继续得到所有学术力量的承认。”〔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敏感的主体——政治本体论的缺席中心》,应奇、陈丽微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第2页。他接着又说:“面对整个世界(的反对),笛卡尔的主体性的坚决支持者应当表明他们的观点,他们的目标,他们的倾向,并使笛卡尔的主体性的幽灵这一刚刚出现的传说与笛卡尔的主体性本身的哲学家宣言相遭遇,现在正是这样做的时候。”〔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敏感的主体——政治本体论的缺席中心》,应奇、陈丽微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第2页。所以,齐泽克在《敏感的主体——政治本体论的缺席中心》中力图重新肯定笛卡尔的主体,从德国唯心主义传统、后阿尔都塞的政治哲学、主体向多样的主体立场和主体化的概然性转换的结构主义者三个领域聚焦于主体性问题。除此之外,齐泽克在其他著作中也经常谈到“主体性”问题。在《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所做的——政治因素的享乐》中,就多次出现主体性问题。如第一章的其中几个问题就涉及主体问题:“作为另一能指主体的能指”“被主体化的结构”“主体的隐喻”等。可以说,主体性问题是齐泽克理论探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也是他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

尤其是在《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图绘意识形态》《幻想的瘟疫》等著作中,齐泽克用看似零散的结构,逻辑严整地论述了主体性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中,齐泽克不断地提及黑格尔,通过对黑格尔的辩证法、精神等概念的自我诠释,在书中最后阐释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的理论。实际上,在该书第三部分讲“主体”,齐泽克无非就是想告诉我们要用黑格尔的理论作为拉康主体理论的一个佐证。由此,可以推知,齐泽克在《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中的真正主题是主体理论,他的真实意图就是主体在意识形态之中如何建构和完善。因此,本书试图从这一维度,深入研究齐泽克是如何对主体性的意识形态论证和演绎的,并力图从齐泽克的主体性意识形态理论中找到现实启思。

基于上,本书的研究思路主要围绕齐泽克对意识形态的主体性论证。从齐泽克认为的当代主体理论中两种传统主体观入手,围绕福柯的净个人主体、哈贝马斯的交往主体、阿尔都塞的伪主体以及拉康的幻想主体逐一披露,从而推导出齐泽克坚守的崇高客体的论证模式,接着全面诠释齐泽克的崇高客体,揭露主体是如何逐步陷入崇高客体的支配中,分析主体是如何分裂和阉割的,最后沦落为能指的主体,只有通过崇高客体才能不断填补其空位。于是,在填补空无的同时,只能通过心理的认同和移情的方式转移主体的注意,由此,主体试图重新获得自我,只能通过穿越崇高客体的幻象。然而,主体的分裂和阉割总是有剩余。继续分析主体阉割之后的剩余快感问题,它是如何对主体不可能性的意识形态祛蔽的。这种剩余快感无非是对无主体的迷恋,是不可能祛蔽的。对于这种从主体性论证意识形态,其理论特质是如何呢?同时,我们从主体间性、幽灵化和不可能性分析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的理论特征,从而进一步分析齐泽克的主体意识形态论证的真实欲望。当然,这种意识形态的论证不可能完美无瑕,为此,我们进一步探究齐泽克的意识形态论证的内在困境,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批判性地分析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揭示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论上的失误和实践上的迷失,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