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代发展需要文学有世界眼光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在全球的拓展,使今天的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环视我们的周围,无论物质基础的变化,还是社会核心语汇的运用,“全球化”都在裹挟着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展示出巨大的时代张力。这种变化,无论从直观感受还是思想理论上,都促使我们的文学需要有一种全新的认识,要有一种世界的眼光。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文学创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实,早在19世纪初期,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在对爱克曼的谈话中就曾预见:“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歌德《歌德谈话录》)这正是一种超越了国界、族界、文化渊源的“世界文学”视野。在距歌德发表这种预见大约20年之后,世界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更是从物质基础与社会根源等层面,对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及“世界文学”的出现作了极为精辟的阐述:“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这是历史性的思想洞见,是极有眼光的论断。近代世界的发展,以及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无不证明这种预见与论断的科学和伟大。
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也证明,每一次文学创新时代的到来,每一次文学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无不与那个时代文学开放的态度和眼光紧密相关。回溯千年前,唐代诗歌的繁盛,自然有前代诗歌艺术经验积淀的因素;但唐王朝开放的社会氛围,吸纳外来民族文化的时代气息,诗人们豪迈进取的心胸和气度,共同促成了诗国高潮的出现。回想百年前,以科学和民主为时代新声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轰轰烈烈开展起来的。那些学贯中西的前辈作家、学人们,无不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和冲击,无不具有一种开放的视野和胸怀,无不抱定一种洗心革面、敢为风气之先的精神状态。在他们的不懈追求和努力下,中国几千年的文言写作转变为白话写作,古老的传统文学转变为现代的新文学,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光辉的新篇章。再看当下,我国历史上有哪个时代能像今天这样开放,能像今天这样有条件去接触世界、融入世界?30年持续地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大,世界越来越多的目光关注着中国的发展,世界渴望了解中国,中国文学也必然要向世界敞开胸怀,中国的作家有责任以世界的眼光去创出新绩,以更多更好的文学读本形式,让现代化的中国形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界各地的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