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你赢面试系列丛书:结构化面试(2016最新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反模式化答题形势分析

很多考生上课时喜欢学习组织管理类以及沟通协调类的题目,认为针对这两类题目老师讲课思路清晰,很容易开口答题,他们认为综合分析和事务管理类题目的进步比较慢,因为即使知道答题思路仍然觉得无话可讲。其实,对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考生来讲,综合分析和事务管理类反而比较能够找到足够的材料来复习,也可以通过背景知识的补充而得到全面的提高。反而是组织计划类和沟通协调类的题目,虽然老师在讲解的时候思路清晰明了,并且可以提供一些常用的表达方式、常见的答题要素供考生参考使用,但假使考生认为只要掌握了这些就能够顺畅地答题,那么就大错特错了。这两类题目只是起步比较容易,考生感觉“好答”只是因为有话可说,至于话是不是说到了点上,是否切中题目要害就不得而知了。组织计划类和沟通协调类题目的提高还是要靠工作的积淀,至少要通过学习前人的工作经验间接获得实际工作的经验教训。

在我们组织的面试模拟考试中,回答组织管理类和沟通协调类题目是最容易落入模板化的套路中的。那么“套路”是怎么来的呢?应该说面试老师可以从答题要点当中逐渐地提炼出一些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这原本应当称之为“思路”。但一些考生机械僵化地背诵思路,甚至要求辅导老师或者有面试经验的考生写一些参考答案出来朗读背诵,以为这样保障自己在考场上有话可说就行了,殊不知这些“有话可说”真正坑害了考生。下面我们来看一位考生在论坛上发帖谈到“套路”时的说法。

“有考友说,不要背套路。窃以为不可。尤其在复习的初期,多掌握各类题目的套路很有必要。关键在于,你怎么运用套路。简单地说,将套路加以改版、完善,把套路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这位考生说的“套路”其实就是上文中讲到的总结性的“思路”,套路是死的,思路却是可以灵活变化的,如果死记套路,无论遇上什么样的题目都以套路来应对,考生的确是有话可说了,说得顺畅了,但是这样的答案考官肯定是不买账的。这样的答案随处可见,在下文中我们会谈到一些具体的例子。

第一节 考官眼中的模式化答题

对于面试中考生是否犯了模式化答题的毛病,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面试考官了。究竟什么样的表现可能被考官判为模式化答题?为让考生们换位思考了解考官的想法,我们搜集了一些考官的经验之谈,供考生参考。考生也可以自我审视对照,看看自己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错误做法。

说说当公务员面试考官遇到的事本文有部分删节,文章来源于网络,无法联系原作者,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以便奉上稿酬。

作者:西点军校7930

上周,我当了3天我们这个市的公务员考试面试考官,平均每天要面试30个考生,3天下来就接近100个。很累,但很有成就感,看到考生表现得优秀,我为他(她)高兴;看到临场紧张、发挥不好的考生,我也跟着心里着急。

一想到我的打分可能影响别人的命运,我生怕有一点点不慎,竖着耳朵听准考生的每一句话,认真地打好每一项分数,认真地比较,特别是第一天,天阴得厉害,在北房间里坐了一天,回家时感觉腿都不像是自己的了!

三天下来,遇到一些有趣的事,想在这里开帖说出来,如果您要是打算考公务员,不妨进来看看,也许我的经验对大家有点启发呢。

一、考生表现模式化

我是第一次当考官,不知道往年面试情况如何,但在今年面试中,以我所在的考场为例,发现很多考生,不知道是受网络上的面试技巧影响,还是上了同一个培训班,表现得极为相似!举几个例子:

1.在考场礼仪方面,有的考生简直像个机器人

一进门,带着职业微笑,双手叠放在腹部,双肘分开,深深地一鞠躬,深情地说:“各位考官,各位工作人员,上午好,你们辛苦了!”

考官每说一句话,都眨着眼睛,含笑着点头:“恩,谢谢!”

临走时,再深深地一鞠躬:“再次感谢各位考官,祝你们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工作顺利、全家幸福!”

这样写出来好像挺不错的表现,但放在实际场景中,就显得有点虚了啊,毕竟我们不是考空姐!大方、自然一点就好!

更惊人的是,考官念完一道,示意考生可以回答,考生面带微笑说:

——“考生现在开始思考!”

——“考生思考完毕,考生开始答题!”

第一次听见有人这么说,我用余光看到,我们组的考官明显都吃了一惊!

关键是每题之前都来上这么一句!不过很快大家都适应了,因为下一个进来的考生也这样子!还有:

——“请允许考生思考片刻!”

一个姑娘,答得倒很不错,就是回答每题前都不忘来上一句:

“考生思考完毕,请求答题!”(让我想起了卫星发射现场!)还很诚恳地笑着看主考官,等着主考官表态!

结果我们组的主考官害怕她这样会耽误答题时间,每次不等她说完,就赶快点头表示同意!

当我们适应了这种方式,一个更有意思的考生出现了:

——“考官开始答题。”(谁是考官啊!)

——“考官答题完毕。”(语气硬是不加个逗号,非得连着说?)

主考官问,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答:——“主考官没了!”(什么叫主考官没了?)

一点通

这位面试考官说到考生面试礼仪的时候其实只强调了一点——自然、得体、大方,很多考生经过一些面试书或者部分不负责任的培训班的指点,被训练成了千篇一律的僵化模式,该说的不该说的,该做的不该做的,都在考场上一字不漏地全盘照搬。虽说俗语说“礼多人不怪”,但是每一位考生进来都是一成不变的僵化表现,难免让人觉得有些失真,也让礼仪脱离了它原本的意义。关于面试礼仪还会在后面的专门章节里讲到,这里就不多讲了。

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结构化面试中有一道组织协调题,给你一个主题,让你说说如何组织一次培训,或者是宣传、会议、参观、检查等。一般来说,考生都说要先做一个工作计划或方案,这倒没错,可一上午15个考生,7个全用同一句话来开场:“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以至于我一听到“俗话说……”,心里就暗暗叹气:又来了!怎么就不能换句话呢?看来网上这篇面试技巧除了我以外,很多人也都看到了啊!

第二天午休时,大家说起考场里阴冷,一位考官说:“昨天天阴,今天我特意多穿了衣服!好受多了!”

结果有三个人异口同声地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有一位老兄,刚说到“凡事预……”忘词了!不过还算是应变能力强,愣了一下说:“凡事预先都要有个计划!”

不过说实话,我们没有因为说了这句话就给考生扣分,主要还是看具体答题的情况,如果你完全按网上的套路一字不差地答,没有结合题目里的内容的话,就只能得到基本分数了。

谈到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时,这一句又来了:

“海明威说,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所以人和人产生碰撞是难免的)……”,说实话,先不管海明威是不是说过这句话,当初我在网上看到某个人写的面试技巧时,也觉得这句话引用得不错,不过大家也得想想啊,既然你能在网上看到,别人也能啊,这样一来你再用这句话,不是笨了点吗?

一上午说这句话的考生大约有3个!

谈到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第一次听感觉这考生还不错,结果一上午来一个这样说,再来一个还这么说,又晕了!

休息时,我身边的一个大学教授说:“这是哪个培训班教的,真想把他们老师拉出来揍一顿!”

一点通

在面试考场上引经据典固然可以向考官展示你的知识底蕴,增加获胜的竞争力。但是正如这位考官所讲,考生们仅仅靠死记硬背几条名言警句,想就此蒙混过关,以不变的警句应万变的题目,这显然是不合适的。从书上、网上见过的背诵下来的名言警句,很多考生都看过,如果大家都只想蒙混过关,最终就会出现上文中考官见到的情况,所有考生都不会给考官留下良好的印象。其实这并不是哪个培训班老师教考生这样回答的,而是考生们只记住了好记的几个名言警句,没有在平时注重积累,说到底还是急功近利的心态在作怪。

3.如何做好领导交给你的一项工作

答:这是领导(或组织)对我的信任,我一定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次锻炼和提升的机会……

——这是你的正常工作!这样说高度太高点了吧?

4.如何组织一次活动

考生千篇一律地回答:做好事前、事中、事后三段。

事前做好计划(那句著名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放在这儿说的),事中选择好时间、地点、人物,做好经费预算(也不管这是一项什么工作,需不需要经费),安全保卫(一次单位内部的会议也需要安全保卫吗),注意协调各方面关系,事后写好总结报领导审阅,做好经验总结。

说得很流利,但你倒是说一点具体的内容啊!

一点通

这类组织计划题目确实容易落入一些模板化的表达中去,考官也很明确地指出了,并非答得不流利,问题在于不是答题的关键。并非每一个领导交办的工作都意义重大,并且是出于对你的无限信任才交由你来组织,也并非任何组织计划题都要面面俱到地讲到事前、事中、事后三段,更可怕的是,没有具体的内容,也就是说,答案并非针对这一个题目的个性化答案,而是所有组织计划类的题目都是来来回回那几句空洞的话,这样的答案怎么能让考官满意呢?这样回答问题的考生只能说缺乏动脑思考的主动性,只会依样画葫芦,这样做事是很难让领导放心地将事情交给你的。

二、答非所问型

问:你怎么看待社会上某一现象?如何解决?

此题要分析此现象的成因,包括人的心态、社会环境、制度问题等,然后提出解决办法。有一些看来是学生会干部的人这样回答:

——“我是公务员,如果是我,绝对不会出现这个情况,我绝对能做到……”

还有,如果你的同事老是失信,你该如何是好?

正确的回答应该是分析失信的原因,然后大度地对待,帮助他建立诚信。

有些实在的同学回答:“离他远一点,不和他玩了!”

还有人回答:“一定要让此人认识到失信是一种严重的危害党、危害国家、危害祖国和人民的违法犯罪行为。”

——太吓人了吧!

这些毕竟是少数情况,被我集中起来说了,出现上述的情况,我分析有几种原因:

一是刚毕业不熟悉社会实际,不了解时事;

二是太紧张,不知道说什么好;

三是受到网上面试技巧和社会上培训班的影响太深!

其实面试要参考技巧,又不能完全照搬,关键要放松地答出水平和高度来!

每位考官的手里都有一个题本,除了有题之外,还有很简单的答题要点,可以参照打分。但实际上,考官是不完全依照这个答案的。只要考生答得符合实际,有可行性,再有点新意和深度就可以得到高分。

但是,面试中是有一定运气因素的。毕竟是人在打分,每一场的题不一样,考官也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回答,不同的考官的感觉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所以,我的体会是,优秀的考生在哪一场、面对什么考官都没问题,而那些不太行的考生也一样,不行就是不行。运气因素就存在于中间地带的考生中。我想这大家都能理解。

一点通

答非所问的考生可能是因为真的无话可说了,只好把自己背诵得滚瓜烂熟的话搬出来凑凑数,这没什么害处,可是也无法得到高分。面试复习要掌握技巧和方法,同时也绝不能照搬,一定要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面试确实是全面考查一个考生思维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抗压能力等各种要素的综合性考试。我不是反对死记硬背,相反,对于一些古典诗词、名言警句,考生们在平时背得越多越好,但是想轻松地背诵几条“万能金句”就赢取面试,这只能是一厢情愿。

第二节 从自发性答题到模式化再到个性化答题

初次接触公务员结构化面试的考生往往会感到迷茫,面对题目不知道如何下手。这个阶段可以称之为自发性答题的阶段。这个阶段的考生往往有如下感受。

一、感觉无话可说,找不到着眼点和立足点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由于很多结构化面试是没有题本可看的,考生得到考试题目信息全靠主考官朗读题目,可能一时紧张没听清,或者主考官某些字发音不是很标准,很多考生听到这道题目可能不能准确地理解、翻译这句话的涵义,于是刚开始就已经自乱阵脚,接下来就很难正常发挥。本来能够想到的答题思路都因为对一字两字的解释拿捏不准,就自己先放弃了。

这是最糟糕的一种状态,但是在面试考场上什么样的题目都可能出现,遇到自己不熟悉的名言俗语也非常正常,我们应该直面这样的困难,迎难而上。其实这句话并不是多么艰涩难懂,其中一句话的含义也许能隐约地理解为:树木过分高于树林,风必然摧残它。有的考生觉得很难直译,不妨换一种方式,采用意译,比如可以说:“我认为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道理……”“这句话给我这样的一种感悟(启迪)……”这样就可以巧妙地避免难以翻译的尴尬,用平白的语言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更能够让自己心态放松,正常发挥。

二、感觉能理解题目的涵义,但很难随心顺畅地表达

初次尝试结构化面试的考生往往陷入这样的复习误区,买了很多参考书来看,看了很多的网络视频课程,自己感觉胸有成竹了,甚至觉得老师给的面试参考答案水平也不怎么样。结果,一到自己模拟答题就慌了神,这才知道原来默读答案易,开口答题难。即使背了上千道面试题目的参考答案,一到实际运用的时候又会觉得是茶壶里煮汤圆——肚里有货却倒不出来。

其实这样的状态很容易理解,考生们也不要因此丧失信心。考试时觉得很难随心表达几乎是每个考生都或多或少可能遇到的问题,原因不难分析:第一,平时我们的日常用语和面试用的比较书面化的语言是有一定差别的;第二,一些考生平时关注时事比较少,更少跟人谈论起时事,更多的是聊家长里短,一到面试这样的正式场合,讲起话来总是觉得别扭,甚至严重的还会有短暂性的“失语”现象;再加上,平时我们谈话面对的对象可能是亲朋好友,熟悉的同学和老师,来自外界的压力不会很大,而在面对陌生的、且是决定自己命运前途的考官时,因为紧张而导致说话不利索也很正常。

为了能最大限度地减轻这种症状,考生应当平时多练习当众表达自己的观点,多看多听多学,积累口头表达素材,才能早日脱离这个初级的自发性答题的阶段。

三、感觉思路打不开,几句话之后就无话可说

思路打不开可能是受过去知识背景、思维方式的影响,每提到相关的话题,就只能想到平时自己比较关注的那几点。还是以上述题目为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这道题目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回答。

最容易想到的是“枪打出头鸟”这个意思,这句话告诫我们做人不能过分张扬,否则可能招来人们的嫉妒甚至是排挤等。因此得出结论,我如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千万不可居功自傲,一定要想到我的成功归功于集体,归功于帮助过我的所有人,否则就可能因为自己的不当言行在集体中处于孤立的境地。

再仔细想想,其实还可以发散出多种思路,比如可以说,“木秀于林”要看是哪方面“秀于林”,如果是不遵守规章制度,公然地挑衅党纪国法,这必然是会受到制度的严惩的。如果是在某些方面不拘泥于过去,有创新的勇气,勇于突破,敢为人先,这样的勇气是值得我们学习和赞扬的,对于这样的“秀木”和“高堆”,我们要用包容、宽大的心态来对待他们,并且暗暗努力,向这样的“秀木”和“高堆”看齐,使我们整个集体都受到激励而取得更大的成绩。

还可以说,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的弄潮儿们,比起墨守成规的大多数,的确容易受到挫折和打击,比如说在几年前的金融海啸中受到创伤的东莞、昆山等地,但不能因为容易遭受挫折就怯于尝试,改革开放没有现成的路可走,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在学习摸索中前进的,只要是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论证,就要勇于尝试,这样才能不断地进步。

最后,还可以谈一谈自身对于“秀木”和“高堆”的态度,是否敢为人先,是否会排挤“秀木”和“高堆”,这又是一种新的思路。

讲到这里,考生们可能觉得豁然开朗,觉得这几点自己应该也能想到,怎么在面试答题时就是想不到呢?经常也会有考生在考场糊涂,一出考场就清醒的状况,其实说到底,还是平时思考问题不够深入,没有有意识地多角度、全方位地训练自己的思维。在我的课堂学习和练习的学员,一开始觉得无话可说,到后来往往会觉得想到的东西太多,时间不够用,这就是多思考多训练的效果。

当然,要达到这样的答题效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从自发性答题,到模仿他人的答题思路,再到个性化答题的一个过程。我一直坚持在课堂中老师提供的参考答案一定要是语言规范、思路全面开放的,因为学员们需要有一个模仿的阶段,假若这个模仿的对象差强人意,模仿出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更无从谈及个性化提升了。这也是本书写作的目的所在,希望能在有限的篇幅中,提供给考生尽可能全面周详的解题思路及参考答案,并能在此基础之上,给考生们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位考生都能有自己的答题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