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章 布鞋里的经济公式
夜市的灯火渐渐熄灭,周穗禾的脚步声消失在街角。江野站在茶馆门口,看着她的背影远去,手里还拎着那个旧皮箱。他没急着离开,而是转身回到屋里,把箱子放在桌上,轻轻打开,从最底层抽出一张泛黄的纸。
那是张旧布鞋底的照片,边角已经磨破,但上面用钢笔写的几个数字依旧清晰可辨:“1.38、2.56、4.72”。
这是他和周穗禾第一次合作时留下的珍贵纪念。泛黄照片上的数字,见证了他们最初的创业探索。
他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最后合上账本,叹了口气。
火车上的陆星河正靠在硬座上打盹,怀里抱着一件裹得严严实实的包袱,里面是几卷布料样品和一本翻烂了的《资本论》批注本。火车穿过山洞时,车厢里一片漆黑,等光亮重新洒进来时,他已经醒了。
他低头看了看怀里的包袱,确认布料还在,才松了口气。
列车即将抵达省城站,广播开始播报到站信息。他起身整理了一下衣领,从口袋里摸出一支钢笔,在鞋底照片背面写下一行小字:“以合理成本创造价值,市场大有可为。”
他不知道这张纸将来会不会落到周穗禾手里,但他知道,有些话,只能写给她看。
大学宿舍的灯光还亮着。陆星河推开门,室友们已经躺下,有人嘟囔了一句“又去哪儿疯了”,没人真等回答。
他轻手轻脚地爬上床,把鞋脱下来一扔,整个人往床上一扑,头刚好枕在一只布鞋上。
隔壁床的老王突然探过头来,“怎么像数学题?”
“是做喇叭裤算布料利用率时记的数字。”陆星河拿起那只鞋,“1.38是边际成本系数,4.72是预期利润率。”
老王听得一头雾水,但也来了兴趣:“你是说……买裤子的人多,价格就能涨?”
“不是这么简单。”陆星河耐心解释,“比如周穗禾的喇叭裤,如果只在清平镇卖,定价太高没人买;但如果铺到省城,需求增加,价格反而可以提升,利润空间更大。”
室友们听了都来了精神,纷纷围过来瞧那双鞋底上的公式。
宿舍里一时安静下来,大家都盯着那行数字看,仿佛它真能预示未来。
“你说这女同志也太牛了吧。”老王感叹,“不光会做衣服,还会算经济账。”
陆星河笑了笑,没说话。他知道,周穗禾不只是会算账,她是真正懂市场的。而这份理解,正是他一直想找的。
深夜,宿舍熄灯后,陆星河悄悄从枕头底下摸出一张信纸,借着窗外月光,开始写第108封情书。
他写了好久,先是一段日常问候,再慢慢说起最近的研究进展,最后在信封夹层塞进了一份论文草稿,标题是《价格闯关:从个体户到市场化定价机制的过渡路径分析》。
写完最后一个字,他停顿了一下,忽然想起那天在供销社仓库外,自己躲在黑暗中看她赶工的样子。那时她坐在缝纫机前,银顶针在灯光下闪着微光,嘴里一边拨着算盘,一边低声哼着歌。
他记得自己当时想,这个人,一定能在时代浪潮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他将信折好,放进抽屉最深处,准备明天托人带到邮局寄出。
第二天清晨,陆星河刚走出宿舍楼,就被导师程启铭叫住。
“昨晚我听说你在宿舍讲什么‘价格弹性’,是不是又在搞那些敏感的东西?”老师皱眉,“现在风向不对,你要小心点。”
陆星河点点头:“我只是想验证一下理论模型是否适用于当前市场环境。”
“理论没问题,问题是现在的政策不允许。”程启铭压低声音,“你要是真感兴趣,不如换个方式表达,别那么直白。”
陆星河沉默片刻,点头答应。
回到教室坐下后,他翻开笔记本,写下一句话:“真正的经济学,不在课堂,而在现实的褶皱里。”
几天后,陆星河收到了一封来自清平镇的信。拆开一看,果然是周穗禾的字迹。
她在信里提到夜市突击检查的事,也提到了吴玉娥愿意帮忙的消息。她说:“我们都在摸索,但至少现在有人愿意一起走这条路。”
他读完信,抬头看向窗外,阳光正好。
晚饭时间,陆星河照例去食堂排队。队伍里有人议论最近省里要召开经济研讨会的消息,说可能会讨论放开部分商品价格管制的问题。
他听后心中一动,脑海中浮现出周穗禾在清平镇经营喇叭裤的经历,意识到这些实践或许正是改革初期最真实的数据来源。他开始思考,个体户如何在有限条件下影响市场价格波动,并逐渐形成一套可行的市场化逻辑。
回到宿舍后,他取出那份论文草稿,开始修改,围绕周穗禾的喇叭裤案例展开详细分析,阐述个体户如何通过灵活定价影响区域市场价格波动。
写到一半,他停下笔,忽然想起那双布鞋。他起身从床底翻出鞋子,仔细看了看鞋底上的数字,然后在论文末尾添上一句:
“改革不是空谈,它藏在每一寸布料里,每一个价格变动中。”
他把论文誊抄一遍,装进信封,附上一封信,写道:
“穗禾,你的鞋底给了我灵感。我想,也许我们可以一起证明一件事——市场不是洪水猛兽,它是活生生的人的选择。”
他将信封好,走到窗边,看着远处渐暗的天空,心里想着,或许不久之后,他们又能见面了。
可就在这时,他听见走廊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接着,门被猛地推开,苏晴气喘吁吁地冲进来,脸色发白:“陆星河,你摊上大事了!”
他愣住:“什么?”
苏晴喘着气,递给他一份报纸:“你那篇论文……被人举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