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英美文学大花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英国苑》:走进托马斯·哈代的世界

困扰于旧的传统势力中发出的痛苦呐喊:哈代著《无名的裘德》[1]

在世界文学的大殿堂中,有许多犹如璀灿的明珠一般的名篇佳作,她们长久地屹立在历史的长河里,为一代代人阅读欣赏,从中吸取知识的丰富营养。这样的作品,是不会有“过时”之说的,无论同代人还是后代人,都可以从中读出深刻的内涵——这就是经典名著与一般流行作品的不同之处。所以多读点举世公认的名著,这对于我们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朋友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大有好处。人要想有气质而不肤浅,就应该多读点优秀的作品。

《无名的裘德》就是这样一部经受住了时间长期考验的世界名著。她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继《德伯家的苔丝》之后的另一部代表作,也是作者小说创作的“封笔”之作,自1895年出版以来,影响巨大,在世界各国已拥有大量读者。即便是在我国,目前也有了好些译本,这说明一部真正有价值的好书是会受到读者欢迎的。我为自己的译本能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再版感到十分高兴。我是1990年第一次读到本书原著的,当时就被作品深深吸引住了,后来经过努力用数月时间于1995年翻译完,从1996年开始分别在数家出版社出版、再版。不过只有这次才经过了全面的修订。

我们的生活中既有喜剧又有悲剧。谁都希望生活里充满喜剧,但现实中悲剧总是同时存在的,不管你喜不喜欢它。皆大欢喜,一帆风顺,只是人们美好的愿望。悲剧的存在说明了社会生活中存在问题,人们认识到这些问题后才有可能予以解决,从而使社会向前发展。所以悲剧的存在不是没有意义的,这是一个辩证法。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说,悲剧更能反映出社会以及人性的本质,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人在逆境比在顺境更能表现出其个性,就是这个道理。既然悲剧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我们就应该勇敢地面对它,采取积极的态度去改变它,从而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本书便是一部充满悲剧的故事。我三十多年前读完原著后,曾情不自禁在书上写下“失败者之歌”几个字——这歌是痛苦的,这歌是辛酸的。主人公裘德从小到大,多么勤奋好学,多么有理想和抱负。他一心想上大学,以便今后被授予圣职当牧师。可是他出身于贫困的家庭,没有金钱没有地位;尽管他刻苦自学各种知识,不断努力——在马车上的那种自学精神令人感动不已——但大学的门始终不为他打开,道道高墙永远把他挡在外面。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大学的门是为有钱有势的人开的,尽管他们不一定十分珍惜;贫民百姓难以进去,不管你多么勤奋刻苦。书中那些学校的围墙很有象征意义,围墙两边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而仅仅是一墙之隔啊!求学无门,缺少必要的大学招牌,裘德的理想难以实现,精神受到极大打击。面对强大的旧的传统习俗势力,势单力薄的裘德怎么也无法抗争。他向那些学院长写信希望得到帮助,但不是杳无音信就是被劝告不要走这一条路。他读了那么多书,还自学了拉丁文,但又有什么用呢!不乏偏见的社会是不需要他这种人的。

裘德不仅在事业上失败,在婚姻上也不成功,所以他遭受了双重的打击。小说用了较多的篇幅探讨爱情和婚姻的关系。照理说,有了深厚的爱情,便会有一个完美的婚姻,但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如此。这里也同样涉及到受社会习俗、观念影响制约的问题。裘德先后与两个女人生活在一起,即阿拉贝娜和淑,而她们两个的性格截然不同。阿拉贝娜是个十分粗俗、讲求实际、工于心计的女人,以裘德的个性而论,他并不应该与她结婚。但是正值青春年少的他缺乏自制力,一时冲动之下偷吃禁果;而狡诈的阿拉贝娜则以此欺骗他,在社会观念的影响下老实的裘德只好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于是一个没有爱情的婚姻悲剧便产生了。阿拉贝娜才不管什么爱情不爱情,她注重的是实际,一旦对方不会给自己带来好处了她可以随时撒手而去。所以她后来便去了国外与另一个男人结婚(而她并没与裘德离婚!)。到最后,为了满足世人的思想观念,她又玩弄手段趁裘德酒醉之机千方百计与他复婚,但使她意想不到的是裘德后来的身体竟然每况愈下,她觉得他倒捡了个便宜——找到一个廉价的护士——于是置病危的裘德于不顾,自己出去寻欢作乐,还与那个江湖医生维尔贝特关系暧昧。这就是阿拉贝娜。

淑却完全是另一类型的女人。不过她的个性由于受社会习俗的制约和影响,前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判若两人,不像世俗的阿拉贝娜始终是一个模样。淑最初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是一个热情真诚、性格乐观、思想开放的女子,她对旧的传统习俗曾具有勇敢的反叛精神。比如她把那些为社会所不容的小塑像带回屋里即为一例。她不顾学校反对,大胆地与裘德来往,成为一名与众不同的女子。连裘德都说她“太具有伏尔泰精神了!”这对她是一个很好的概括。伏尔泰(1694—1778)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作家,哲学家,他主张由开明的君主执政,并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但她也正如裘德一样,是无法与强大的社会势力抗争的,因此她也受到一个又一个打击。她处处遭人唾弃,被学校关起来,最后逃跑。但是她仍无法与裘德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却嫁给了并不喜欢的、比自己大许多的菲洛特桑——裘德的小学教师。这时淑已完全变成另一个人,非常拘泥于传统守旧的东西了,她以前热情、乐观、开放的精神荡然无存!所以淑同裘德一样也是旧的传统习俗的一个牺牲者。

满怀理想和纯真爱情的裘德却被世人认为异想天开,道德不良——他是个有妻室的人却去爱淑,尽管他与阿拉贝娜毫无感情基础——因而不断遭到排斥。在基督寺他处处碰壁,没人愿意接受他。他在教堂涂描《十诫》本来干得好好的,可后来却被赶走,原因是人们认为他的品行有与《十诫》相违背的地方,没有资格干这种工作。这从另一方面又严重影响到了他的生存。连他去参加“艺人共同促进会”,在人们知道他的身世冷眼看他后,他也不得不自动退出……由于精神忧郁,经济困难,最后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真是贫病交加。在万分绝望的情况下,他发出了震撼人心的痛苦呐喊:

“愿我生的那日和说怀了男胎的那夜都灭没。”

“愿那日变为黑暗,愿上帝不从上面寻找它,愿亮光不照于其上。愿那夜被幽暗夺取,不在年中的日子同乐。”

“我为何不出母胎而死,为何不出母腹就绝气……不然我早已安静躺卧。我早已安睡,早已安息!”

“那儿被囚的人同得安逸,不听见督工的声音……大小都在那里,奴仆脱离主人的辖制。受患难的人,为何有光赐给他呢?心中愁苦的人,为何有生命赐给他呢?”[2]

再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物就是裘德的小学教师菲洛特桑,他的命运也很不幸。早年他同样富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希望在教会或文学上有所建树。可是若干年后裘德发现他仍然像过去一样在小学教书,并且以前那种崇高的追求根本没有了。他甚至把时间用来研究起古迹来!——这不是说研究古迹不可以,而是表明迫于旧的传统势力,他是多么无奈。他与淑的结合后又离婚,使他的社会地位、工作条件受到严重影响,因为离婚被人们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不管还有没有感情基础。后来淑离开裘德,他迫于社会的压力只好与淑复婚,结果他便受到了人们的尊重,一切条件便开始好转。真是具有极大的讽刺意义!裘德比他年轻,裘德的悲剧实际上是在步老师的后尘——在那样的社会环境条件的束缚和压制下,可想而知不幸者有多少,而裘德他们这样的人不过是一些典型的代表罢了。作家通过这些故事,是在强烈地抨击控诉腐朽落后的社会,呼唤着社会的进步。

这篇小说以大量篇幅谈到爱情与婚姻问题。什么是爱情与婚姻?两者的关系如何?世上有没有真爱?等等这些问题,从古到今人们探讨了不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答案。裘德和淑追求真爱,但在他们所处的那个社会却爱得相当困难和痛苦。他们认为有了真爱法律上的婚姻并不重要,但这为社会所不允许。阿拉贝娜是绝不相信也从不去追求真爱的,她是一个注重实际的人,结婚只是为了对自己有利而已,毫无感情可言。而她这种讲求实际、缺乏感情的人即便在今天的社会里也有很多,所以说她很有代表性。我是相信世上有真爱的——这是人类生活中一个多么美好多么可贵的东西!我认为婚姻总应该以爱情为基础。的确,当每个人面对爱情与婚姻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现实的问题,而处理它们的方式正是取决于我们各自对待二者的态度。

小说虽然大量描写了爱情和婚姻,但其真正的主题意义和思想要广泛得多。它深刻反映了以裘德为典型代表的劳动人民在当时那种道德和宗教偏见以及法律和教育体制下的社会悲剧。在哈代看来,这似乎是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但实际上是受压迫的劳动者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只有解决了这个矛盾社会才能更好地向前发展。

本书之所以成为不朽的世界名著,除了它内涵丰富,思想深厚,主题重大外,深刻细腻的描写刻画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这大概也是名著的一个共同特点吧。名著不是完全靠故事情节取胜的,尽管它也反映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它靠的是深刻的内涵,而这内涵就需要经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所以名著是需要慢慢“品味”咀嚼的,不能像读流行小说那样可以囫囵吞枣,只要抓住情节即可。唯有细细品味那些语言,你才会品尝出其中不同寻常的地方。本书就是这样,开头也许一时读不出它的可贵之处,但只要耐心一点,越往下读就越有味道,到最后简直让你回味无穷。我从三十多年前第一次读它,到后来翻译它,再到现在修订它,从来没有感到枯燥乏味的时候,而是每读一次都仍然还能体会到其中的新意。象征手法的运用也是本书的一个特点。前面说到的道道围墙即如此,它们既是具体的实物,把裘德挡在外面,又是抽象的概念,象征裘德无法跨越的障碍。裘德在贫病交加之中,“几乎近三十年的心跳已经停止了”,作者写出他快到三十岁时死去,也很有象征意义。常言道“三十而立”——这个年龄段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应该是具有共同特征的——可是裘德却没能立起来,令人惋惜之余会感慨良多。裘德一生无法实现理想和抱负,曾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可是他们竟出乎意料地死得如此悲惨——那一幕情景令我震惊不已——他们的死不也象征着裘德希望的破灭?所以一部名著所蕴藏的思想的确相当丰富深刻。裘德所向往的基督寺,他小时候常常遥望的基督寺的光辉,都能让我们体会到其中包含的象征意义。此外哈代塑造人物性格鲜明,写景具体生动,且景物有其独特个性,情景交融,对情节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哈代的两部代表作——即本书和《德伯家的苔丝》——既有共同又有不同之处。它们都是悲剧,反映穷苦的劳动人民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不幸遭遇。主人公都是青年,希望在世上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道路。两个故事都较多地涉及到爱情与婚姻问题。所不同的是一个女主人公另一个是男主人公。苔丝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地位,被动地受欺侮和压迫,而裘德则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他积极主动地去为生存和理想拼搏,只是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哈代生前人们对他毁誉都有,死后一度遭到冷遇。但近些年他再度引起重视,其作品大量再版,拍成影片和电视剧,研究者、关心者越来越多。就目前从网上查到的情况看,人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对它的讨论也是很热烈的,可见它受人喜爱的程度,因为它反映的问题非常真切而深刻。

读一部影响深远的世界名著,不能不使我们联系到自己所处的现实社会。一本好书总是具有其现实意义的。在《无名的裘德》这本写于一百多年前的书中,读者不难找到自己所熟悉的影子,不难体会到自己所熟悉的感情——这就是名著的伟大与可贵之处。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所处的社会比裘德所处的社会先进多了,优越多了。尤其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我们的教育体制也越来越进步,使广大青少年都有了良好的学习机会。中国在不断走向世界,在世界上的威望和地位也越来越高。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中国加入WTO,2008年中国将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中国人,的确是感到非常自豪的!可以说我们当代人正逢盛世,我们施展才华的机会很多很多,不像裘德的命运那么悲惨。但机会还要靠我们去把握,去努力才行。裘德很努力,可在那样的社会他是报国无门的;我们所处的社会不同。所以读此书我们更应该珍惜自己的生活条件,切不可辜负了自己幸运地所处在的这个美好时代!

令人震撼的经典之作:《德伯家的苔丝》[3]

苔丝的一生是非常不幸的,这种不幸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程度!她是那么天真善良,那么诚实勤劳,她的确有着许多优秀的品质。然而她的一生又是多么坎坷曲折,她所受到的一个个的打击又是多么沉重啊!我们不能不深深地同情她,同情这样一个纯洁善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青年女子。与此同时,我们自然会对于她的悲剧加以思考,不禁要问:苔丝的一生为什么会如此可悲呢?

苔丝的悲剧,主要是从爱情婚姻的遭遇上体现出来的。在人生之初,年幼无知的她偶然遇到了品行不正、虚伪狡诈的德伯维尔,并在毫无意识中被他占有了,失去了宝贵的贞节。仿佛这是命运安排似的,苔丝的不幸即从此开始。还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的她,竟然怀上了德伯维尔的孩子,这可怎么得了。父母会怎么说?外人会怎么看?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女人是会要求嫁给对方的,不管两人是否相爱。苔丝的母亲就是这种态度,希望女儿能与德伯维尔结婚,这样一方面可以挽回已经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也可使他们贫困的家庭生活得好一些。然而苔丝是个与众不同、很有个性的女子,她怎么能同意嫁给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呢?于是小小年纪的她,便甘愿吃下因自己年幼无知而结下的苦果。她还是个孩子,却怀孕并生下了一个可怜的婴孩,而这个婴孩出世不久便夭折了。

后来苔丝遇上为人真诚、品行端正的克莱尔,两人坠入爱河。他们的爱是纯洁而美好的,照理说两人从此应该过上幸福的生活。但苔丝失身一事,却成为克莱尔久久无法逾越的鸿沟。不仅克莱尔,就是他的家人也同样如此,他们十分看重女方的“贞洁”。这也充分体现了当时(甚至现在)的一种普遍的世俗观念。这里有个如何看待女子失节的问题。我们知道苔丝完全是无辜的,是被狡诈虚伪、邪恶可耻的德伯维尔诱骗了的,责任在那个丧失良心的男人。可是社会却要让苔丝承担后果,社会的不公由此体现出来。殊不知,克莱尔自己也有过放纵的行为,也曾在苦闷忧郁时与女人鬼混过,并且他还是主动的一方,而苔丝是被动的一方。应该说,两人都可以相互原谅了吧。然而苔丝能原谅她,他却不能原谅她,这是多么不公平啊!

于是一对本来深深相爱的青年男女,却在结婚之后便开始了长期分离,彼此都痛苦不已。克莱尔去了巴西,苔丝则独自过着极其艰苦贫困的生活。她渴望着、期盼着他能原谅她,回到自己身边,或者让她到巴西去一起生活。但他却长期杳无音信,使她受尽折磨。如上所说,她是个很有个性的女子,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不肯向克莱尔的父母寻求经济上的帮助。她遥遥无期地等待着自己仍然深爱的人,可谁能这样无休无止地生活下去呢?她终于绝望了,并在德伯维尔又一次死乞白赖的追求之下(这种追求不是出于纯真的爱情,而是出于苔丝漂亮的容貌——美貌也是她遭遇不幸的一个原因),在家庭贫困得几乎无法生活下去的情况下,她屈服了,再次不得不投入他的怀抱。这的确是很可悲的,但她又有什么办法呢?

可就在苔丝自暴自弃,投入并不爱的男人怀抱时,克莱尔却开始为自己的行为悔恨起来。他觉得不应该那样无情地对待苔丝,他要回到她身边,请求她原谅。但他为什么不早点觉醒?见到他突然出现在眼前,苔丝震惊不已,并更加深了对德伯维尔的憎恨。因为,他对她说克莱尔永远不会来找她了,事实上克莱尔终于赶来找她,要和她重归于好。德伯维尔在苔丝面前又说了不少克莱尔的坏话,她在一气之下将德伯维尔杀死。至此,故事达到了高潮,因毕竟出了人命案,而杀人是要抵命的。苔丝追上克莱尔,两人开始了短暂的既幸福又痛苦的逃亡。苔丝最终被抓捕并被处以死刑,使“正义”得到了伸张。可这是怎样的正义啊!关于苔丝失身那件事,她本人并没什么过错,而是受骗上当所致。也许她唯一的错误,就是杀死了德伯维尔——一个弱女子竟然做出这种事来,可见她对德伯维尔憎恨到了何种程度,可见她已绝望到了何种程度。因为,她“从前甚至伤害一只昆虫或蚯蚓都让我受不了,看见一只鸟关在笼里我经常都会哭泣。”在此,我们不能不为这一对青年的遭遇深感同情和悲哀!如此相爱的恋人,为什么就不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呢?!人们常说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在哈代的作品里,有情人大多是难成眷属的。《苔丝》如此,《无名的裘德》及他的一些作品也是如此。

旧的传统习俗和观念是苔丝遭遇不幸的根本原因。这也是哈代的作品所要抨击和谴责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那个时代,人们崇尚高贵的出身,追求富贵的生活(这种观念的影响是跨越时代和国界的,是根深蒂固、难以消除的)。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人,难免不受其左右。小说一开始,苔丝的父亲发现自己一家有着高贵的出身,他梦想能过上好生活。这本来也是极其正常的事,因他们实在是太贫穷了。贫穷和改变生活的向往,迫使苔丝一步步走近德伯维尔,为最终的悲剧埋下了伏笔。特别是在女子失节这个问题上,传统的社会观念更是给人们带来了致命影响。在这方面当时的社会的确存在着严重偏见。作品指出了这一问题,认为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应把主观有意与客观受骗两种情况区别开来,而不应一味指责受害的女子,这是不公平的。但很多人就是看不到这一点。克莱尔的父母就非常看重这个问题,听到克莱尔隐瞒说“她是纯洁无疵的”,母亲便说“那么其余的事就不用担心。毕竟,事实上很少有什么比一个毫无污点的乡下姑娘更纯洁的了。”在此情况下,克莱尔自然也很难迈过这个坎,始终对苔丝失节一事耿耿于怀,尽管苔丝完全是无辜的,尽管他自己也有过放纵的行为。在这个问题上,旧的传统观念给人们的影响的确相当巨大。好象只要女子失了节,错误总在她身上,受到谴责的总会是她。哈代尖锐地指出了社会的不公,表现出他对广大劳苦大众深深的同情和关注。

婚姻要“门当户对”的旧观念,也成为横挡在苔丝与克莱尔两个恋人之间难以逾越的障碍。这个问题,不也是跨越时代和国界的吗?每个时代每个国家的人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苔丝是个出身低微的乡村姑娘,最初她那高贵的出身并不为人所知,再说其家族早已衰败了;因此她怎么能顺利地和克莱尔走到一起呢?在这方面克莱尔的家庭表现得极为强烈。他的父母对苔丝不屑一顾,尽管他们从事着“神圣的职业”,但其所作所为却是何等虚伪!真是嘴上说的一套,实际行动又是另一套。他的两个从事圣职、同样虚伪的哥哥,也极力反对他与苔丝结合,连他们的婚礼都不参加。可想而知,克莱尔在不知道苔丝失节的事前,一心要与她结合时承受着多么大的压力。他虽然是个反传统习俗的青年,有着不少的新观念、新思想,鄙视在地位与财富上的实质差别,但要冲破旧的习俗观念也并不容易。人人都那么想,那么做,要想与众不同当然难了。他既反传统,又不能不受其影响。比如当听说苔丝竟然有着高贵的出身时,他也不禁得到了宽慰。特别是在对待苔丝失节一事上,他那么多年里都不能原谅她,接受她,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作品通过苔丝和克莱尔两个青年男女的故事,对陈旧腐朽的社会习俗与观念给予了强烈的抨击和鞭笞,用他们悲惨的经历向世人敲响了警钟。哈代让人们看到,不冲破这种种束缚,社会就难以取得进步,因它们严重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作品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给予了极大的同情,他们所承受的苦难最深,他们所遭遇的不幸最多。本书除了讲述苔丝与克莱尔的爱情悲剧外,还让人看看一幕幕广大民众艰苦的生活情景。他们吃不饱,穿不暖,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书中有好几处,充分描写了以苔丝为代表所经历的极其艰难的劳动场面。她那么一个身单力薄的年轻女子,却要长时间地干高强度的劳动,实在太可怜了!而她的苦难,不正充分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吗?哈代的用心,在书中也就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了。

苔丝的悲剧,除了主要因陈旧的传统习俗和观念所致外,各人物的性格及其处世态度也是一个方面。假如苔丝不是一个正直、善良、坦诚的姑娘,不把自己失节的事告诉克莱尔,而像她母亲所希望的那样将这一秘密永远埋葬在心里,克莱尔不就不会离开她了吗?然而那样她就不是苔丝了,她无法违背自己的良心去生活,无论结果如何她都要向他坦诚相告。假如这事搁在她那几个要好的女友任何一人身上,情况必定会截然不同的,但苔丝就是无法保守秘密,可见她是多么天真纯洁啊!她怎么也不愿意欺骗自己所爱的人,但她的坦诚却让自己承受了多么巨大的苦难。再看看克莱尔吧。假如他不把苔丝失节的事看得十分严重,或者能早早地认识到,女子因品性不正、随意让人玷污,与正直善良、被动地让人诱骗,是有着本质区别的,那么他也不会丢下苔丝。而当他明白过来这个道理,愿意原谅苔丝时,已经晚了。又假如克莱尔的家人不是那么虚伪,没有过多的虚荣心,没在克莱尔面前一味地强烈贞节的问题,门当户对的问题,而是对他给予恰当的教育和影响,克莱尔也必定会坦然地、及时地接受苔丝,两人自然也就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因为他们有着多么深厚的爱情基础!然而在那样的时代,这种可能性相当微小,两个青年成为那个旧时代的牺牲品也就是必然的了。这当中也体现出了哈代的“宿命论”思想,仿佛什么都是命中注定的。这一思想不仅在本书中,在哈代的其它众多作品中都明显地表现出来。

哈代的作品,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非常细腻深刻,从而使读者对人物的心思举动能够心领神会。这也是经典名著的一个突出特点,与时髦的畅销书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往往注重表象,多以快节奏的情节取胜,留给读者的大多为一时的感官刺激,因此难以有持久的魅力。而像《苔丝》这样的经典名著,便会久久地触动人们的心弦,也会跨越时空和国界,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原因就在于它的深刻性。如下娓娓道来的描写便是一例:“事实上,她已不由自主地默认了。她每一次起伏的呼吸,血液每一次的波动,耳里传来的每一次心跳,都是一种与自然为伍的声音,要与她谨慎顾虑的行为作对。不计后果、不假思索地接受他,与他在圣坛上结为夫妻,什么事都不要泄露,冒着被发现的危险;在让人痛苦的铁牙咬住她以前,及时把足够的快乐抢夺走:这便是爱的忠告。苔丝几乎在可怕的狂喜中察觉出,尽管她许多个月来都在独自惩罚自己,在不断挣扎,在进行着内心的交流,并计划今后要严格地过一种独身生活,可爱的忠告总是会占上风。”这样的例子书中比比皆是,的确体现了一位大师不凡的人物刻画功力。

小说的结尾,故事被推向了高潮。苔丝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将给她带来极大伤害的德伯维尔杀死,而她也因此被处以极刑。“‘正义’终于伸张了,用埃斯库罗斯的话说,‘众神的主宰’已结束了他对苔丝所开的玩笑。而德伯维尔家族的爵士与爵士夫人们,仍一无所知地长眠在墓地里。两个无言以对地凝望着的人,如祈祷一般低着头,这样一动不动地持续了很久:那面黑旗继续在静静飘舞。他们一旦恢复了力气后就站起身,又牵起手朝前方走去。”这段话多么具有讽刺意味,多么意味深长啊!这是伸张的怎样一种正义呢?读罢此书,我们不能不久久地沉思;由此,哈代的思想与寓意便充分体现出来了。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哈代爱情小说》[4]

一般而言,人类生活中的爱情应该是甜蜜的,但现实中并非如此。说她是酸、甜、苦、辣的也许比较恰当。而哈代创作的爱情故事基本上都是不幸的,这一方面因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所致,另一方面也无疑受到他的世界观的影响。我们常说“有情人终成眷属”,真的如此吗?我以为这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有情人都能终成眷属,其中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因素,诸如双方的社会地位,父母亲友的思想观念等。

《艾丽西娅日记》是我很喜欢的一篇以日记体形式创做出的爱情故事,所以我将它作为了书名。艾丽西娅的妹妹去法国时与一个青年相爱,可是后来她与男青年交往后竟彼此有共同的语言,产生了爱情,使两人都感到痛苦为难。感情的事可不是发扬高姿态就能解决问题的。艾丽西娅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后来由于男青年对艾丽西娅的妹妹冷淡,致使她在焦虑不安中身体每况愈下。为了安慰妹妹,为了名誉和体面(而非爱情)艾丽西娅让男青年和她假结婚,结果却遭到妹妹的愤恨。后来她妹妹与那个男青年真正结婚了,但他与艾丽西娅都痛苦不堪,以致他竟“意外”地被淹死了!妹妹几年后又嫁给了曾经追求过艾丽西娅的海厄姆。有情人却难成眷属,多么令人遗憾啊。这是一个女人的真情独白,其内心刻画真实细腻,令人回肠荡气。我们从中看到婚姻要以爱情为基础才会幸福,但它同时又面临着道义、责任等问题,不是那么简单的。

再看看《待用的晚餐》。一对乡村青年男女从十六岁起便暗暗相爱了,现在他们已长到十九岁。但他们却难以成为夫妻,因为女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人们认为这并不门当户对。于是她希望自己的恋人出去见见世面,闯荡几年改善条件后再回来提婚事,那时依照世俗也许两人更相配一些。没办法,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可是一走就是十五年。在他离开几年之后,她爱上了一个从伦敦来的青年贝尔斯唐,他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好,于是他们结了婚。但他们幸福的日子并不长久,她的丈夫后来竟消失了,不知生死,她过着孤独的生活。她与初恋的情人分别十五年后才得以重见,这时都已近中年。他们决定举行迟来的婚礼,然而出乎预料的是她的丈夫得知消息后竟带信说他就要回来了,他们因此一时难以成婚。更令人意外的是,她的丈夫并未按照约定的时间回来,她等呀等,婚礼一拖再拖,竟然过了十七年也不见丈夫的影子。这时她已五十岁。最后她丈夫迟迟未归的谜终于被解开——原来17年前他被意外地淹死在河中!这就是命运。这对恋人最终结合了吗?这个问题留给了读者去思考……哈代的作品中不乏象征手法,她的名存实亡的丈夫便象征着横挡在她与恋人当中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哈代在他的小说中,对于男女的婚姻问题常常反映出它受着“命运”主宰这样的思想。他认为在这种命运的安排下,个人往往是无能为力的。青年男女产生爱情后能否成婚,常存在着很大的偶然性,受着某种神秘力量的支配。

比如在《晚到的骑兵》,塞利娜与骑兵克拉克坠入爱河,几乎快要结婚。但克拉克突然接到命令要上前线,她父亲反对他们匆忙结婚,说等他回来后再说。他一去就是几年,后来塞利娜了解到他已阵亡,绝望中与另一男人米勒订婚。然而就在她将与米勒结婚时克拉克却意外地回来了,原来阵亡将士名单上的名字有误,他并没有死。战争结束后他之所以迟迟未归,是因他在医院里住了很久,加之又害怕遭到她父亲的反对,尽管他现在已提升了。他的出现使她格外高兴,她告诉他他们已有了个跚跚学步的小儿子,兴奋地与他跳舞狂欢。他们计划着美好的未来,打算结婚后移居到新西兰。就在他听说塞利娜因误以为他已死即将与另一男人结婚后,他突然心力交瘁而死——他的身体本来不好,劳累过度,加之受到沉重打击。他死后塞利娜一直以“克拉克夫人”自居,她说虽然自己不是他合法的妻子,但在上帝眼里她已是他妻子了。她坚持每两周去他坟上照料自己种植的花,一次却碰上克拉克的另一个合法的妻子——战争结束后他因没把握娶到塞利娜曾与另一女人结婚,可两人感情不合婚姻很快破裂,所以他才赶来寻找自己所爱的人。而米勒由于追求不到她,最后也与并不爱的另一女子结婚,因他的老母身边需要一个伴儿。命运啊,有时真是很作弄人的。塞利娜两次差点要与所爱的人结婚,都未能如愿,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爱情故事。

再如《一个富于想象的女人》。威廉·马奇米尔是个武器制造商,妻子埃拉是个家庭妇女,已有三个孩子。埃拉觉得他们没有多少共同的语言,他经常外出都把她留在家里,使她感到孤独。她喜欢写诗,感情丰富。一次他们一家人去海滨度假,她发现先前住过他们那些房间的人正是她所崇拜爱慕的有名的青年诗人。她因此有了感情寄托,千方百计假装以一个男性的诗歌作者与他联系、交流。她渴望着与他见面,但不幸由于种种原因却始终未能如愿。后来她竟突然听说他自杀了,因为他生活得很痛苦。她相信如果他知道她是女的,如果他们能够见面的话,如果他知道她爱他的话,他是不会走那一步的——又是命运在作怪!为了纪念她暗中爱慕的诗人,她设法弄到他的一绺头发和一张照片。由于生活苦闷,她在生下第4个孩子后也去世了。几年后她丈夫在娶第2个妻子前,偶然发现了那绺头发和那张照片,并把它们拿来与第4个孩子的特征进行比较,感到已故的妻子生前背叛了他。事实如此吗?这又是一个多么令人惋惜的爱情故事!

在《一段纯粹的插曲》和《女奶工的浪漫奇遇》两篇小说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命运的安排”这样的思想,同样可以看到“假如不怎样又会怎样”的情况。是啊,人生中总是充满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有些事情是我们无法把握的。所以人们对于婚姻常常提到“缘分”,“有情无缘”这些话,就是这个道理。但虽然如此,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相信“事在人为”这话。我始终认为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对于命运不同的看法也即体现了不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从我的人生道路和我的婚姻家庭情况就证明了这点。可以自豪地说我在事业上是取得了一定成绩的,这是因为我一直在不断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并从中获得极大的欢乐;我的爱情婚姻是美满幸福的,这是因为我们在面临方方面面的一切问题时是把爱情放在了首位。我也看到当今的不少青年们还是能找到自己美满的爱情和婚姻的,因为今天的社会已大为开明进步,而不像哈代所处的时代那么传统守旧——哈代在他众多的作品正是比较深刻地反映了这个问题,让人们看到了当时的各种弊端,从而引起人们对于社会应如何改良的思考。

我把本书看作是一顿爱情故事的大餐,一面爱情与婚姻的镜子,它充满了令人回肠荡气、久久难忘的男女情怀。当阅读、翻译它们时,我不禁默默祝愿着: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注释

[1]《无名的裘德》[英]托马斯·哈代著,刘荣跃译,北岳文艺出版社、中国和平出版社、新世纪出版社相继于1996年、1999年出版,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再版,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出版。从2004年3月起至今,上海译文出版社数次重印、再版,现共有八个版本。

[2]以上引自《旧约·约伯纪》第3章第3、第7、第11、第13、第18、第19和第20节。

[3]《德伯家的苔丝》[英]托马斯·哈代著,刘荣跃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

[4]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英]托马斯·哈代著,刘荣跃 蒋坚松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