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章 《王阳明小传——以善变突围,以情深致良知》:为何许多人喜欢阳明心学?
王阳明,他是个既能坚守“情操”又能用好“情绪”的人,他的一生是以“善变”突围,以“情深”致良知。
王阳明,他是个敢于改道超车走自己路的人;是个善良出能力的人;是个把本能变成良能的人;是个把领兵打仗的“杀人工作”变成普度众生的人;是个用良心建功立业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的人;是个战胜了时间的人;是个让凡信他者皆能精神加速的人。
——
人们都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但我认为王阳明是“圣雄”。因为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就“武能上马定乾坤”这一面让圣人去,他不一定好办。英雄是改变世界的,圣人是改变自己的。所以王阳明他肯定是圣,他之所以能成为雄,是因为他用成了圣这个能量,做了英雄的事情。
王阳明心学为什么成了当下市场上的“抢手货”,是因为它本身对我们当代人有用。要是没用,逼着人们学,也一定不会成为市场上的“流行品”。
“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1]当下人们对王阳明心学的需求,也跟这个类似,就是有深的,有浅的。有想跟着王阳明学打仗的,有想跟着王阳明学做圣人的,还有想跟着王阳明减缓心理压力的。“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2]王阳明心学很广大,每个人都可以来取一瓢饮,从心出发,你学到多少也是看你的心有多大、需求有多大,这个完全取决于自己。
一、阳明心学能让你安心
“安心之法即为上法。”阳明心学对现代社会的意义非常大。在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心找着。现代社会声色犬马,高度发达的物质把精神埋没了。教育中也存在与人格教育不挂钩的问题。现在什么都发达就让人失去了本心,这就是孟子说的“把心放出去了”。学阳明心学的目的是什么?“求其放心”,就是把放出去的心找回来,这就是阳明心学对我们当下的意义。简单来说,现代社会纷纷扰扰,你的心老安不下来,阳明心学能让你安心。
我们之所以痛苦、焦虑、内心不安,是因为我们面对很多事情往往是无能为力的、一筹莫展的,没有出路和希望的。阳明心学让你有力量、有办法,能够给予我们能量和切实的、具体的实施办法,让我们在解决自己所面临问题的途中沉淀自己的内心。
二、阳明心学让善良“出能量”
通过学习王阳明,能够把“儒释道”三大学问体系都学下来。现在的教育大多是在“横轴”上下功夫,就是一加一,一加五,一加九这样,这横向的发展,归属于认识论上的教育。王阳明说人要做自己的主人翁,要做一个大写的人,要做一个立起来的人。王阳明是“横纵轴”都打开的人,他也希望大家能够把各自生命的“纵轴”打开。这一横一纵绝不是对立的,纵轴打开以后,横轴上的认识会更平坦,更广阔。
我们学习王阳明,就要用阳明的风格来学习阳明的风采,用心学的方法来学心学的精神以及工作的艺术。王阳明是在行、住、坐、卧中都修行的人。
有一次别人请他吃饭,他就领着学生一块儿去了。吃完饭回来后,王阳明慢慢悠悠地说:“看来诸位近期的学习都没有进步。”学生纳闷地问道:“老师,何以见得?”了解王阳明意思的大徒弟就跟小师弟们说,刚才太守敬酒的时候,你们干啥了?连个回应都没有,都有点麻木,说明都不走心,没在生活细节上实修,所以心性上没有进步。
我们现代人学习心学,是让我们自己提升心性的。每个人心性提升了,就能够影响整个社会生态的,这也是心学的一个目标。为什么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每个当官的都跟老百姓亲,这个才践行着人民就是江山。
王阳明到庐陵当知县,他刚稳定下来几天,上级来人要筹集一种庐陵当地并不生产的东西让百姓交税。王阳明就向上级奏明,庐陵不产这个东西,你还要收这个东西的税,没有依据,没有道理。你要抓人,就抓我去吧,我跟你走。你看这时候,王阳明就把那个乌纱帽掖到腰里面,为老百姓讨个说法。那时候王阳明刚恢复工作,此前他在贵州龙场流放,如今刚刚给他一个正经差事,当个知县,他就敢这么为了老百姓据理力争。王阳明敢说敢做,这才是人民的好干部。
王阳明之所以能这样,就是因为他在龙场悟了道,找到了良心、良知。拿良心来做任何事,他每天都在进步。当一天官,他的良心进步一天;看一天书,良心进步一天;作一首诗,良心进步一天。王阳明说只有先诚意,然后你才能格物,你在格物的时候,你的心性自然就会得到提高,这就是在具体办事中传了大道。
三、阳明心学是“打通学”——“大道恒通,恒通就是大道”
阳明一生功夫在“打通”,他在龙场开悟后,翻阅“五经”对照,无不契合。他把这种“贯通”,在家书里也分享给守文[3],告诉他,自古圣贤因时代不同,创立的学说和教育理念,“名”虽不同,但圣贤教化的功能和主旨是没有太大差异的。正所谓“道同则心同,心同则学同”,大同道一。
晚年王阳明,他把在龙场这种“吾性自足”感觉上的贯通,用“良知”二字表达出来时,法喜充满,他称“良知”为“千古圣圣相传一滴真骨血”。从尧舜孔孟到阳明,这是一脉精神血统,也是中华文化的道统之一。
王阳明始终强调,良知人人本有。你哪天悟到“吾性自足”,你内心就会被瞬间打通,再看所有东西都是活的,死水也成了活水。你要心有千千结,活水也成了死水,不是水是死的,是你的心是死的。
为什么心学可以和现象学打通呢?因为他要去掉这些前见,去掉这些前理解,然后你才能够面对事实本身,尤其是要面对自己的内心本身。阳明心学告诉我们心不是我们的研究对象,心是我们的主人翁。学习心学就是要能像王阳明这样面对内心,找“心和花一时明白起来”的这种感觉。阳明心学是通学,不仅使自己通,也会使别人通。
阳明心学并不给世人提供任何现成或统一的鞋,如果有那种鞋就是枷锁和桎梏了。阳明心学只是告诉人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那双合脚的天天向上的鞋——找这双鞋的功夫与天天向上的功夫是同一个功夫。所以找不着那种感觉的时候别灰心,接着找,总有找着的那一天。
路在脚下,“鞋”在心中。你的任务是找与走,走着找,找着走,边找边走,摸着心中的鞋,蹚过脚下的河……这只鞋,阳明叫“良知”,大乘佛法叫“如来藏”。
四、阳明心学让我们变被动为主动——破除矜持
王阳明的妻侄诸阳伯到他那里问学,临走请王阳明赠言。阳明说:“在一起好几个月,都不曾向我请教讨论,到了临走时才问,不是有些晚了吗?”
这位妻侄却说:“几个月都不敢有所发问,是觉得您肯定不会对我隐瞒什么,从而期望能有所得,现在临走请言,是发现自己没有什么收获,担心您是不是向我隐瞒了什么。”
王阳明说:“我哪有什么可隐瞒,道就像日月星光一样灿烂夺目,是你自己不睁眼去发现,所以竟什么也看不到。你这又是追求什么呢?大道近在咫尺,却偏向远处求,事情本来简易,却去追求复杂和烦琐。这是天底下普通人通常患的毛病啊。”
王阳明的言下之意:我就在你面前,你有啥问我便是,我必不会隐瞒什么。道也尽在日常生活中,你只管发现,发问,探索便是,隐瞒的人是你自己啊。
一味期望被动地灌输,缺乏自己的思考,这样是不可能有所得的。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至圣的人善于从身边的每一个人身上吸取优点,不耻下问,更不惧上问。王阳明自己就是个学习能力超强的人,能与道士和尚们参禅论道,汲取学养;也能从农夫农妇的身上学到必要的生存技能;能从兵法书中自己摸索出实战所需的战略战术;也能从良师益友,甚至徒弟身上吸收“心”的能量。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大悟之人,也只会更加勤奋地学习,功夫不断,一悟再悟。王阳明在龙场之后才打开了成圣之门,若坐享其成,没有后续十几年的愈发精进,也是进不了孔庙的。
程伊川的学生谢良佐,与老师久别重逢,伊川问其近来有何进步,谢回答说只是去“矜持”。由此可见,“矜持”颇不易去。从人品上说,圣贤豪杰都可以没有矜持,所以是第一等人。一般人陷于自我的固弊,不洒脱,总免不了矜持。矜持从好的方面说,是人格的防线,这是基于生物的生存本能的;从坏的方面说,是万病之源,是人生一大毛病。一个人的人格防线,不能落在矜持上。如能冲破这一层难关,则可以称为英雄豪杰,甚至是圣贤。
学习阳明心学,首先要“自尊其心”,自己把自己的心“尊”起来。谁是主人翁?心是主人翁,心是老大;其次要“庄严精神”,就是使我们这个精神庄严起来,态度认真起来。学阳明心学对我们来说,能使每个人更自觉,更主动。所以说,心学的本质就是让我们变被动为主动。
人活着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要勇敢地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成全自己之生命意志的人才能“践履”在希望的道路上。说无路可走的人,是没有握住自家的权杖,把生命的舵送给了别人——那人哪怕是上帝也会变成魔鬼——上帝的真诚包含着上帝的欺骗。
五、阳明心学——善良出能力
有些人认为:有本事的人不善良,善良的人没本事,好像一善良本事就发挥不出来了,善良好像成了束缚能力的阻碍。王阳明说不是,其实善良正好能让人干成大事,这才是善良的本来面貌。
当代日本人矢崎胜彦用阳明心学发展起来的“将来世代国际财团”意在证明良知之道的大意义:克服我执,超越经济至上主义、科学至上主义、眼前至上主义等,唤醒每一个人内在良知的地球市民意识,呼吁以此为行动准则,建立开拓未来的新文明。
良知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自性,是人所固有的“根本慧”,是能接通自然能量的本源性直觉。心学讲“知行合一”,完全把天理落实到意念、思维、语言、行为上,从“致良知”上得来力量和智慧。朴素点儿说,就是善良出能力。在现代社会,能力面固然须有更多的技术要素,但是心态更能左右技术发挥作用,鉴空衡平的良知能够让你超越强横与脆弱,能让你最谦抑、最无畏地圆融起来。
六、阳明心学中的“救世情怀”
王阳明从心里面跟孟子特别亲,他俩属于一个类型的,都属于狂派。孟子其实是个红脸汉,脾气不好,一言不合跟人家拍桌子吵,越吵嗓门越大。王阳明说自己,刚修炼到狂者胸怀,没有孟子那种可以和“军阀头子”吵架的气魄,这其实和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有很大的关系。孟子的名言是“说大人,则藐之”[4],官越大他越藐视,说他们是“率兽食人”[5],就是强盗,没有他们老百姓会活得好好的。王阳明就不敢说这个话了,王阳明要说这话,也就早追随他太爷爷去了,早被打死了。明朝的思想钳制、文字狱是空前惨烈的,在某种意义上比清朝还惨烈,所以王阳明是没有孟子所在的那个世道环境了。但是,王阳明他拥有孟子的这个气度。
“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6]孟子说现在天下人就像淹没在水深火热之中,世道已经崩毁,该怎么来救这个世界呢?你拿手来救世界没用啊,就是千手观音也不行。这么多苦难的民众,你拿一只手,你能救什么?所以孟子提了一个思想,叫作“以道救世”。他提出一个仁道,提出一个仁政,提出一种学说,用这个学说武装好多人,这些人各自都发正能量,这个世道就得以拯救了。王阳明也是这样,也是要救世以道。他在给聂文蔚的两封信里面,列举了十四五种社会怪现象,对社会的黑暗、龌龊、小人猖獗以及阳奉阴违、言行不一等都进行了批判。用《水浒传》中的话概括,叫“冠履倒施”,把鞋当帽子戴,把帽子当鞋套穿,就是整个社会价值都颠倒了。怎么把它正过来呢?就只能靠什么?只能靠道。
王阳明他晚年法喜充满,因为他发现了“致良知”之道。王阳明坚定地认为,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这个良知,是上天赋予人和动物的一个标志。你把这个标志丢了,你就成了那个四条腿的、有毛的冷血动物了。他就是用这个“致良知”之道,来拯救这个已经不堪忍受的世道。“颓波难挽挽颓心”,人人心中有仲尼,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有良知。现代人大多抱怨自己缺这个少那个,唯独不抱怨自己缺少对良知的实行,不能“知行合一”。
七、阳明心学是在办事中传道——在生活中提高生命质量
我写的《心学三字经》一书中说阳明心学它为什么是活的,就是它在办事中传大道。你在做每一件事情,都是在修炼心学。
王阳明特别会教书,也特别会育人。绍兴的知府叫南大吉。这个南大吉是条西北汉子。天天下了班就跟王阳明玩,玩了就走了。
后来南大吉说:“老师我说了这么多,你怎么不说话?我说错了你也不批评我,也不指点我。”
王阳明说:“我说了。不然你怎么知道你错了?”
南大吉说:“我的良心告诉我,这样做不对。”
王阳明笑了说:“这个良心不是我常说的?”
南大吉笑谢而去。这个就是办事中传大道嘛。
王阳明跟他的一个好学生邹守益说,你千万不要当官,这个官场就是个猪圈,就是个马圈,就是一片泥淖,你千万不要来。王阳明跟另一个学生说,你出来工作是为了脱贫,挣够这个饭吃,咱们好一块儿去归隐,你得有饭吃。这是王阳明做的一件让我们非常敬重和感动的事,面对不同的学生,他用不同的启蒙方法,不只是统一用一套大道理去应对。
曾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我闭关,学三年心学。”我说,你学三年学傻了吧,世界格局都变了,这个时代的节奏也变了,你刚学好的那一套,一出来,回家的路也找不到了。心学不是那么学的。心学就是我刚才说的,在生活中提高生命质量。有些人其实是拿生命来讨好或者祸害生活。年轻的时候用命挣钱,老了用钱买命,这都叫本末倒置。
八、阳明心学能让我们“即时解脱,即时担荷”
王阳明心学的显著特点是“即时解脱,即时担荷”。
阳明心学是“打通学”,遇到事情每个人凭着良知一打眼就能分辨正确和错误,就知道应该如何去做。所以他能让人“即时解脱”,不停留在自己的“执念”上、“矛盾”上空耗。
稻盛和夫跟王阳明心学学的什么?他学到的就是王阳明给他的那种担荷力量,用过去我们常说的话叫获得了“精神原子弹”。他出来拯救日本航空公司,简称日航。不要工资,也不带团队,就干巴巴一个人过来,把日航给拯救了。能否从学习心学中获取“精神原子弹”的能量,取决于什么呢?取决于这个接受的人。我研究阳明心学也有几十年了,你要叫我去拯救日航,说实话把我现在的这几颗牙都打掉也不行,没那个本事真是不行。稻盛和夫在念阳明心学文字上,可能没有我投入的心力多,但是人家学出了精华,学出了能量,这个完全取决于自己。
九、阳明心学能救赎丢失、迷失的心,拒绝自我“软埋”
现在人活着活着就把心弄丢了,最后搞了个最不好的活法,就是把自己一步步软埋。今天为了五毛钱,明天为了一个副科级,后天为了一个什么……这叫陷泥,陷在这个泥淖之中。总而言之,一点一点地把自己软埋了。
绝大多数人都在蒙昧当中,自己把自己的良心都蒙了。就是人心被黑塑料布给盖上了,这样的人就麻木可惧,为什么?对别人的死难、苦难觉得不关痛痒,不关心,就是他不疼。王阳明多次说,这个良知是什么?就叫作“真诚恻怛”。王阳明是个什么人?王阳明是一个最“真”不过的人。真就是王阳明最显著的特点,他就是个“真人”。他看不惯你不跟你合作,就真不跟你合作。他自己晚年说,要是能把良知变成良能,就能做到“诚”。这个“恻”就是指恻隐之心[7]。最后这一个竖心,一个旦字,这个字念“怛”。这个怛,就是始终“提住心”——如履薄冰,不以己害道,损坏自己的良心。所以刘宗周就说王阳明,“天下人心已坏,赖先生恢复”。就是说王阳明把这个良心又“提”回来,“颓波难挽挽颓心”,把这个良心又“提”回来,让大家伙儿“提住心”。
刘宗周的徒弟叫黄宗羲。黄宗羲说,王阳明就是为这个江山提住了心,在王阳明之前,人们都是在架空度日,过活一天等于白活一天,因为没有顺从自我的良心,就是在不断进行自我软埋。从阳明提出这个良心说,不少人成了“良心教”。有时候因为你要是讲良心,会失去很多的利益。但是,也一定要讲良心,就是失去利益也要讲良心。良心是道德的基础,没有良心就很难有道德,没有道德就很难有人格。没有人格了,剩下的就都属于鬼蜮世界,都成了鬼蜮伎俩。所以我们必须找到自己的心。从良心出发,让我们在生活当中提高生命的质量。阳明心学也是能量学,在具体实践中它给我们的一种生命的能量,让我们能坚持按照自己本性直觉行事。
十、阳明心学是治愈现代知识通病的良方
现在的知识分子有个通病,很难打破。这通病是什么呢?不是善与人同。善与人同是舜的成功之道,舜是王阳明最心仪的圣人典范。还有子路闻人告之有过则喜,子路是侠儒这一脉的祖师,也就是王阳明的直系源头,这一脉他们是行学的人。王阳明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类虚高人的病根就是不肯善与人同。他的学生补了一句“好高不能忘己”,有我就有私,好高就会唱高调不切实际,为了显摆自己比别人高明就善与人异,这是王阳明最痛恨的一种知识分子病。
不善与人同而善与人异,问题出在哪儿了?就出在虚荣。总要显得自己高一点点,居高临下一点点,不能忘己是有我,好高是虚荣。心学好像是主张唯我独尊似的,其实恰恰不是。他是要你千方百计地忘记小我,忘掉来自经验状态的那个习气之我,那不是真我。只有和心本体印上的那个中庸的我才是真我,剩下的都不是真我。克己复礼那个己,就不是真我。有这个自我中心,自以为是,他就不能善与人同。好高就要显得自己高。所以王阳明再三跟同学们说:与人相处要向下,越向下受益越大。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十一、阳明心学能提升聊天、沟通水平以及语言能力
你们发觉了吗?人一辈子的时间、精力和语言十有八九都是用在聊天上的。有些人语言乏味、面目可憎,到连天都聊不了的程度,跟他聊天都受罪。有的人带职业病,聊天就像训人似的,管教似的。还有的人聊天就磨叽。我觉得不管贫富,不管周围是个啥状态,我们总是需要提高聊天能力的。
聊天说的话基本都是废话。把废话停了行不行?不行,只有一定级别的大师可以。据说在北大未名湖畔,季羡林和金克木见了面并不说话,默默相遇,默默离开。就有人问季羡林:“老师,你咋不跟金老师说话?”“说什么呢?你吃了吗?”这不是废话吗?到那个级别就不用说废话了。但咱们见了同事说:“你吃了吗?”对方答:“没吃。”这就不是两句废话了,而是一个润滑剂。
言归正传,怎么理解学阳明心学能够提高聊天水平呢?这是一个语言、思维和心性之间关系的问题。
首先,阳明心学可以让我们在聊天中跟聊天对象“心连心”。聊天过程中不张嘴就说“我、我、我”。有些人很有才学,但刚听到说人家的孩子死了,他还提他掉了一颗牙,只知道有“我”,这种人的才学都白有了。他跟人家聊天,跟人家干工作,跟人家当合伙人,永远都不会成功。再有才学他也是孤家寡人。真正的心学是从来不说“我”的,三句话马上就带“我”的人是心学的门外汉。真正的心学是把自己作为反面教材的时候才说“我”。王阳明跟他的学生说:“我从8岁开始就好二氏之学。”所谓二氏,一个是佛,一个是仙。那时候他38岁了,三十年来没有间断过。王阳明说:“但是你看,我效果不好。牙齿松动了,头发也落了,药量在日增,这就是我学二氏之学的后果。”
其次,阳明心学能提升我们的语言品质。语言品质的提升是人心性整体提升的结果。前面我们说过,王阳明心学能提升心性,打开格局。语言品质的提升可以提升我们生命的感觉,提升了自己的生命感觉,也就在生活中提高了生命的质量。
我劝一些亲人说:“你少说话。”亲人会问:“为什么呢?”我说:“说话耗气。你老了心脏不好,为了保护你的心脏就少说点话。”跟我很亲的人我才劝他,因为我对他有责任。对他没有责任的,你就找个不伤害他的理由,不听他废话就完了。虽然废话噪声是最大的公害,但是我们必须要加入进去。在这个过程当中干什么呢?提升我们的语言品质。
再次,阳明心学教我们聊天拒绝说教。阳明心学“致良知”之道是给人欢喜、信心、希望和力量的。落实到实践中,也不用啥地方都像要擒反叛一样动脑子。比如我们在某些问题的谈论上,能说出一点对他人有利、给他人欢喜的话就可以了。王阳明日常教学就是聊天。好多人为亲自听王阳明聊聊天,就背着粮食从几千里过来。王阳明聊天绝不是说教。不像我们现在上课,学生爱听不爱听的,老师还提溜耳朵灌你,没有那个。“师不顺路,医不叩门”,他根本不会那样。只有你主动说,他才点。他一点,不但这个学生能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根本性提升和转变,周围在场的大伙儿也能。所以必须亲自去听他说说话。后来,他在老家讲学的时候,想见他的人太多了。他没办法了,就坐在那里,那些想见他的人就从他前面挨个过。有些过一圈,不过瘾的再过一圈,还有的人过三圈。你看,见他一眼和不见他一眼,差别有多大?这就叫感觉变成思想,思想变成感觉。
十二、阳明心学能让你用自身的力量走出“人生的悖论”
当我们现实上没有办法摆脱人生的悖论[8]的时候,阳明心学能够让我们用自身的力量走出悖论。想获取心学的能量,你必须虔诚地,像王阳明那样认真地去学、去进取。你有多虔诚你就得到多少,你要用轻慢的口吻你就得到的是轻慢。你要是抱着一种找大夫治病的诚恳态度,那你就能得到调理。阳明心学的“致良知”之道就是个通道,当良知和它接通了,你的能量或者说是潜能,就会无障碍或少一些阻碍地发挥出去。
十三、阳明心学能让我们通过任何生活来创造自己
渴望不朽的人认为日常生活不值得过,渴望生活的人认为追逐不朽是虚妄的。心学大师王阳明告诉你:人可以通过任何生活来创造自己,渴望生活与渴望不朽正可一统于“致良知”。他还告诉你一套随分用力、用自我的力量来生成自我的方法,找着良知这个“发窍处”,便能每天都活出新水平。若找不着便架空度日,给别人活了。
注释
[1]出自《优婆塞戒经·卷一·三种菩提品》。
[2]出自庄子《逍遥游》。鹪鹩(jiāoliáo):鸟名。形小,体长约三寸。
[3]王阳明的弟弟。
[4]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说(shuì):向……进言。意识是向位高显贵的人说话,要藐视他,不要把他的显赫地位和权势放在眼里。
[5]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6]出自《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淳于髡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孟子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淳于髡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孟子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7]孟子认为人有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8]指在生活中出现的一些自相矛盾的现象,这些现象往往使我们陷入迷茫和困境,让我们在抉择时左右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