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章 三等奖(1)
《提灯的人(组诗)》
·获奖理由
作者善于利用时空力量将普通意象融入动态意境,物的高度拟人化、情感化、思想化特征,使作品表现主义色彩极为强烈。
《故乡的河流(组诗)》
·获奖理由
故乡的河流生生不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引领读者精神归乡。
提灯的人(组诗)
杨海涛
作者简介
杨海涛,女,1976年生,广西南宁人。从事编辑工作。热爱文学,尝试诗歌创作。作品散见于麦林文学网、中国诗歌网、中国诗歌流派网等。
其实我并不浪漫
只要一睁眼
我的思想就会穿上沉重的铠甲
压得大寒的雪吱吱地叫
我把下午睡成了一杯冷茶
远方的电话铃声我也当成梦中的音乐
不要怪我
我在睡觉
一首诗成了我的枕头
我的人生摇摇摆摆
从身体里取出一根肋骨
做拐棍
我在人世间摇摇摆摆行走
在我眼里
春天是摇摆的
夏天是摇摆的
秋天是摇摆的
冬天也是摇摆的
唯一不摇摆的是天空
因为它不管向何处摇摆
都是天空
我的人生摇摇摆摆
摇摇摆摆是我独特的风景
风总是嘀嘀咕咕
这么个人胡子都白了
看上去一吹就倒
却小风刮大风吹胡子瞪眼
怎么吹就是不倒
从每一条路钻出来
我还是摇摇摆摆
摇摆
送别
我在口袋里摸索了半天
也没有掏出一文
只掏出藕断丝连的一点牵挂
送你
那一丝牵挂还有点挂羊头卖狗肉
所以
我有点不好意思
脸上的笑有点尴尬
随时想找个地方藏起来
自己独自享用
没有地方藏
我只好写在这首诗里
再次用尴尬的笑送你
好说歹说我还在灯下牵挂你
让你身后的脚印
还有我的叮咛
像青蛙一样呱呱地叫
旧时桃花
依然是旧时的画廊
喊你
你喜滋滋地应了一声
梳了梳三千朵风流的桃花
携两三只蝴蝶莲步出门
出门阡陌纵深
你的玉足高一脚低一脚
让青山心痛不已
嘱春风扶你
谁知春风无力
和你一起跌在旧时的档案里
惊飞一天手脚无措的鸟
旧渡口
对岸的渡口只有一棵柳还在摆渡
过客掉在水里的影子
被岁月淹死往事失忆
旁观的芦苇
也是白发丛生,风一吹就咿咿呀呀
有气无力地啃着黄昏
水越流越细
踉跄的河岸绊倒了路过的风声
也绊倒了自己
草开始生锈,一脸沧桑
夕阳被拉下水,腐蚀成苔藓斑驳
渡口旧得不能再旧
读者评论
诗歌里凝聚了灵魂力量的气息,借物象的虚实变换,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并不断拓展诗的空间性,去探讨生命的意义。
故乡的河流(组诗)
唐海林
作者简介
唐海林,安徽省庐江县乐桥镇人,作家、诗人,全国基层优秀党建宣传员。曾在《诗刊》《散文诗》《人民日报》《星星诗刊》《绿风》《中外诗刊》《明天诗刊》《秋水诗刊》《工人日报》《安徽日报》《经济日报》及新华网、人民网等刊物和媒体发表诗歌、新闻、评论等各类作品400余篇(首),获省内外奖60多次,作品入选多部选本和诗歌散文集。
河畔
白鹭齐飞,群鸟振翅
又一次梦见这条河,没有上游
也没有下游
小河流淌的方向
暖暖的,总是顺着我回家的方向
弯弯的小桥,在那儿
像一潭倒映在河里的明月
鸟钟情的巢
让一位诗人深深怀念的乡愁
波涛藏于水底
心事掠过水面
波光粼粼的愿望清晰可见
往复不断的小径
一定有很多人,在岸边行走
也一定有更多的人
沿着路灯的光亮
画出一条切线,把夏的寂寞
掏空给宁静的河畔
星夜
闪电的光芒,就像漫天星星
这俗世之外的世界
今宵,仍然会带来几丝惆怅
被月光盖过的星空
憔悴我的面容
行走老街,一些人在上街头
一些人在下街头
燥热的季节,故乡的风
像雨丝浸透了内心
多少年已被磨光棱角的人
老街,架在我生命中
就像我熟悉的某一个人
我走到哪,这个人就出现在哪
对初心无条件地依恋
每个老街,在记忆中绕来绕去
萤火虫般忽闪
却绕不过少年的模样
守望
每棵矗立的树,神圣的枝干上
灵魂中血液流动的声音
日积月累的坚韧,究竟隐藏着
怎样一种力量
不是生长,就是静默
不是悲伤,就是幸福
一棵相熟相知的树
甚至比一只鸟,更懂得飞翔
根深深地扎进大地
一圈年轮,代表一份坚强
目睹我们飘零的一生
一棵树,他傲立的身姿
风雨中守望
我们,谁也无法说出
他内心的感受
一棵树的博大
他深刻的思想
倘若你懂,便是最深情
读者评论
天下万物,生命因水而活。在水边行走,心情,水边的植物、动物等,相见如旧雨,共视如新知。唐海林《故乡的河流(组诗)》中的“白鹭齐飞,群鸟振翅/又一次梦见这条河,没有上游/也没有下游/小河流淌的方向/暖暖的,总是顺着我回家的方向”便形象地描绘了这种感受。
岁月沧桑,风云变幻。从更远处回眸故园,作者将读者的视线推向河畔。“往复不断的小径/一定有很多人,在岸边行走/也一定有更多的人/沿着路灯的光亮/画出一条切线,把夏的寂寞/掏空给宁静的河畔”。语言精练、简短,这种浪漫的影像,山水静逸尽显优雅。既记录一段澄澈美好的时光,又把作者的思乡之情,唯美且忧伤地表达出来。
“文章千古事”,沿河畔寻找精神家园的印记,诗意梦乡中,一尾游来游去一往情深的鱼,由《河畔》到《星夜》,最后嬗变成永恒的《守望》。轻慢的词语分行、舒展,一路延伸,被诗人以艺术的形式重组体现出来,诗人逐水而居的这种“乡愁”,历经雨打风吹,遂成为敲醒江淮大地上那一缕不屈不挠的铿锵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