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安静的自我觉醒(果麦经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阅读与教养

真正的教养并非为了某个具体目的而存在,教养的意义在于教养本身,就像人们追求身体的力量、灵巧与美丽并非为了一个什么终极目标,努力也未必能使我们变得更富有、更出名或更强大,但是它却增强了我们对生活的感知,提升了我们的自信,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快乐、更幸福,并由此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和健康。同理,对“教养”的追寻,并非通往某个限制性目的的辛酸路,而是精神与灵魂的完善过程,可以强有力地拓宽我们的认知,丰富我们的人生,增添幸福的可能。因此,真正的教养是身体力行,是圆满与动机的合一,通往它的道路有千千万万条,学无止境。也许这不会提高我们的某个单项技能或成绩,却能为我们的人生赋予意义,让我们对过去释怀,并勇敢迎接未来。

通往教养的道路之一,就是研究世界文学。一个人可以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走进思想、经验、象征、玄幻与理念的宝藏,那是各民族的诗人与思想家通过作品留给人类的。这条路通向无尽的远方,无人能够走到终点,甚至无人能研究完自己民族文化中的文学宝藏,更不用提全人类的文学。但是没关系,只要能够透彻了解一部分优秀的著作,本身即圆满,也是一种幸福的体验。作品不是读得越多,知道得越多就越好的,而是应该自由地选择,根据个体需求,在闲暇时间充分而透彻地阅读。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让人了解人类思想与求索的广度和充实度,并与整个人类的生命和心跳产生共振——这也正是一切生命的意义所在,生活不只是为了生存。当然,读书不是为了让我们好逸恶劳,而是为了让我们集中注意力,让我们远离无聊的习气,不被世界的浮华与虚假迷惑,过上更充实、更有意义的生活。

选读世界文学的方式因人而异,时间与钱财的投入只是一方面,另外还有许多别的影响因素。比如一个人可以最崇敬柏拉图这位圣哲,最爱荷马这位诗人,并逐渐以他们为文学核心,来排序和判断,而另一个人则有可能以其他作家为核心。有的人偏爱高贵的诗性文字,享受富有想象力和音乐律动的表达,有的人则偏爱严谨的、知性的文字。有的人推崇母语的著作,不看其他语种的作品,有的人却更喜欢法国、希腊和俄国的文学。我们必须考虑一点:即使最博学的人,也仅能掌握几门外语,也并非所有的外国文学作品,都能被翻译成本国语言。毕竟,各时代各民族的作品浩如烟海,而一些文学作品,甚至都难以被翻译。比方说一些真正的诗歌,不单只是通过流畅的句式传达美妙的内涵,那些诗中的词句和音节本身就富有意义——创造性的语言中的音律,也正是世界律动与生命律动的象征。这些语句是无法复刻的创造,因为它们不仅与诗人的母语有关,还与诗人独特的用语习惯有关,因此,无法被翻译。一些崇高而珍贵的文学作品只能被极少数人读到,因为承载它的语言已经随着文化消亡了,比如普罗旺斯吟游诗人的诗,唯有充满爱心的学术研究才能复活这些音韵。我们德国人有幸拥有大量从外语和死语翻译过来的宝藏,要珍惜。

读者与世界文学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活的”,也就是说,读者首先应该认识自己,进而深刻认识那些触动自己的作品,而非遵循某个固定框架或教育系统。读书这件事,必须走爱的道路,而非强迫的道路。不要因为某本书很出名就强迫自己去读它,也不要因为自己不认识或没读过某本名著就感到羞耻,羞耻才是谬误!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感到舒服自然的地方开始阅读,逐渐去理解,去热爱。一个人从学生时代起就能发现自己的偏好,有的人喜欢读优美的诗歌,有的人喜欢读历史或乡土传奇,有的人喜欢民谣,有的人则喜欢那些探寻和表达内心情感的优秀书籍。读书的道路千千万万。一个人可以从教材和日历出发,最终抵达莎士比亚、歌德或孔子。我们不用勉强自己读书,比如别人硬塞过来的书,试着读了但又不感兴趣的书,读不下去甚至引起反感的书,都可以果断放下。千万不要用暴力和忍耐来强迫自己阅读!成年人更不应该敦促孩子只读某一类型的书,这样容易适得其反,让年轻人终生厌恶阅读经典作品。实际上,人人都有权利寻找对味的诗歌、报道或文章,并由此展开探索。

我说得够多了!总之,世界文学的殿堂是向所有求索者敞开的。我们不要被这个宝库的浩瀚吓住,因为阅读量根本不是问题。有的读者一生之中只读过寥寥几本书,却是真正的读书人;有的人囫囵吞枣地读过太多书,也喜欢到处发表意见,但他们的努力终归只是徒劳,因为真正的教养必须以可被教养的事物为前提,比如性情与人格。如果缺少了这些,教育就沦为空谈,或许可以传递知识,却无法催生爱与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畏的求知,没有心的教育,是戕害灵魂的三大罪孽。

1929年创作,后收录于《世界文学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