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课 齐国的自然生态
齐国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三面环海,境内山原相间,利于发展。
齐国的地理环境
齐国位于今天山东大地,南面是泰沂山脉、鲁中丘陵的北缘,大约三四十华里处有牛山、稷山等,东边有淄水,西边有时水(今乌河),西北有系水。地势南高北低,并向东北倾斜,南北最大落差四百米。由南向北地势逐渐变缓,依次分布着低山丘陵和山前平原、微斜平地、浅平洼地等地貌单元。齐地的土壤,土层深厚,质地适中,土体构造良好。齐国的东、南、北三面环海。

齐国地理图
齐国的疆域变化
齐国初封于营丘(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与山东省昌乐县皆称为古营丘地,史学界尚有争论)。疆域最初只在今山东北部,东与纪、莱,西南与鲁,北与燕、卫为邻。
春秋中期,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疆土扩大到山东东部。疆域东到海,西到黄河,南到泰山,北到无棣水(今河北盐山南)。
战国时期,齐国的姜氏政权为田氏所代,史称田齐。战国之初,齐国疆域与春秋晚期略相近似,至威、宣王时期,齐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强盛一时,史载齐此时“最强于诸侯”,齐国疆域此时已北至天津以西,西至河南以东,南抵安徽、江苏近鲁地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齐“地方二千余里,百二十城,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
齐国独有的地形和地理位置为工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首先,齐国境内有大面积的平原,适合农业生产,粮食产量高,军粮储备足。北有黄河,南有丘陵,都是御敌屏障。在平原和大海之间,齐国又有很多山脉丘陵,齐国的先人们为抵御外敌的入侵,依靠这些山脉丘陵,修建了防御工事,就是著名的齐国长城,西起黄河崖之防门,经泰山北麓,横穿多个地区,全长千里,蜿蜒于南部诸山之巅,远望如带,近看似岭,颇为壮观。
齐国独有的地形和地理位置为工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齐国三面靠海的地理位置,进可攻,退易守。浩瀚的大海、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港湾,为其提供了丰富的鱼盐资源。其次,齐地多低山丘陵,其中夹杂着很多平原,山丘宜植桑,平原宜种麻。最后,当时齐地的水陆交通都比较方便。诸多的有利因素使得齐国的工商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长城
故事链接
牛山位于临淄城南七公里处,海拔一百七十四米,山体植被丰茂,山顶林木秀美,日间云气蒸腾,入夜水气凝聚。自春秋战国以来即负盛名,被视为临淄名山之一,清代把“春回牛山雨蒙蒙”列入临淄八大景。
关于牛山的传说有很多,其一是相传牛山之名起于姜太公。姜太公被封于齐地营丘,他在来齐国的路上走,这天,他乘月色赶路,不远处有一头牛在前领路,一直把他带到淄河边。牛不见了,摆在面前的则是一座巍峨的山,姜太公便把这山叫作牛山。
战国时期的孟子登临此山时曾发出过“牛山之木尝美矣”的赞叹,三国时期才高八斗、七步成诗的曹植,晚唐诗人杜牧、清代文人赵执信都曾在登临此山后留下了赞美牛山、慨叹历史兴亡的传世佳作。
明、清两代有人勒石立碑,植树造林,不几年,绿茵遍地。阳春三月,温泉水气升起随风飘荡,似薄雾,如细雨,抚面吹来,沾衣欲湿,被称为“牛山春雨”。
如今,每年的牛山庙会又称“赶牛山”,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讨论交流
认真阅读本文,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下面几个问题:你知道今天的临淄有哪些山与河流吗?齐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情况对齐国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有哪些影响呢?
拓展活动
古老的齐国有着八百余年的历史,临淄是齐国的故都。作为一名临淄人,更应熟悉和了解自己的家乡。将临淄的山水风光介绍给身边的人。请以“家乡的美”为题,写一篇文章,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感情。
参考文献:《齐国故都临淄》(齐鲁书社)(于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