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园诗话校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来诗家,源同流异,派别虽殊,旨归则一。盖不同者,肥瘦平险、浓淡清奇之外貌耳,而其所以作诗之旨及诗之理法才气,未尝不同。犹人之面目,人人各异,而所赋之性,天理人情,历百世而无异也。至家数之大小[一],则由于天分学力有浅深醇疵,风会时运有盛衰升降,天与人各主其半,是以成就有高下等差之不齐也。夫言为心声,诗则言之尤精者,虽曰人声,有天籁焉。天不能历久而不变,诗道亦然[二]。其变之善与不善,恒视乎人力。力足以挽时趋,则人转移风气,其势逆以难,遂变而臻于上。力不足以挽时尚[三],则风气转移人,其势顺而易,遂变而趋于下。此理势之自然[四],亦天运之循环也。盖一代之诗,有盛必有衰,其始也由衰而返乎盛,盛极而衰即伏其中。于是能者又出奇以求其盛(一),而变之上者则中兴,变之下者则逾降(二)。古人所谓“若无新变,不能代雄”是也[五]。迨新者既旧,则旧者又复见新,新旧递更,日即于变。大抵先后乘除之间,或补其偏,或救其弊,恒视其衰而反之。此诗道所以屡变,亦有不得不然者矣。两汉厚重古淡之风,至建安而渐漓。至晋氏潘、陆辈而古气尽矣[六],故陶、谢诸公出而一变[七]。渊明以古淡自然为宗,康乐以厚重独造制胜,明远以俊逸生动求新[八],而诗复盛。宋、齐以后,绮丽则无风骨,琱刻则乏气韵(三),工选句而不解谋篇,浅薄极矣。沿至唐初,积习未革。至盛唐而射洪、曲江力起其衰[九],复归于古。太白、子美同时并驾中原[十],太白为诗中仙,子美为诗中圣,屹然两大,狎主齐盟。而王、孟、高、岑、东川、左司诸家[十一],并极一时之选,羽翼风雅,盛矣哉!其诗之中天乎?大历以降,风调渐佳,气格渐损。故昌谷以雄奇胜[十二],元、白以平易胜[十三],温、李以博丽胜[十四],郊、岛以幽峭胜[十五],虽品格不一,皆能自成局面,亦皆力求其变者也。即张、王、皮、陆之属[十六],非无意翻新变故者,特成就狭小耳。晚唐衰极,五代诗亦然(四),几扫地尽。宋人出而矫之。杨、刘唱和[十七],宗法玉溪;台阁从风,号西昆体[十八],久而堆垛扯挦,贻人口实。故苏子美矫以疏纵,梅宛陵矫以枯淡,然未餍人望也[十九]。欧公学韩[二十],而以夷犹神韵变其光怪陆离;半山学杜[二十一],而以简拔短炼变其沉郁飞动,各自成家,一时瑜、亮。至东坡则天仙化人[二十二],飞行绝迹,变尽唐人面目,另辟门户,敏妙超脱,巧夺天工,在宋人中独为大宗。山谷力求新异[二十三],戛戛独造,能以奇奥、生峭、瘦劲,别开蹊径,虽非东坡匹,亦巨手也。后山高老,简斋深秀,惟江西习气过重,易使人厌[二十四]。二晁尚有笔力,宛丘颇见气格[二十五]。淮海辈明丽无骨,时近于词,无足论矣[二十六]。南渡后,江西派盛行,推崇山谷,而槎丫晦涩,百病丛生,既入偏锋,复堕恶趣[二十七]。江湖一派,鄙俚不堪入目[二十八]。九僧、四灵以长江、武功为法[二十九],有句无章,不惟寒俭,亦且琐僻卑狭,明末钟、谭即此种之嗣音[三十]。草根虫鸣,鼠穴啾唧,殊无生气,皆魔道也[三十一]。惟放翁老炼峭洁[三十二],七古简而能厚,清而能辣(五),七律佳者,沉雄近杜,真巨擘矣!第存诗太多,流连光景之作,十居七八,而世人又以平调秀句,易于谐俗效之,遂减声价。然可冠南宋,石湖非其伯仲[三十三]。后来惟金代元遗山[三十四],雄豪跌荡足与放翁相抗。遗山、剑南并称,非无见也。金人染江西气习,遗山以外无杰出者。元人但逐晚唐,师飞卿、长吉二家,一代成风。虞道园自负“汉庭老吏”[三十五],亦时无英雄,浪得名耳。杨、范、揭三子及金华、天水、雁门[三十六],不过夭桃秾李,绝非梅兰之友。铁崖如倡女艳妆,渊颖如村妇盛服,均乏名贵之气[三十七]。缘忘本逐末,故降而逾靡也。明人惟青丘雄视一代[三十八]。前后七子,高语盛唐,但摹空调,有貌无神,宜招“优孟衣冠”之诮[三十九]。盖拘常而不达变,故习而成套也。公安矫以浅率,竟陵矫以晦僻,其魔尤甚,诗运衰而国祚亦尽矣[四十]。此古今诗升降之大略也。大约朴厚之衰必为平实,而矫以刻划,迨刻划流于琱琢琐碎,则又返而追朴厚。雄浑之弊必入廓肤,而矫以清真,及清真流于浅滑俚率,则又返而主雄浑。典丽之降必至饾饤,则矫以新灵,久之新灵流于空疏孤陋,则又返而趋典丽。势本相因,理无偏废。其初作者必各有学问才力,故能自成一家之言以传于世。其后学者囿于门户积习,必有流弊,故能者又反之以求胜(六)。要之,各派皆有所长,亦皆有所短。善为诗者,上下古今取长弃短,吸神髓而遗皮毛,融贯众妙出以变化,别铸真我以求集诗之大成[四十一],无执成见为爱憎,岂不伟哉。何必步明人后尘,是丹非素,祧宋尊唐,徒聚讼耶?执一格以绳人,互相攻击,此弊始于南宋,明代诗人效尤,逾启争端。庄子曰:“辩生于未学”[四十二],此之谓也。若别裁伪体,斥绝偏锋魔道,则千古既有定论,寸心亦具是非,属不得已,非好辩矣[四十三]

[一]家数:指家法传统、流派风格。多用于诗、文、技艺等。严羽《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云:“世之技艺,犹各有家数。”

[二]诗道:指作诗的规律、主张和方法。

[三]时尚:指一时的习尚。如南宋俞文豹《吹剑四录》云:“夫道学者,学士大夫所当讲明,岂以时尚为兴废。”

[四]理势:指事理的发展趋势。如北宋苏轼《与李方叔书》云:“实至则名随之,名不可掩,其自为世用,理势固然,非力致也。”

[五]“若无新变,不能代雄”:语出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习玩为理,事久则渎,在乎文章,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

[六]潘岳(247—300):字安仁,河南中牟人,西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七]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一作符亮,私谥“靖节”,江西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谢灵运(385—433):原名公义,字灵运,小名客儿,世称“谢客”,祖籍河南太康,生于浙江绍兴,南北朝时期诗人、文学家、旅行家。

[八]鲍照(约416—466):字明远,祖籍山东郯城,生于江苏京口,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

[九]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遂宁)人,初唐诗文革新代表人物之一。张九龄(678—740):字子寿,号博物,谥号“文献”,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

[十]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有《李太白集》。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有《杜工部集》。

[十一]王维(701—761):其出生地有两种说法,一说他原为太原祁人(今山西祁县),后移家蒲州(今山西永济);一说他祖籍太原祁县,出生于蒲州。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唐代著名诗人、画家,有《王右丞集》。孟浩然(689—740):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有《孟浩然集》。高适(704—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有《高常侍集》。岑参(约715—约770):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天宝年间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李颀:生卒年不详,籍贯不详,开元年间进士,授新乡县尉,有《李颀诗》一卷。韦应物(737—约79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历任滁州刺史、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人称“韦江州”“韦左司”“韦苏州”,有《韦苏州集》。

[十二]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有《昌谷集》。

[十三]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洛阳人,有《元氏长庆集》。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有《白氏长庆集》。

[十四]温庭筠(812—约870):本名岐,字飞卿,山西太原人,有《温飞卿诗集》。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有《李义山诗集》。

[十五]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有《孟东野集》。贾岛(77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有《长江集》。

[十六]张籍(约768—约830):字文昌,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有《张司业集》。王建(约765—约830):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有《王司马集》。皮日休(约834—?):字逸少,后改袭美,襄阳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有《皮子文薮》。陆龟蒙(?—约881):字鲁望,姑苏(今江苏苏州)人,自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有《笠泽丛书》《甫里集》。

[十七]杨亿(974—1020):字大年,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曾与刘筠、钱惟演等唱和,编成《西昆酬唱集》,著有《武夷新集》。刘筠(971—1031):字子仪,大名(今河北大名)人,与杨亿、钱惟演等唱和,编成《西昆酬唱集》,著有《肥川小集》。

[十八]西昆体:北宋初期诗坛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流派,因《西昆酬唱集》而得名。《西昆酬唱集》是以杨亿为首的17位馆阁文臣互相唱和、点缀生平的诗歌总集,其中成就较高的诗人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西昆体在艺术上大多师法晚唐诗人李商隐,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

[十九]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有《苏学士文集》。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有《宛陵先生集》。

[二十]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晚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有《欧阳文忠集》《六一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有《昌黎先生集》。

[二十一]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有《王临川集》《临川先生歌曲》。

[二十二]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有《东坡全集》等。

[二十三]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有《豫章集》《山谷词》。

[二十四]陈师道(1053—1101):字无己,一字履常,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有《后山集》。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河南洛阳人,有《简斋集》。

[二十五]二晁:指晁补之、晁冲之。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学者称“济北先生”,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有《鸡肋集》《晁无咎词》。晁冲之(?—1126):字叔用,世称“具茨先生”,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晁补之从弟,有《具茨集》《晁叔用词》。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邱先生”,江苏淮阴人,有《张右史文集》《柯山诗余》。

[二十六]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江苏高邮人,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二十七]江西诗派:北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以黄庭坚创作理论为中心而形成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南宋末年,方回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一祖三宗”之说。宋以后,江西诗派之影响不绝如缕,其余波一直延及近代同光体诗人。

[二十八]江湖诗派:南宋后期继永嘉四灵后而兴起的一个诗派,因陈起刊刻《江湖集》而得名。当时书商陈起与江湖诗人相友善,于是刊售《江湖集》《续集》《后集》等书,后人以《江湖集》内诗气味皆相似,故称为江湖诗派。

[二十九]九僧:指北宋初年以能诗闻名的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宇昭、怀古、惠崇等九人,有《九僧诗》,诗宗贾岛、姚合,主要写生活琐事,意境寒瘦,风格清幽,有枯寂狭窄之弊。四灵:即永嘉四灵,宋宁宗时温州永嘉籍的翁卷、徐玑、徐照、赵紫芝四位诗人,因翁卷号灵舒,徐玑号灵渊,徐照号灵辉,赵紫芝号灵秀,故称四灵。长江:即贾岛(779—843),因贾岛有《长江集》。武功:即姚合(约777—843),浙江吴兴人,元和十一年进士,任武功主簿,人称“姚武功”,曾选《极玄集》,有《姚合诗集》。

[三十]钟惺(1574—1624):字伯敬,号退谷,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有《隐秀轩集》。谭元春(1586—1631):字友夏,竟陵人,有《谭友夏合集》。二人为明末竟陵派的代表人物。

[三十一]魔道:即邪道,与雅道相对而言。

[三十二]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三十三]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

[三十四]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有《遗山集》《中州集》《唐诗鼓吹》等。

[三十五]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四川仁寿人,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汉庭老吏,因虞集自负其诗如“老吏断狱”,故以汉代张汤自比。

[三十六]杨载(1271—1323):字仲弘,福建浦城人,有《杨仲弘集》。范梈(1272—1330):字亨父,一字德机,江西清江县人,有《范德机诗集》《木天禁语》《诗学禁脔》。揭傒斯(1274—1344):字曼硕,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人,有《揭文安公全集》。金华:约指戴良(1317—1383),字叔能,浦江建溪(今浙江诸暨市)人,有《和陶诗》《九灵山房集》。天水:指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有《松雪斋文集》,赵姓源于甘肃天水,故宋朝又称“天水一朝”。雁门:指萨都剌(1272—1355),字天锡,号直斋,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有《雁门集》。

[三十七]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山阴会稽(今浙江诸暨)人,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古乐府》《丽则遗音》《复古诗集》等。吴莱(1297—1340):字立夫,本名来凤,门人私谥“渊颖先生”,浦阳(今浙江浦江)人,有《渊颖吴先生集》。

[三十八]高启(1336—1374):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江之青丘,因号青丘子。著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三十九]前七子:指弘治、正德时期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七人。后七子:指嘉靖、隆庆时期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七人。

[四十]公安派:指明神宗万历年间,以袁宏道及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三人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因三人都是湖北公安人得名,此派作者还有江盈科、唐望龄、黄辉等。他们提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的文学发展观,又提出“性灵说”,要求作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竟陵派:又称钟谭派,是明代后期的文学流派,因主要人物钟惺、谭元春都是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故被称为竟陵派,他们追求“幽情单绪”和“孤行静寄”,倡导“幽深孤峭”的风格。

[四十一]真我:佛教用语,认为凡夫执着五蕴假合之身为我,其实是“假我”,要像佛那样具有八大自在的我,才是“真我”。此处之“真我”主要是从诗人自成一家的角度而言的。

[四十二]“辩生于未学”:经查,《庄子》中并无此句。此句应出自韩愈《读墨子》,原文为:“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

[四十三]伪体:指违背《风》《雅》规范的诗歌或风格纯正的文章。杜甫《戏为六绝句》云:“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偏锋:比喻诗歌创作不从正面着眼,而取旁敲侧击、侧面下手的方法。

(一)《筱园先生自订钞本》在“求其盛”后又衍出“求其盛”三字,实无必要,此处以《云南丛书》初编本为准,不加“求其盛”三字。

(二)《云南丛书》初编本作“愈降”,《筱园先生自订钞本》作“逾降”,二字可通用,以自订钞本为准。下同。

(三)《云南丛书》初编本作“雕刻”,《筱园先生自订钞本》作“琱刻”,二者可以通用,以自订钞本为准,下同。

(四)《云南丛书》初编本作“五代诗亡”,《筱园先生自订钞本》改作“五代诗亦然”,以自订钞本为准。

(五)《云南丛书》初编本作“”,《筱园先生自订钞本》作“辣”,以自订钞本为准。

(六)《云南丛书》初编本作“返之以求胜”,《筱园先生自订钞本》改作“反之以求胜”,以自订钞本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