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论文写作导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哲学专业的特点在于理论性较强,学习哲学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今后都有可能从事哲学研究。科学研究离不开学术论文的撰写,哲学专业也不例外。哲学论文的撰写跟其他人文学科的论文撰写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我们编撰这本《哲学论文写作导论》就是从哲学学科特色的角度来对哲学专业本科生的哲学论文写作提供专业的指导。与国外哲学论文写作教材种类繁多而且较为成熟相比,国内目前缺乏一本符合国情的哲学专业教材。为了凸显本书写作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先对国内外有关哲学专业论文写作的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现状进行简要的回顾。

一 对国内外哲学论文写作教材和课程建设的回顾

从课程建设方面来说,欧美国家许多高校的哲学教育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以美国为例。美国不仅有“全国哲学专业教育委员会”,而且还创办了专业学术期刊《哲学教学》(Teaching Philosophy)。这些机构和期刊对哲学教学方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大批成果。例如,沃克(Walker,2021:59-87)提出了以“技巧训练为首”的教学方法来替代传统的“以内容灌输为首”的教法。并且认为“哲学论文写作”在哲学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时,欧美国家高校普遍强调哲学专业学生学术写作的能力。例如,加拿大高校图书馆几乎都设置了“写作中心”(writing center)来规范和培养学生们的论文写作能力,包括哲学论文的写作能力。

从教材编撰方面来说,目前英语世界以“哲学论文写作”为主要内容的教材有三本,分别为:霍罗洽克(Holowchak,2011)、费恩等人(Finn et al.,2012)以及马蒂尼奇(Martinich,2016)。

第一,霍罗洽克的教材重点关注的是哲学论证过程的挖掘、对哲学论著的评价,然后才是哲学论文的写作。其中,前两方面是为哲学入门所做的训练、为哲学论文的写作打基础。该书内容涵盖了三方面:如何进行哲学说理、如何评价哲学论著、哲学论文的写作。一共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又分为不同数量的模块,具体包括引言、哲学中的说理、如何正确阅读哲学论著以及哲学评价。其中哲学评价又可分为三个部分。该书的特点有:模块化,非常简短,容易自学;该书语言表述简练;将如何做哲学和如何撰写哲学论文融合在一起。霍罗洽克认为,基本哲学入门训练是写好一篇哲学论文的前提。

第二,费恩等人的教材主要在于训练学生的批判性阅读、写作和哲学思维。主要特色有:内容细致;将具体哲学二级学科所讨论的主题融入具体章节讨论中,比如,将形而上学、认识论等主题融入哲学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设有丰富的写作习题。该书有两大目的:一是教会学生如何做哲学;二是教会学生如何写一篇规范的哲学学术论文。其中,如何做哲学占据了三分之二的篇幅。具体包括:如何提出哲学问题、哲学书籍的阅读技巧、哲学课程的学习、哲学讨论的重要性、哲学具体分支的理解、理解具体哲学分支中的具体术语、哲学反例的思维、理解并评价哲学论点以及理解哲学的论证;如何写哲学论文,包括:论文写作计划、描述性论文的写作、哲学文本的复述、文章的修订等;最后是讨论。

第三,马蒂尼奇的教材是有关如何撰写一篇哲学论文的实践指南。从该书第一版出版截至2022年已经发行了四版,说明该书在国外哲学院系中被广泛使用。该书采取具体章节加附录的形式编写,共9章。该书运用了分析哲学的基本范式,是一部较为标准的分析路径的哲学论文写作范式的指南。具体来说:第一章是对哲学论文中的“读者”和“作者”关系的讨论;第二章是哲学论文写作所需要的逻辑和论证部分;第三章是哲学论文的结构;第四章是哲学论文撰写部分的讨论,包括主题的选择、写作技巧、大纲等;第五章为分析哲学论文写作的技巧,包括定义、区分等;第六章是对哲学论文内容的限定,包括求真、诉诸权威;第七章是对论文形式的目标要求,包括融贯、简洁等;第八章是关于引言的一般问题;第九章关心如何阅读一本哲学专著。从内容分配来说,马蒂尼奇花费了大量篇幅在第二、四、五章上。该书共有三个部分:对分析路径的哲学论文基本技巧的教学、分析路径哲学论文的具体撰写及其需要注意的方面。该书的撰写将如何做哲学和如何写一篇规范的哲学论文结合起来;如何做哲学是哲学论文写作的基本前提。

综合来看,上述外文教材有如下共同点:(1)都指出“哲学论文写作”教材应该解决如何做哲学和如何写哲学论文这两个问题;(2)都是从分析路径来展开哲学论文写作过程,都强调哲学的论证过程和逻辑条理;(3)上述教材都拥有较为翔实的练习题和相关学习资源。这说明,国外对“哲学论文写作”的教学都强调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强调了以论证、逻辑、批判性思维为技巧的哲学论文写作方法。从专业性角度来说,马蒂尼奇的教材更专业,费恩等人的教材内容更翔实。上述教材对我们目标教材的编撰工作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国内哲学的专业教育跟欧美国家相比起步相对较晚。根据中国知网的数据,国内目前有关“论文写作”课程的研究论文有695篇,而有关“哲学论文写作”的研究文献则为0。当然,哲学专业本来在国内体量就小。国内目前大约近100所高校开设有哲学本科专业,建立有哲学院系的学校则为数不多。可以说,一方面,哲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文献相对匮乏跟哲学专业的规模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这也同国内哲学院系对此没有足够的重视息息相关。

当然,国内还是有学者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冯琳等人从评价体系角度注意到了哲学论文写作的特点。此外,在一些融媒体平台上也有有关哲学论文写作的讨论,比如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黄勇教授撰有《中国哲学研究学者如何在英文杂志上发表文章》,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葛四友教授的《谈谈哲学论文写作的问题、论证与结构》,以及南京大学孙江教授的《如何避免写论文不是像作文就是像社论?》,上述观点可总结如下:

第一,针对国内学者想要在英文期刊上发表哲学论文,黄勇教授提出应该从如下方面实施:(1)哲学论文选题应具体化;(2)在已有课题上讲出新意;(3)对别人的研究应该有所了解,每部著作不能大同小异;(4)加注说明他人类似的观点;(5)想成为作者先成为读者;(6)国内大学图书馆尽量购买英文哲学期刊。黄勇提出的观点基本都是基于国内哲学研究的现状之上的。因此,他的观点对于本书研究具有一些理论指导意义。其中,在问题意识部分中,黄勇发现,在对国内来稿的匿名评审中,有一个现象非常普遍:文章的论述严格地讲都没有什么错,但就是不知道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的文章。这些文章缺乏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缺乏跟作者阅读文献的数量有关,尤其是二手文献。因为缺乏文献阅读,导致作者对某个问题的已有研究历史没有充分的了解,同时也缺乏批判性思维。

第二,孙江认为国内很多哲学论文写得不是像作文,更像是社论。孙江指出,问题意识决定了切入问题的角度。由此可见,国内哲学论文写作课程缺乏对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意识的缺失同“哲学论文写作”课程以及其他哲学课程的教学和设计所存在的不足相关联。

第三,葛四友认为,一篇好的哲学论文,从内容上应该以一阶问题为核心,以清晰明了为要件,以推进对问题的认识霍解决问题为目标。葛四友专门探讨了分析进路的论文总体要求,即坚持两点:(1)概念要用得清楚明白,不能含糊不清,不能模棱两可。尽量用概念的字面意思表达,少用修辞,尤其是发散性修辞;(2)话与话之间要经得起推敲,不要有逻辑跳跃。葛四友强调,分析的路径不是专属英美的“分析哲学”,而是表达论点与论证的一种方法,因此,分析路径同样适用于欧陆哲学。采用分析进路的欧陆哲学家也在逐渐增多,比如哈贝马斯。葛四友在有关论文写作的教材中提到了马蒂尼奇的教材。这些专家学者都注意到了国内哲学专业学生在论文写作上存在的一般问题。为此,他们都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这些都对本书的撰写具有启发意义。

从国内有关教材编撰方面来说,谭培文等人编撰的《哲学论文写作》(2000)是目前唯一以“哲学论文写作”为主题的教材。该书一共有九章:科学与哲学研究;哲学论文的选题;哲学论文写作的资料收集;哲学论文的行文;哲学史论文写作;哲学原理论文写作;哲学性学科论文写作;具体科学哲学论文写作,包括宗教学、科学哲学、经济哲学;哲学学位论文写作、答辩和发表。不过,该教材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缺少相应的写作练习。

由此可见,在有关“哲学论文写作”课程的教研中,尽管专家学者们普遍关注哲学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对于如何具体地解决这些问题,还缺乏系统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本切实可行的教材。

二 本书的结构和主要内容介绍

本书的编撰工作在充分吸收国内外已有教材优点的基础上,结合国内有关哲学一级学科的划分情况,尽力照顾到每个二级学科自身特点,编撰出一部实用、科学的专业教材。本书将突出分析路径中的哲学论文写作,强调论证的严谨性,同时又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

本书的撰写思路如下:首先简要介绍基本的哲学研究;其次概要介绍分析路径哲学论文写作;最后阐明基本学术伦理和规范。在具体编写过程中,本书将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研究内容融入具体哲学论文写作方面的论述过程中。本书所列举的例子都是编者所熟悉的专业领域的一些经典文本和经典问题。本书始终把如何做哲学和如何写哲学论文结合起来考虑。按照上述总体思路,本书共分为十二章。

第一章讨论哲学概念的内涵,主要从不同的角度来阐明“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包括“哲学”的词源探究、哲学的研究对象以及国内学界有关“哲学”这一概念的内涵的探讨。

第二章涉及哲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论证与逻辑。本章主要从哲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哲学研究过程中的论证、哲学论证过程中的基本逻辑概念问题等方面展开。

第三章重点介绍哲学文本的阅读与理解。具体涉及哲学原著阅读理解的要求、准确把握哲学原著所表达的观点、判断文段在哲学史的地位的重要性、厘清相同哲学问题中不同哲学家的不同立场、如何开展跨文化比较阅读、哲学原著的阅读方法等诸多内容。

第四章主要从什么是“哲学论文”、哲学论文的基本构成要素、哲学论文的结构和语用三个方面介绍哲学论文的要素与规范。

第五章是哲学论文选题与文献收集。主要从选题的内涵以及选题的重要性、需遵循的原则、哲学论文选题能力的培养、恰当的选题等方面探讨哲学论文的选题;从研究文献的三点常识、文献查询、收集及筛选等方面探讨哲学论文的文献收集的问题。

第六章重点探讨哲学研究文献,即二手文献的阅读与整理。研究文献的阅读从策略上来说,可以分为速读和精读等,需要厘清哲学研究文献内容各要素的内在关系、学会运用关键词来把握作者的观点。还涉及哲学研究文献分类与整理、哲学研究文献阅读笔记的制作等问题。

第七章和第八章主要涉及哲学论文初稿的撰写。第七章重点介绍大纲和文献综述的撰写,第八章重点介绍论点和论证的建构。论点的建构主要有“引发—确立”式的中心论点模式、“开宗明义”式的中心论点模式两种构建模式。论证过程的构建分为例证式、结构式、文本学式、文献诠释式和论辩式五种构建模式。

第九章重点介绍分析性哲学论文的写作技巧。涉及关键哲学概念的定义、对成对的哲学概念进行区分、对关键哲学概念的意义的分析、构思出不同的场景和思想实验、善于给出反例、归谬论证等具体内容。

第十章主要从再次明确哲学论文的中心论点、调整论文与论证的结构、语用规范与修辞润色、确定论文题目与撰写论文摘要四个方面探讨了哲学论文的修订。

第十一章从学术诚信规则的形成历史和具体内容、对学术不端重要内容的解释和具体案例等方面探讨了学术诚信和学术不端的问题。

第十二章从哲学论证的角度重塑哲学史上的经典问题,所涉及的主题包括伦理学、知识论、宗教学以及语言哲学。

本书的编写组成员均来自西南民族大学哲学学院的在职教师,一共七位成员,每位成员的职责分工如下:段吉福教授是本教材主编,负责全书的结构拟定和书稿后期修订校对;徐强博士负责编写第二章、第九章内容;肖习博士负责编写第三章、第六章内容;吴映平副教授负责编写第一章、结语内容;周莹博士负责编写第五章、第七章内容;许鹏博士负责编写第四章、第八章内容;窦安振博士负责编写第十章、第十一章内容,第十二章内容由编写组成员共同完成。

三 本书的主要特点

综观本书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六大特点:一是充分吸收国外哲学写作教材的编写范式,强调把“如何做哲学”与“如何写哲学论文”两个主要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二是在“如何做哲学”中,提出以分析哲学的基本研究范式为基础的分析性哲学论文写作;三是讨论中所引用的文献翔实,基本覆盖了哲学一级学科下面的八个二级学科;四是适当地加入了哲学论证的方法与技巧,以及哲学史上的一些经典哲学论证的拓展阅读部分;五是引入了学术伦理和学术诚信的基本概念和要求;六是提出了通过哲学论文写作基础的训练,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哲学专业本科生的中国的哲学研究学术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