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多民族文学研究的方法和重点
本书力图以实地调研、理论阐释与资料梳理三者相结合的方式,以形成立体的研究模式,努力做到综合基础理论研究、社会现状分析与个案分类描述及应用性的对策建议为一体。具体来说将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展开。
宏观研究:从整体的系统论出发,立足于人类学的整体文学观,从宏观的视野考察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问题,研讨多民族文学发展的现状、历史与未来,研究多民族文学史观、世界性多民族文学比较以及多民族的文论体系整合等问题。在跨学科的视野实现多民族文学研究的四个打通:多民族文学研究的古今打通、中国民族文学研究与文学人类学打通、多民族文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打通、民族文学研究的多民族性和多文学性的打通。
中观研究:把多民族文学研究置于多民族国家整体的社会结构中进行考察,把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与社会现实问题及对策研究相结合,充分关注现实文化生活层面的“多民族文学实践”、“多民族文学理论”和“多民族文学教育”的专项问题,促进文学研究与社会现实关怀的有效结合。
微观研究:强调在实证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和阐释。为此,“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的研究充分利用了团队成员在田野考察方面的资源优势,以民族、区域、语系和文学类型等为单位进行整体把握,以实地田野考察为前提,按地域和语系来划分,在西北、东北、西南、东南各民族地区选取多民族文学个案进行专题性的田野考察,对多民族文学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实证调研,开展以中国多元族群文学与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文学个案研究。
综合而论,本书强调跨学科整合,力图将文学、史学、民族学、社会学、比较文学以及新兴交叉学科——文学人类学等不同的理论结合起来,采用文本分析、文献综述与实地调查和专题座谈等多种手段,并根据研究实际各有侧重,由此对民族文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普遍问题和特殊问题开展较全面的研究。
本书力图突破的难题主要是如何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突破以往单一民族史观的局限,把中国多民族文学视为共生整体,进一步分析中国多民族文学的传统结构、现存问题和未来走向,提出令人信服的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观,并由此对重新认识“多元一体”的文学现象予以积极影响,从而有助于形成“美美与共”的多民族文学交融境界。具体阐述如下。
1)对“多民族”的时空架构的把握和建构 “多民族”强调的中国各民族以多元平等的关系构成的整体,它可以纠正过去的旧文学观念中,以某一个单族群为中心及其对其他弱势民族文学实践的忽略、遮蔽和扭曲。如何建构这种新型的族群整体构架,用以撰写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是本书拟达成的目标之一。
2)对“多语种文学”进行比较和整合 “多民族文学”按语言分,包括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印欧语系五大语系的多种文学;按地域分,包括中原板块、内部走廊及边缘海岛等几大类型;在文学实践的方式上,则同时有作家的文字书写和民众的非文字表达。因此在新的大文学框架下,如何统合多语种文学,如何跨越语言、地域及表达方式诸方面的界限,把中国多民族文学视为共生整体,并展开历时性的比较,是本书期待达成的目标之二。
3)打破就文学谈文学的学科界限 尝试以文学为核心,联合史学、人类学的理论和研究,将社会性的文学文本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但能否根据全书总纲的设计,进行各学科打通,从文学实践、文学理论和文学教育等方面关注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还有待于今后的实践检验。
4)对多民族文学议题进行跨族群对话 本书得到国内若干同行友人的参与支持,协助调研和研讨的学者分布于中国的东西南北、跨越各民族地区,包含了满族、壮族、苗族、蒙古族、彝族、维吾尔族等十数个族群,为开拓视野、集思广益进行跨族群对话奠定了有利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