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译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先仁义而后利益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

孟子晋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是将给我国带来利益吧?”

孟子回答说:“王为什么要说利益呢?也要有仁义才行啊!如果王只是说‘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国家呢?’大夫也说‘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封地呢?’那一般士人和百姓也都会说‘怎样才有利于我自己呢?’上下都追逐私利,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万辆里头,他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里头,他就拥有一百辆,这些大夫的产业是很多了。如果他重利轻义,不把国君的一切都夺去,就不会满足的。从没有仁心之人会遗弃父母的,也没有以忠义之人会怠慢君上的。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

【评析】

《论语·学而》载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阐释了本立而道生的原理,由有子的“务本”到孔子要求弟子“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都说明做人做事务本和讲究信义与仁爱的重要性。《论语·里仁》载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述而》载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从孔子的义利观出发,解读孟子这里与梁惠王的对话,我们就豁然开朗了。

梁惠王认为孟子不远千里一定会给他带来利益,所以开头就言利。“孟子知王欲以富国强兵为利,故曰王何必以利为名乎?惟有仁义之道者可以为名,以利为名则有不利之患矣,因为王陈之。”[2]孟子对梁惠王的问话不以为然,但不直接否定对方,而是以反与正为例,采取曲径通幽、层层递进的推理方式,通过假设大家如果都重利轻义,国家就会陷入危险的局面;而具有仁心的人一定不会遗弃父母,忠义之人也不会怠慢君王。所以,在此基础上,孟子点明主题:大王只要注重仁义就可以了。这实际上也是有子所说的“本立而道生”。“在孟子看来,‘利’是外在的,有碍于成仁成义;‘仁义’是内在的,关乎德性和德行。”[3]因此,孟子认为追求利就会影响对义的追求。

孟子注重仁义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治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参酌价值。当然,从智库专家建言献策的角度来看,“假如孟子能够承认梁惠王为富国强兵,追求利益的正当性,再提出义的重要性,以弥补梁惠王的不足,任职之后,在工作实践中逐步扭转梁惠王的片面性和不足,是不是要好一些?”[4]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这种假设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