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4章 收编李念乡部,队伍壮大
“村口那边来了不少人,看样子像是原李家村的村民,领头的人说……说想找咱们长官,要加入咱们队伍!”
“村民要加入队伍?”李勇愣了一下,随即警惕起来。
这年头兵荒马乱的,什么人都有,不得不防。
他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土,“走,去看看。我去叫连长!”
很快,李勇找到了正在观摩迫击炮训练的张峰,将情况汇报了一遍。
张峰闻言,眉头微蹙,但没有立刻表态,只是点了点头,
“嗯,去看看再说。”
两人带着几名警卫战士,来到了李家村村口,也是他们平日里聚集休整的老榕树下。
果然,只见树荫外围,黑压压地站着一大群人,粗略一看,少说也有六七十号。这些人大多穿着破旧的麻布衣服,脸上带着长期风餐露宿留下的沧桑,不少人皮肤干裂,神情中带着一丝忐忑。
人群最前面,站着几个气质明显不同于普通村民的汉子。
其中一个身材中等,面容坚毅,虽然穿着和其他人差不多的麻衣,但站姿挺拔,眼神锐利,正是之前在暗处观察过他们的李念乡。
另一个则紧挨着李念乡,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周围,是肖青阳。
看到张峰和李勇走过来,李念乡上前一步,对着张峰拱了拱手,“这位长官,我们是……想来投奔贵部的。”
张峰打量着李念乡,又扫了一眼他身后的人群。
这群人成分复杂,大约有一半人手里拿着各式各样的武器,有老旧的汉阳造、晋造步枪,甚至还有几把大刀,虽然保养得不算好,但看得出是经常使用的。
而另一半人则完全是赤手空拳,衣衫褴褛,更像是逃难的百姓。
“你们是什么人?为什么要加入我们?”
张峰开口问道,声音平静,听不出喜怒。
李念乡朗声说道,
“回长官的话,我们这些人里,有一半是原晋绥军三五七团二营被打散的弟兄。”
“上一次会战之后,部队几乎被灭,剩下我们一些受伤的弟兄就退到了这附近的山里休养,一直想加入一支真正打鬼子的队伍。”
他指了指身后的另一部分人,语气沉痛了几分,
“剩下这些,都是原来李家村的村民。前些日子鬼子扫荡,村子……村子被屠了!侥幸逃出来的青壮年,家也没了,亲人也没了,现在就剩下烂命一条,一心只想跟着队伍打鬼子,给死去的亲人报仇!”
说到这里,李念乡的眼圈有些发红,声音也带上了一丝哽咽。
他身后的那些原李家村村民,也都露出了悲愤的神情,有人甚至低声啜泣起来。
李勇在一旁听着,心里不由得活动起来。
晋绥军的兵?虽然名声不算太好,但毕竟是正规军出身,底子应该不差。还有那些李家村的村民,家破人亡,这份仇恨可是实打实的,要是能引导好,绝对是悍不畏死的战士!
但他同样也有顾虑。
这六七十号人,成分复杂,来路不明。
会不会是奸细?
或者只是想混口饭吃,甚至骗点武器弹药就跑路?
这年头,这种事情并不少见。
而且,一下子增加这么多人,他们这个连队本来只是三十来人,一下子加了这么多人,内部团结和军令的执行也是个大问题,会不会拖垮整个队伍?
张峰显然也考虑到了这些。
他看着李念乡,目光锐利,
“你们说你们是晋绥军三五七团的?可有凭证?”
李念乡坦然迎着张峰的目光,
“长官,兵荒马乱的,部队被打散,番号证明早就没了。不过,我们这些人,是不是当过兵,打过仗,您是行家,一看便知。至于是不是真心打鬼子,战场上见真章!”
他顿了顿,看了一眼身旁的肖青阳,又补充道,
“我知道长官您有顾虑。我们这些人里,确实有老兵油子,也有没摸过枪的庄稼汉。但我们现在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跟着一支能打胜仗的队伍,痛痛快快地杀鬼子!我们之前看到贵部纪律严明,装备也不错,而且……还缴获了鬼子的联队旗!我们相信,跟着你们,才能真正给死去的弟兄和乡亲们报仇!”
“哦?你们知道我们缴获了联队旗?”张峰眉毛一挑,有些意外。
李念乡点了点头,“实不相瞒,前两天我们就偷偷回来看过,恰好看到贵部战士在讨论联队旗的事情。”
肖青阳在一旁低声对李念乡说道,“念乡哥,跟他们说实话吧。”
李念乡看了他一眼,然后转向张峰,语气更加诚恳,
“不瞒长官说。我家人一家四口……就是前几天在李家村被鬼子杀害的!这血海深仇,我李念乡此生不报,誓不为人!只要长官肯收留,我李念乡和这些弟兄,愿为前驱,马革裹尸,在所不辞!”
李念乡这番话掷地有声,带着刻骨的仇恨和决绝的意志,让张峰和李勇都为之动容。
这样的话,带着残部和村民来投奔他们这个小小的连队,这份诚意和决心,不似作伪。
张峰沉默了片刻。他快速权衡着利弊。
接收这批人,风险确实存在,管理、补给、训练都是难题,甚至可能混入奸细。但是,收益同样巨大。六十多名生力军,其中还有不少经验丰富的老兵,如果能有效整编训练,将极大地增强他们连队的实力!尤其是在目前日军随时可能发动大规模报复的严峻形势下,扩充力量是当务之急。
而且,李念乡这番话,特别是提到为家人报仇,情真意切,不像是在撒谎。
“好!”
张峰终于做出了决定,目光坚定地看着李念乡,
“我相信你们是真心抗日!从今天起,你们就是我们连队的一员了!”
“你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听李排长安排,另一部分加入赵排长队伍。”
听到张峰肯定的答复和安排,李念乡和肖青阳等人脸上都露出了激动和如释重负的表情,那些衣衫褴褛的村民更是喜极而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