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上九华山——创建心学的转折点

九华山原名九子山,因诗仙李白有“上有九峰如莲华”诗句,遂更名为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王阳明希望在这方宝地上驱散自己的迷茫,找到未来的方向——究竟是在世俗中坚持成圣,还是在世俗外潇洒成仙?
他崇敬圣人孔子,也崇拜隐逸诗人陶渊明。他渴望经略四方大展拳脚,也喜欢像神仙那样逍遥自在。
到底哪条路才是他应该走的呢?
可惜,这一次上九华山,王阳明并未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虽然遇到了两位奇人异士,但他们的建议都是:回世俗中去。这自然让王阳明很是沮丧。
回去上班后,王阳明不知为何,又捡起了写文章这件事。但有一天在推敲一个句子时,他不知为何猛地扔下了笔,大喊道:“我怎么可以把有限的精力浪费到这无用的虚文上!”
自此之后,他便彻底跟文章说再见了,而这,是他创建心学前思想上的第一个转折点。
文章是虚的,那什么才是实的?王阳明认为答案是:佛教和道教。
1502年夏天,他因染咳血之疾请假回老家休养,筑室阳明洞。他又虔诚地研究起了佛家和道家的经典。这时的他已经三十一岁了,追寻理想二十多年未果,他苦闷不已!想建功立业却没有平台,想成为圣人又无法突破理学的关卡找到密匙,文学家的梦又被他自己亲手刺破……他现在的精神支柱只有佛教和道教了。
王阳明的确想过放弃一切,离开尘世,这样他自然就能得到解脱了。但是,他舍弃不下自己的家人,尤其是父亲,因为他不能做一个不孝的人。
左也不行,右也不行,他的思绪混乱极了,内心煎熬极了。
有一天他正在静坐,不知怎的猛地睁开双眼,以一副如释重负的口气说道:“亲情与生俱来,如果真能抛弃,就是没有人性!”
自此,他就彻底跟佛教说再见了。
第二年,发生了一件事,更加验证了王阳明的判断。
王阳明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说这个和尚已经闭着眼睛不说话静坐三年了。王阳明笑了笑,绕着和尚走了几圈,最后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和尚,冷不防地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终日眼睁睁看甚!”
而这话其实就是所谓禅机。
王阳明话音刚落,和尚便惊慌地睁开眼,“啊呀”一声。
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
和尚答:“还有老母。”
“想念她吗?”
和尚不说话。四下一片寂静,静得仿佛能听到和尚头上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王阳明笑了,他向和尚轻轻地摆手说:“去吧,回家去照顾你的母亲吧。”
第二天,和尚离开寺庙,回家去了。
而在此之前,他已彻底跟道教说了再见。这,是他创建心学前思想上的第二个转折点。
王阳明在文章、道教和佛教上的付出如海洋般深沉,几乎投入了半生的心血。然而,他一旦想通了,说放手就放手了,连一丝犹豫都没有。
王阳明丢掉了从前的包袱,轻装上阵。他再次回到了世俗中,回归了“经略四方”的志向。而要想通过军事建功立业,“为万世开太平”,从而成为圣人,就必须从理学那里获得密匙。
他,重新站在了最初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