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孙氏迁湘始祖世系考
关于孙开华的祖先来自何方?同样,我们能够在其《孙氏族谱》中找到答案。在光绪九年(1883年)首修族谱中,第13代孙懋堂的《统一宗派考》、进士张养炼的《谱叙》等文章中,都有涉及。孙氏家族世居江西“千有余岁,未有二脉者也。迨元末,遭寇陈友谅建都武昌,久战鄱阳,居其地者不胜其害,我先人流离奔走之各省、各府、各县,或有往湖南常(德)郡桃(源)邑就地而处者有之,或有往别省别县传数代而来者有之”。[2]
具体而言,这个离鄱阳不远的世居地在哪里呢?“吾孙氏远祖曰恭公,世居江右丰城县”[3]。据查。“江右丰城”即为今江西省宜春市辖丰城市。丰城县的来历和基本变迁为: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据吴,析南昌县南境置富城县,以县建富水西而得名,属扬州豫章郡。晋太康元年(280年),因原治“城郭未竣,人口未集”,移治丰水西(今荣塘墟),改名丰城县。后经朝代的更迭,丰城县名和隶属关系常有变化,但多为南昌郡(府)管辖。1949年5月,丰城先归属南昌专署管辖,1958年南昌专署迁设于宜春,1959年更名为宜春专署,丰城归其管辖。198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丰城县设丰城市。2000年8月宜春地区撤销,设立地级宜春市,代管丰城。
迁湘远祖“恭公”之前,孙氏在江西丰城历经了多少代,我们所掌握的资料上没有记载,但是,迁湘以来的世代交替还是有据可查的。祖先从江西带来的“派行歌”为:
重德添嘉,文志吉永,万大良世,国泰民安,宏开道学,辅正朝纲[4]。
至于迁湘年代,谱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是哪一年,“孙氏自始祖琼、璋公之兄弟,由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引者注)自江右迁桃,历年400有奇,阅世20有余。绵延两朝”[5]。
今天看来,迁湘孙氏基本以散居在湖南西北部的桃源、慈利、大庸(今张家界市永定区)三县为主,虽然彼此相去不远,但是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年代,随着孙氏家族的人丁繁衍,各家、各房在给后代起名过程中出现了与“派行歌”相左的情况。在首修族谱前的道光壬寅年(1842年),迁湘孙氏在其长房所在地桃源县兴安厂(今桃源县马鬃岭乡兴安厂村)集资兴建了孙氏祠堂,全族统计已有六房分支,其派行变化如下:“长房自‘世’字派下,将‘开’字改‘克’字;五房将‘其’字派下更改;六房将‘善’字从十三代以下同立新派,定为章程,未复合为一体。”[6]桃源的孙氏将“万大良世”则续为“万大余庆”。显然,如此下去,迁湘孙氏家族,就会出现派行紊乱,于是,在族中名望人士的组织下,就有了光绪九年的首修族谱。
在迁湘孙氏的六房中,孙开华支为第二房,其家族流变有专文记载:“我重九公世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铁炉巷大栗树社下,明皇年间移居荆南楚相名地,后葬江宁驿路旁孙家大坟山,栽有栋刺树,碑志高大,一丈二尺。妣徐氏,生年八字:癸未、戊午、庚戌、壬午,与公合冢,生子四:德一、德二、德三、德四。德一公迁居辰州白阳坪,子孙繁衍。德二公迁慈邑九都望八里、踏田溪,至清失传,又说徙陬市者是也。德三公亦居九都北坪孙家峪,后有吉玄公迁移桃邑,包家首转移青华山,又有由桃而迁别县者,是其裔也,均极鼎盛。乃德四公仍居九都小溪孙家刺,后移居桑园坪,生子二:添麟、添庆;麟生嘉政,政生文质、文彬;彬生志华,华生吉祖,祖生永兴、永瑞、永祥。祥公迁居桃邑孙家峪,子孙繁衍,阀阅世第;瑞公裔有迁洞溪、郝家溪等处者;兴公后裔有移居五六二都失马溪、黄花峪、柳林铺。开华,字庚堂大人,诰授建威将军,钦赐黄袍马褂,赏戴花翎,‘福建陆路提督漳州镇总兵擢勇巴图鲁’实属一脉荣富鼎钟……”[7]
为了直观起见,我们将孙开华所在孙氏迁湘始祖二房的变迁整理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