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传统媒体中的网络文学批评
(一)传统媒体及其网络文学批评
所谓的传统媒体,是相对于新兴的互联网媒体而言的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等类型的媒体。它们都曾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互联网时代,尽管传统媒体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但仍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媒体中的网络文学批评,就是指出现在这些媒体上的针对网络文学作品和现象的评价与议论,其核心是文学期刊、学术杂志、报纸以及学术著作中的那些批评,也即纸质媒体上的网络文学批评。那么,传统媒体中的网络文学批评大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其言说主要集中于哪些方面?与互联网文学批评相比,又呈现出哪些特点?
事实上,最初,传统媒体对网络文学的反应并不如互联网媒体那么迅速,或者说,早期的网络文学并未引起传统媒体和传统批评家的重视——最早的网络文学批评是出现于互联网上的,参与者主要为那些网络写手或普通网民。不过,伴随着蔡智恒《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火爆网络,以及随之而来的大陆网络文学创作热潮,传统媒体——起初也是诸如《电脑报》《Internet信息世界》《电脑爱好者》等技术媒体——出现了一些评论或推介文章,介绍网络文学的出现及发展状况,内容一般比较简单。其后,专业的学术期刊、文学和文化类报纸上相继出现了一些文章,探讨网络文学的概念、价值、意义,批评者有黄鸣奋、欧阳友权、马季、陈海燕、杨新敏等人。黄鸣奋的《女娲、维纳斯,抑或魔鬼终结者?——电脑、电脑文艺与电脑文艺学》(《文学评论》2000年第5期)一文,是第一篇发表于国内权威学术期刊上的网络文学评论文章,探讨电脑对人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文艺批评的影响,认为人类没有必要对电脑及网络的发展产生焦虑,其并不是人文精神的对立物。欧阳友权《互联网上的文学风景——我国网络文学现状调查与走势分析》[《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一文,是学界第一篇针对汉语世界网络文学发展状况的长篇研究报告,文章调查了当时我国的文学网站、网上作品、网民阅读状况等情况,并为未来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了建议。这些是传统媒体上早期网络文学批评有代表性的成果。
2000年之后,学术期刊和报纸上介绍、研究网络文学的文章不断增多,并出现了相当多的网络文学研究著作。一些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也以网络文学为研究对象。学界多次召开网络文学研讨会,会议成果或结集出版,或选取部分刊发于学术期刊之上。可以说,网络文学已经成为当下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不妨以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网(http://webliter.csu.edu.cn/)上“网络文学研究数据库”(http://webliter.csu.edu.cn/zn/wz/xmzs/index.html)中的数据为例。该数据库收集了1991—2013年的众多网络文学研究资料。其中,“学术期刊类”网络文学研究文章1999年有8篇,2000年有9篇,2001年31篇,2003年46篇,2011年达到了166篇;报纸上网络文学研究文章2000年为22篇,2001年47篇,2009年158篇;硕士论文2001年3篇,2002年6篇,2003年4篇,2012年达到了68篇;博士论文2002—2013年近20篇;学术著作1997—2013年近80部;学术会议2004—2013年共10次,其中2004年6月中南大学文学院、《文学评论》编辑部、《文艺理论与批评》编辑部联合举办的“网络文学与数字文化”学术研讨会,吸引了来自高校、科研机构等近百名专家、学者参会,这是网络文学研究领域第一次高层次的研讨会,被戏称为“‘在野’的网络文学第一次遭遇学院派”[26]。《文学评论》《理论与创作》《文艺理论与批评》等期刊刊发了本次会议的综述。此后,由学院派、传统批评家和传统媒体举办的各种类型的网络文学研讨、网络作品评论、网络文学理论研究的会议不断召开,中国作家协会、各省市作协、高等院校、各级网络文学研究评论机构(研究会、协会、学会、委员会等),纷纷举行网络文学、新媒体文学、网络文化之类的学术研讨和作品评论。尽管我们很难穷尽所有相关研究资料,但传统媒体上网络文学研究的热度在逐年增加却是确凿无疑的。再以“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为例,仅以“篇名”为“网络文学”作为条件搜索,1999—2015年就有3660篇标题含有“网络文学”的期刊论文、报纸文章、博硕士论文等文献。确实,近年来,包括《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在内的国内众多学术期刊和报纸,都刊发了大量网络文学方面的理论研究和作品评论文章,网络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出版物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传统媒体在推动网络文学研究进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成果。
(二)传统媒体网络文学批评涉猎的主要问题
传统媒体上最初的网络文学批评,主要围绕网络文学这种新的文学种类的概念、特征、价值、缺陷等问题展开。批评家们首先需要解决的即是到底何为网络文学,网络是否仅是一种载体、因此并不存在“网络文学”这些基础然而却十分关键的问题。李敬泽在《文学报》上发文认为:“文学产生于心灵,而不是产生于网络,我们现在面对的特殊问题不过是:网络在一种惊人的自我陶醉的幻觉中被当作了心灵的内容和形式,所以才有了那个‘网络文学’。”[27]也有学者认为网络文学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一个文学“种类”[28]。然而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及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的特质,使人们不得不正视这种新的文学类型。问题还在于:是否网络上出现的文学作品都是网络文学?相当多的论文都谈到此,如许苗苗、许文郁《网络文学的定义》(《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胡燕妮《在阳光与阴影的街上——网络文学现状初探》[《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等成果,都较为一致地认为网络文学是指那些在互联网上创作、发表的网络原创作品。
互联网媒介使文学的生产、保存、传播等方式,较之以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论文、著作开始探讨网络对文学的影响及网络文学的艺术特质。黄鸣奋《信息科技进步与艺术变革》(《文艺报》1999年4月13日)一文从艺术主体、艺术手段、艺术加工方式、艺术奉献对象、艺术内容来源、艺术环境构成要素等层面,总结出网络文艺的六大特征。金振邦《网络文学:新世纪文学的裂变》[《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一文认为,网络文学的艺术、美学特征体现在“体裁边界的模糊昏暗、形象手段的多媒体方式、故事情节的非线性叙述、结构模式的全息开放、艺术形态的流动不息、美学欣赏的读写互动、作品信息的资源共享”。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挑战传统与更新观念》将文艺的特征总结为“作家身份的网民化、创作方式的交互化、文本载体的数字化、流通方式的网络化和欣赏方式的机读化”[29]。
网络文学的价值与缺陷是传统媒体上网络文学批评的又一重要言说对象。批评者大多从其与传统文学比较的角度进行阐释,赞扬网络文学体现了自由、平等、开放的艺术精神,认为其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思想,代表了文学发展新方向,还有学者提出,网络文学将成为“未来文学的主流形态”[30]。不过,也有批评者冷静地看到了由于网络文学创作门槛降低导致作品质量良莠不齐,甚至“只见网络不见文学”,题材狭窄,一些作者缺乏责任感、游戏文字等问题,此类批评代表作如司宁达《网络文学的局限性与发展趋势》(《南都学坛》2003年第4期)等。2003年10月,起点中文网推行网络文学VIP付费阅读模式,各大网站纷纷效仿,付费阅读成为文学网站的基本盈利模式。2004年,盛大网络公司斥资收购“起点中文网”,其后一系列收购、兼并、合作、资源整合等行动在文学网站间展开。这些举措开启了网络文学大规模产业化的发展道路,这一文学的商业性日益明显。一些批评者在学术期刊上撰文研究这一现象,一些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也刊发了许多讨论这类问题的文章,让网络文学的商业属性得到了理论评论界的关注。这时,对网络文学缺陷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其过度商业化问题,论者一般都建议网络作家应该在艺术性与商业性间寻求平衡。传统媒体上这些对网络文学价值与缺陷的思考表明,对它的研究开始趋于成熟与理性。
此外,对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探讨也成为网络文学理论批评界的焦点。面对这种新的文学类型,批评家们普遍感到传统批评标准和方法的无力,认为不能简单地套用传统批评标准和方法来评价网络文学。普通网民在互联网上发表了许多鲜活、精彩的意见,但由于其缺乏专业的学术训练,其批评往往呈现出零散化、感性化、娱乐化的特征,缺乏系统性与逻辑性,说理欠充分和深入。因此,如何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文学批评标准和评价体系,就成为传统媒体上网络文学研究的一大热点。欧阳友权《高科技对文学基本理论研究的挑战》(《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2期),刘俐俐、李玉平《网络文学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等文章很早就关注到互联网语境下,文学的变化以及相应的文学批评遇到的挑战。谭德晶《网络文学批评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是国内第一部较为全面探讨网络文学批评的主体、美学特征、文本革命等问题的论著。禹建湘《空间转向:建构网络文学批评新范式》(《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4期)、张文东的《新媒体与新批评:网络文学批评的“诗性”理解》(《当代文坛》2015年第6期)等文,分析了互联网上网络文学批评的特征、价值,并对网络文学批评方法提出了建议。郭国昌《网络文学呼唤文学批评》(《人民日报》2010年2月5日)、吴艳《加强网络文学的“在线批评”》(《文艺报》2012年4月11日)、王国平《网络文学亟待确立批评“指标体系”》(《光明日报》2012年7月3日)、陈崎嵘《呼吁建立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人民日报》2013年7月19日)、吴长青《试论网络文学批评的困境》(《光明日报》2013年10月15日)、时世平《网络文学:批评的迷茫与清醒》(《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9月14日)等报刊上的文章,也都在呼吁建立合理的网络文学批评体系。不过,到底怎样的批评体系适合网络文学批评,目前学界对此仍处于探讨之中。
(三)传统媒体网络文学批评的意义和局限
无疑,传统媒体——主要是以书报、杂志为代表的纸质媒体较之个性化、随意化、零散化的互联网文学批评,呈现出理性化、逻辑化以及更具学理性与研究深度的特征。与批评主体为普通网民的互联网文学批评不同,传统媒体上网络文学批评者主要是高校的老师和他们的博士生、硕士生,或者是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以及一些媒体的编辑、记者。他们大多具有专业的学术背景,受过专门的学术训练,批评对象清楚,研究目标明确,问题意识鲜明,面对批评对象时能尽量保持理性、客观、公正的态度,而少有情绪化的表达。写作时,他们也更乐于运用诸如文艺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和批评方法,以高屋建瓴的姿态,探讨网络文学的生产方式、传播机制、艺术特质、价值功能、审美意义等问题。因此,其研究往往更有深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网络文学批评研究的不断深化。
有意味的是,传统媒体上的这些网络文学批评者,通常不会主动选择互联网上的在线批评方式。究其原因,这可能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考核机制有关。目前,高校和科研机构对老师和研究人员一般都有科研指标和任务的要求,而他们的科研评价体系基本上只承认纸质刊物上发表的可以量化的文章,于是就迫使批评者们必须选择纸媒发表成果。另外,这也与批评者们对网络文学及网络文学批评的倨傲心态有关。由于传统和惯例使然,传统批评者已经习惯于在原有的纸媒载体上发表和吸纳批评成果,对互联网这种新载体有所隔膜,又或者根本不感兴趣,并先入为主地认为在线的互联网文学批评难以表现出深度,与普通网民在同一个平台上发表意见、相互交流可能获益甚微,甚至有失身份,因此,他们中的许多人也不屑于参与到互联网文学批评中。
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文学在生产、传播、艺术特征等诸方面毕竟与传统文学不同,面对这样一种新的文学类型,传统媒体上相当多的批评者却仍采用过去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标准来看待和评价网络文学,这就带来了批评与对象之间不对接、现有的批评标准不适用于网络文学的问题。网络文学作者群体复杂,绝大多数只是普通的文学爱好者,而非专业作家,他们创作水平良莠不齐。网络文学通常以点击量作为衡量作品价值高低的标准,作品必须适合普通读者的审美趣味,作者必须更加注重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的吸引力,而非传统文学讲究的丰富内涵和叙事修辞技巧。现有的批评标准恰恰是建立在精英文学基础上的一种严肃文学标准,以此考察网络文学,确实存在隔膜和失衡的问题。网络文学作品动辄上千万字的庞大体量也使批评者们望而却步,使他们只在外围探讨网络文学问题,而少有精力和意愿切入网络文学现场,对具体文本进行阐释分析。此外,网络文学即时写作、发表,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在互联网平台上可以随时迅速、方便地互动交流,因此互联网文学批评确实可以参与到作者的创作过程中,并起到引导作用。相对而言,纸媒传播反应较慢,很难实现对话性交流。即使一些报刊载有“读者意见”“观点争鸣”等,但也是编辑组织后的结果,相当程度上体现的是编辑而非普通读者的意志。因此,纸媒的体制限制了批评者的视野。
传统媒体的网络文学批评脱离网络文学现场、忽视文本、标准失衡、学院化色彩浓厚等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反思。有学者发问,在网络文学已经成为当代文学不可忽视的力量时,“如果今天的批评界依然固守着传统文学期刊和图书出版的作家成长模式进行观察,他们所得出的关于中国文学的那些结论还成立吗?”[31]李敬泽说道:“不能以纯文学的经典性强行要求网络文学。”[32]马季认为,网络文学研究“理论成果对网络文学创作的引导作用尚不明显”[33]。因此如何建立起一套针对网络文学行之有效的批评体系,就成为传统媒体上批评者们讨论的热点。也有学者呼吁传统文学批评真正切入到网络文学现场中去,增强“在线”批评力度,提出“从上网开始,从阅读出发,切入现场、贴近实际的学理分析,应成为网络文学研究的基点和路径”[34],但在实际操作中,实行起来仍有一定难度。事实上,网络作者也在期待与之匹配的评价体系,天下尘埃(向娟)将这样的批评形容为一盏可以让在黑暗中行走的网络作家找到光亮目标的“灯”[35]。流潋紫(吴雪岚)说道:“如果更多的专业评论者、研究者主动进入网络平台,通过博客、微博等渠道和作者形成对话,相信一定能对创作产生积极影响。”[36]
无论如何,传统媒体上的网络文学批评与互联网文学批评不应该处于对立的关系,而应该相互借鉴、优势互补。传统媒体上的批评家多具有专业的理论学养和丰富的文学经验,对问题的分析往往更清晰、更透彻;互联网上的文学批评则更加鲜活灵动、贴近文本现实。二者结合起来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完备的网络文学批评。也只有形成这样的批评,才能真正与网络文学创作形成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互促进的关系。
[1] [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99页。
[2] [美]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胡咏、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3] 此网为王笑飞在1991年于海外创办的诗歌网。后此网消失,仅在相关的论文研究中提及此网。
[4] CNNIC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9月28日,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6/201608/W020160803204144417902.pdf。
[5] 白烨:《文学批评的新境遇与新挑战》,《文艺研究》2009年第8期。
[6] 苗疆蛊事吧·百度贴吧:https://tieba.baidu.com/f?kw=%C3%E7%BD%AE%B9%C6%CA%C2&fr=ala0&1oc=rec,2015年12月10日查询。
[7] 谭德晶:《网络文学批评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157页。
[8] 任昌辉、郑智斌:《自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新闻生产的嬗变与发展》,《新闻采编》2014年第5期。
[9] 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探索》2006年第2期。
[10] 张晨阳:《自媒体时代微博热的喜与忧》,《中国出版》2011年10月(下)。
[11] 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探索》2006年第2期。
[12] 吴潮:《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定义梳理及二者关系辨析》,《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13] 参见搜狐网:http://mt.sohu.com/20160421/n445493845.shtml,2016年5月1日查询。
[14] 孔庆东:《博客,当代文学的新文体》,《文艺争鸣》2007年第4期。
[15] http://www.voc.com.cn/Topic/article/201203/201203131551031408.html.
[16] 陈竞:《微博成作家读者互动新平台》,《文学报》2011年2月17日。
[17] 欧阳友权:《微信文学的存在方式与功能取向》,《江海学刊》2015年第1期。
[18] 赵勇:《“自媒体”时代的共识引导》,《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11期。
[19] 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601/W020160122639198410766.pdf.
[20] 欧阳友权:《微信文学的存在方式与功能取向》,《江海学刊》2015年第1期。
[21] 唐亮:《碎片化阅读:一种获取知识的途径》,《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1月19日。
[22] 苏娅:《我们在写什么》,《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3月4日。
[23] 苏娅:《我们在写什么》,《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3月4日。
[24] 孔庆东:《博客,当代文学的新文体》,《文艺争鸣》2007年第4期。
[25] 邓桃英:《网友在微博上实时在线写作引发关注》,《扬子晚报》2010年3月21日。
[26] 欧阳、艾国:《“网络文学与数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长沙召开》,《文学评论》2004年第5期。
[27] 李敬泽:《“网络文学”:要点和疑问》,《文学报》2000年4月20日。
[28] 敦玉林:《网络文学:文学的新变迁》,《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29]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挑战传统与更新观念》,《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1期。
[30] 聂庆璞:《网络文学:未来文学的主流形态》,《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4期。
[31] 何平:《网络文学再认识:对话和协商的“新批评”》,《人民日报》2014年5月23日。
[32] 马季:《跨界合作回归主流——2014年网络文学综述》,《光明日报》2015年2月2日。
[33] 马季:《跨界合作回归主流——2014年网络文学综述》,《光明日报》2015年2月2日。
[34] 欧阳友权:《中国网络文学研究基点及其语境选择》,《河北学刊》2015年第4期。
[35] 向娟:《寻觅一盏灯——呼唤构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光明日报》2014年2月24日。
[36] 转引自怡梦《网络文学需要什么样的专业批评?》,《中国艺术报》2013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