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引言
如果对“城市化”这个概念进行界定,那么它首先指的是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地区移居和再分布,所以每个社会的城市化都离不开“移民运动”这一标志。美国的城市化进程自建国之初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在19世纪和20世纪得到长足进步,终于走向了成熟阶段。美国从乡村农业社会变成高度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大国,得益于开国元勋们的英明决策,更取决于美国的两次工业革命。美国的城市人口一直以来呈现递增趋势,在1790年只有5%的人口居于城市中,而1870年时城市人口就跃居至总人口的1/4;城市人口在1910—1920年取得绝对优势,上升到了总人口的一半以上,直至目前美国的总人口有4/5都居住在城市中。纵览全美国各个区域,城市化进展最快的当属东北部地区,它们在1880年时城市人口就超过了农村,其中马萨诸塞和纽约等州的城市发展势头最快。美国中西部和西部地区的城市茁壮成长,在20世纪早期城市人口超过了乡村人口。美国城市化相对滞后的地域是南方,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南方才成为以城市居民为主的地区。[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进入了城市化运动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伴随着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美国经济迅速崛起,传统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人们摆脱了家族、社区、地方风俗、宗教等的束缚和控制,纷纷从欧洲和美国南方农村涌向城市,加速了社会的城市化步伐。纽约、芝加哥、费城等地区人口已超过百万,其他城市人口增长的势头也一直居高不下。但是,无论是对迁徙到城市还是留守乡村的人群,很多人都没有得到理想中的幸福和安宁,反而深陷心理危机和身份焦虑之中,演绎了一曲曲精神异化和沉沦的悲歌。具有历史使命感的作家们,不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时代脉搏,而且将之付诸笔端,创作出一部部融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为一体的文学经典,以期引起整个人类社会的警醒和反思。
就学术意义而言,本书触及“20世纪美国文学的城市化主题研究”这一框架,在国内尚属首次。纵观已有的20世纪美国文学相关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学者们要么聚焦于某位作家单部作品中的城市化因素,要么只是在整篇论文的某个部分或某个段落涉及城市化议题。而本书将文化批评纳入阐释空间,对城市化进程在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表征,力图展开多维度、系统性的探索和论证,使历史现实和文学文本互为镜像,体现出新颖丰富的学术内涵。就社会意义而言,城市化是现代化和工业化的产物,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必然结果,然而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背景下,精神文明却极有可能遭遇沦陷。谈及城市化问题,20世纪美国小说大多从这一层面进行描摹和挖掘,这无疑给世界发展提供了借鉴的史料。中国也正在经历工业化和城市化,怎样使城市和农村人群都获得幸福生活从而建立和谐社会,是一直以来中国发展的大方向。由此可见,异域文化历史研究的本土化视角是非常必要并大有裨益的,其社会意义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