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路寻去,探索生命的归宿
2008-1-25 23:55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一直尝试用文学作品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精神引领,效果还好。但感觉手里的书已不够,于是在网上向朋友昆庸求助。朋友是福州师大中文系的教授,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经典颇有研究,所以请他推荐一些这方面的中国经典书籍。
朋友问我曾用过什么书,我列了几本。或许是我提及的书过于清浅,抑或是我对“经典”的理解有偏差。结果,竟招来朋友劈头盖脸的一顿数落,连辩解的时间和机会都不曾给:
“这就是你所说的经典?”
“简直……”
“我很老实地说,看到你说的书目,我有天旋地转的感觉。”
“我觉得,一个老师,首先自己要学习。否则是没有资格给学生任何指导意见的。”
(“再说下去,我连老师都没得做了。”)
“因为是朋友,所以我直言不讳。当然没有资格做。但你可以当学长,带领大家一起来学。”
“如果你不能把正确的文化和精神价值传达给学生,还是不要做老师的好。”
“庸医杀人只一个,无知的老师害人可是网状扩散的,贯穿终身的。”
“有一位老师说过一个故事:一庸医治死人,死后落入十八层地狱。他不服:我又不是故意的。他在那里跳脚。底下有人喊:楼上的,轻点!”
“庸医问:下面怎么还有人?不是只有十八层吗?你是做什么的?比我还惨?”
“下面答:我是教书的。”
……
我相信,当时我的脸色一定难看,想必是红一阵,白一阵吧!初听此言,我,先是尴尬,然后愤怒,最后汗颜!他直言不讳,这是我的尴尬;他的话否定了我的所有,这是愤怒;这些,让我感到由内而外的寒,背脊发凉,一身冷汗,这是汗颜。这样的抨击简直有蔑视之嫌!我几次都想“转身”离去,是真的想逃啊!但,我不知是什么让自己忍住了愤怒和离去,然后还一点点冷静下来,继续与朋友聊,最后接受他给的经典书目。
实话说,我是觉得委屈的!无论是自身的学习,或是对学生的教育,我想,我始终是勤勉的、向上的。对此,我从未怀疑过自己,身边的人也从未对此产生置疑。甚至,长期以来,我是在他们的赞誉声中一路走来。没有人会对我大声说:“你没有资格做老师!”
然而,在那阵寒栗之后,我也开始试着审视自己。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写的一份材料。因为觉得这类东西如八股文,千篇一律,我不愿意。于是,我按照自己的思路写了。当我交给领导时,他这样说:“写得很好,像散文。但不是我要的。”我心里是不服的。转身我回家找父亲。唯有父亲可以理解我,他一定会支持我的!因为,长期以来,父亲一直是我的第一读者。不料,父亲看完材料,一言不发,只是叫我吃饭,对材料的事只字不提,边吃边和我聊些闲话。我哪儿有心思啊!下午5点要交稿,十万火急啊!我心急如焚,他老人家还稳如泰山。
无奈,我强忍住我的焦灼,勉强吃完午饭。这时,父亲才说,“你平静些了吗?”“材料我看了。问题不在材料上,而在你的身上。你的心过于浮躁。而且,你正在丧失你个性中踏实的那一面。材料就是材料,它需要的是平实,而不是别出心裁。”父亲缓缓说来,却一语破的,回顾这段时期的心路历程,确实如此,我无言以对。接过材料,我对父亲说,“我懂了,我马上回去返工”。在转身的一刹那,我的眼是含着泪的。后来,我把自己关在家,花了5个小时一气呵成把材料重新写完。
父亲批评的是我的心态,这样的心态决定了我的浮躁,而这些浮躁又渗透到我的工作与学习中,以一种深刻的、不自觉的自满表现出来。这样的自满,是满足于自己所做的,和即将要去做的。父亲是一针见血啊!在我人生的路上,父亲,是始终提醒我的那个人。
如此看来,藏在浮躁背后的还远远不止自满吧!
就朋友而言,其学之深、人之厚,我是望尘莫及的。有人如此痛骂,愤怒之后,再痛定思痛,回味之余方觉是幸事啊!身边赞美和鼓励我之人常有,而如此骂我、敲打我之人不常有!有朋友如他,珍惜!
这样,回头再看朋友的话,我慢慢走进去思考:
我不禁也自问“我可以把正确的文化和精神价值传达给学生吗?”如果答案是不肯定的,那么,我可以做老师吗?难道,我是真的不能理直气壮回答自己了吗!
从这里,我又思考自己的生命状态。
学习,其实没有走进我生命的每个角落;就读书而言,对我一直只是一种需要和爱好。从来没有把它作为对真理追求的过程。一直以为,真理,我与它无关。经典,也有读。以为年轻时读过就是读了,能积淀下来的少之又少!把经典当作是生命的学问,则更没有深入到这个层面啊!
工作,也没有生成我的一种生命状态。我固然热爱教育,但现在的热爱程度,对于我并没有生成一种信仰,一种生命的希望所在。
学习、工作,于我而言,只停留在一个浅的层面,始终无法超越自身的局限,缺乏一种厚重感,甚至,常常游离在一种边缘状态。
这,是我的不平整啊!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无论作为老师,或就自身而言,如果,在未来,始终把自己当学长一般,与学生一起,终其一生地学习,在对经典的学习中建构自我的文化心灵,当心灵一旦拥有真实的东西,就可自然地活出经典的生命,这生命便不再局限于自己,而是在经典的过程成长起来。生命在成长,当大人格表现出来时,就不再局限于自我和这个生命,而能成为更广阔的存在,这时,周边的人也会受到影响,又何况学生呢!
如果,心灵,可以达到这样的深度;生命,可以走到这样的广度。如此,生命最深层的灵性层面被开发、被唤醒;那么,在这样的生命里,人生才可以担当,才能够欣赏啊!这样,一路寻去,可以让生命找到归属!
朋友下线了,留给我的思考却始终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