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二
《文艺美学探赜》是一部十分难得的藏族文论—文化的理论著作。看到这本新作,我十分欣慰。几年前意娜告诉我说,她正在努力去做有关“构建藏族文艺批评史”的研究,赴美哈佛大学一年,也专注于此一论题。作为一个藏族学者,我认为她有这个使命,有这个责任,也有扎实的文艺美学与文艺理论的基础和能力。她是我国学术体系培养的首批藏族文艺学博士之一。今天看到这部三十多万字的专著印行,可喜,可贺。可说是“天不负卿”“佛缘广厚”。长期的努力终见成果。
在过去多年本硕博教学中,我曾向学生们提出一些撰写论文(论著)的建议,被他们称之为“论文戒律”。
第一,立意高远。从学术发展的前景选取论题,取法乎上,全力耕耘,哪怕最终仅得其“中”,即得不了“上”也要保证“中”。如果一开始便起于泥淖,则永无升高之可能。
第二,在资料搜集上,必须爬梳抉择,涸泽而渔。前人成果必当全力搜取,不可遗漏。同时,选取资料须分出等级,必以一手为尊,不可以二流、三流资料为据。
第三,当今学术进入万家喧嚷、各擅其长、跨界运思、理论融汇的新学术时代,因此必须广涉邻科,旁搜远绍,洞观学术发展大势,有融合意识,有跨界思维,由此及彼,生发延展,学术始可大成。
第四,学术进取的路径上,往往依赖于点上开掘,掘井汲泉。历数先贤,他们几乎都从某一专门路径进入,成为某一领域的翘楚。而我国学术,则最喜大处着眼,漫天纵论,捭阖天下,无所不知。满纸虚言,往往难经历史检验。我意学术若想有所建树,必以深度开掘为宗,为始,为标,为是。舍此,绝无它途。当然我不反对有人专心致力于宏大叙事,但那需要长久学术功力的积累和体验成果的支撑,方可眼界高远,一挥巨笔,便成就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第五,欲站在学术的高点,必须守正创新,这一方面需要有继万世之绝学的目标、勇毅和能力,另一方面,站在理论最前沿,必须将创新放在首位,开拓进取,言前人之未言,拓先贤之未济。以高远的学术理想激励自身,奋身前行。
意娜这本书大致遵循了这些学术规范,论述深入,是值得称道的。
本书立意向高。作者没有从时间线索上去总结和追溯某一阶段甚至全部的文学史、艺术史或者批评史。她也没有把藏族历史上形成的文献和作品放回到当时当地,用传统思维来评价和考察这些作品对藏族文学艺术发展史的作用。我认为她极为可贵地提出了一些与当下文学艺术发展密切相关的理论思考,采取了点上开掘,掘井汲泉的学术方略。她的观点是与我们今天的读者更加亲近的,她回答了今天藏族文化史上的众多作品如何面向当代的问题。
本书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命题,并做了充分论述:
1.理论构建的文化基因与复调阐释
2.藏族文艺美学的跨文化整合与多文本融汇
3.文化基因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共同渊源
4.少数民族文艺理论的民族/民间间性
5.“传述者”的作者身份与本土性
6.跨界时代的口头史诗:阐释的多样性
7.少数民族文艺美学发展的五重进路
8.藏族文艺美学的视觉图像传统
9.《诗镜》的阐释传统:翻译与经典化
10.《格萨尔》的理解(接受)问题
11.藏传佛教与藏族文学艺术的关系
12.藏族视觉技艺形态与规则程式
13.藏密曼荼罗(坛城)的现代哲学蕴涵
14.藏族生命美学的深度阐释
在我看来,这本书能够引起大家兴趣,认为值得一读的原因大致如下。
第一,这本书谈论的对象是整个藏族文学与艺术,至少在上编的理论建构中可以看出作者着眼于此。由于藏族文学艺术涵盖面非常广泛,在一部著作中如果面面俱到反而会稀释作者的焦点,我们看到,作者在中编和下编分别选取了藏族文艺范畴内的其中两大体系,也就是藏族的语言艺术和视觉艺术,作为对上编中所述理论的补充和案例性展开。理论应用的聚焦实际上变成了四个案例:藏族书面文学的经典理论和创作著作《诗镜》,藏族口头文学的集大成者《格萨尔》,藏族视觉艺术最负盛名的唐卡艺术,以及横跨了多种表现形式,并且盘根于宗教神秘信仰深处的坛城。这四个构建藏族美学体系的基点都是藏族文学与艺术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主题,与作者的理论旨归相呼应,既宏大,又收拢得恰到好处。
第二,这本书研究的话题是中规中矩的藏族文艺美学,但是她运用的学科知识却非常多,让我感觉到,她自己在书中反复强调对藏族文艺理论的梳理要打破传统艺术学科分类,在行动上也在积极践行。但这并不是容易的工作。从作者的论述可以看出她相当深湛的学术积累,熟稔美学与中外文艺理论的各种论题,以及相关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阐释学的跨界学养。从本书广泛涉及的多重领域和参考文献来看,她的知识面和阅读面很广,我很高兴看到藏族年轻一代学者能够带着新的视角继续投入这项事业。
第三,我们说研究一种文化传统,是为了研究文化在当下的发展。我很高兴作者能够着眼于藏族文化在新时代如何传承过去,更好地在未来得到发展这样承前启后的问题。她总结的是从藏族传承至今的各种文学艺术传统中所蕴含的藏族文艺美学的规律性的理论,而眼光是放在未来的。这些理论的总结和提出,是为了回答当代中国藏族文学艺术理论的问题,甚至关注着藏族文学艺术的丰厚传承,将以什么样的方式来面对新的技术时代,新的文化时代,新的一代创作者和接受者。
凡是理论批评兴旺的时代,如同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文学艺术的研究方法总会对峙于广博和偏狭两端。批评的自省性促使艺术科学化的发生,生成若干范式对文学艺术生产进行分级、归类和优劣判断。在当代中国,关于藏族文学艺术的理论讨论虽然不多,也多依附于中国文论、西方文论的框架,尤其是文学史、艺术史史论之中。跳出已有范式,甚至倡导新的范式,在历史潮流中是必然,对于每一位置身其中的学者来说,是胆量,是责任,也是能力的体现。
回到作者曾说起的“构建藏族文艺批评史”的课题,是一项勇敢的挑战,我也认为这本书是这个重要选题很好的开端。古希腊希罗多德对于“历史”的描述与此倒颇为相似。希罗多德说历史是对真相的探究,所以与其说作者试图构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藏族文艺批评史,不如说她正在尝试为藏族文艺批评从历史的角度建构一种新的理论系统。这个角度,使得一项复杂的研究课题变得容易亲近,并且是开放、面向未来的。
从2000年意娜上中国人民大学,我给她上课开始,已经过去很多年了。我看着她从懵懂青年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学者。这些年她在国内外发表了几十篇论文,出版了不少著作。影响日渐扩大,声誉不断提高。
她先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波恩大学各访问一年,去加拿大UBC和西蒙菲莎大学访学半年。她访学期间专注于学术,阅读了很多著作和论文。国际化视野与学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成就一位专门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术理想,人生目标,天赋才能,后天教育,个人素质,发展潜力,奋斗精神,自我调控……众多因素,不一而足。还须机缘巧合,时空对位。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尚需在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创立新的理念,新的模态,新的范式,新的生态。我们期待着。
祝贺意娜专著出版,今后的路更长更艰巨,那就祝愿她不忘初心,戮力前行吧。
雪净菩提。藏艺光大。
金元浦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